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小黑明融

[歷史軍事] [黃士衡]秦朝野史(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7 03:31:24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四回     拒楚兵章邯勝敵 略趙地武臣稱王

  話說張耳、陳餘見陳勝不聽其言,自立為王,知其不能成事。二人商議要離去陳地,別圖事業。張耳因使陳餘向陳勝請兵,往取趙地。陳勝因陳餘新來歸附,未敢委以兵權,乃用素識之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校尉,領兵三千前往。又命魏人周市領兵,北定魏地去了。
  一日,陳勝得吳廣報告,說 :「兵到滎陽,秦三川郡守李由登城固守,現在圍攻不下 。」陳勝見吳廣未能取勝,又拜周文為將軍,另行取道攻秦。周文奉命,沿途收集軍隊,西入函谷關,一路長驅無阻。進至戲地,有眾數十萬,聲勢浩大,遠近皆震。
  卻說二世自從殺戮大臣及諸公子之後,心中以為天下無事,日常在宮取樂,不問外事。一日,有謁者奉使由東方回京覆命,因奏稱「戍卒陳勝,殺死將官,興兵造反,已據陳縣,請旨發落 。」二世平日最忌「反」字,聞奏大怒,說是造作謠言,立命將謁者下獄治罪。
  二世雖多忌諱,聞此消息,到底放心不下。便又召集一班博士、儒生問道 :「近聞楚地戍卒攻蘄入陳,諸君意思,以為如何?」有博士、儒生三十餘人,進前對道 :「此是造反,該當死罪!願陛下速發兵擊之 。」二世見諸人又說是造反,口中未曾答話,面上已現怒容。
  旁有待詔薛人,複姓叔孫,名通,看見二世顏色,曉得眾人所言觸其忌諱,便走向前說道 :「諸生所說,都非實情。現在天下一家,明君在上,法令完備,人人奉職,安敢有人造反!此等不過群盜,譬如鼠竊狗偷。該郡守尉,自能捕獲治罪,何足掛慮 !」二世聞說,大喜道 :「此論甚善 !」又將諸生逐人問過。或言是反;或言是盜。二世遂命御史一一驗明。凡言反者,都下獄究辦。至言盜者,一律罷歸。獨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叔孫通謝恩回家,遇著罷歸一班諸生,對他說道 :「先生說話何以如此阿諛?」叔孫通答道 :「如我不巧言掩飾,也難免於虎口!如今此地也住不得 。」說罷,便棄官逃歸薛地去了。二世自聽叔孫通之言,心中稍安。過了幾時,又有使者由東方來,二世又問他 :「外間如何?」此使者已打聽得謁者、儒生歷次對答情形,明知直言必至得罪,遂假說道 :「外間雖有群盜,守尉正在追拿。現將全數捕獲,陛下無庸憂慮 !」二世大喜,依舊恣意遊樂,置之不理。一班朝臣見二世如此忌諱,了無人敢將外間亂事報聞。
  直到二世二年冬十月,有探子報告 :「周文領兵數十萬,直至戲地 。」群臣見敵兵已近,難再隱瞞,方行奏知。二世聽得,如半天下個霹靂,不覺大驚!趕緊召集朝臣會議。大家面面相覷,正在無法可想,旁有少府章邯出班奏道 :「現在賊勢已迫,要發近縣之兵,恐來不及。只有驪山犯罪作工之人甚多,望陛下盡赦其罪,給與兵器,前往攻擊 。」二世准奏,下調大赦天下。即命章邯為將軍,將驪山役徒編成軍隊,帶往抵敵。卻說楚兵雖多,大抵烏合之眾,未經訓練。加以兵器不足,一路上未逢大敵,所以不至挫敗。此番遇著章邯,所領兵也有十餘萬,都是犯人出身,喜得遇赦,便拼命前進。兼以兵器犀利,所以周文連戰連敗,一直退到曹陽地方駐紮。章邯追至,周文拒戰,又復大敗。走到澠池,周文見勢窮力竭,拔劍自刎而死。兵士無主,便四處潰散。二世聽得章邯戰勝,更添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幫同章邯,進擊群盜去了。
  此時,陳勝所遣之武臣皆同邵騷、張耳、陳餘帶兵三千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張耳、陳餘往諸縣勸諭其豪傑,曉以利害。豪傑聽從,遂占了趙地十城。將守城官吏殺死,收聚士卒,得兵數萬人,諸將共尊武臣為武信君,遣人招安。各城俱用兵拒守,不肯投降。武臣乃引兵東北攻范陽。
  范陽人蒯徹,為人利口,巧於言語。學得戰國縱橫之術,便想顯其才能。見武臣兵隊將到范陽,縣令徐公正在預備防守抵敵,蒯徹遂往見縣令,說道 :「臣乃范陽百姓蒯徹是也。竊憂公將死,故來弔公。但是賀公得徹,又有生路 。」徐公便問其故。蒯徹答道 :「足下為縣令已十餘年,平日百姓被公刑殺者甚多。其人家族非無慈父孝子,意欲殺公報仇。所以不敢下手,因畏秦法嚴密。今天下大亂,秦法已是不行。此等慈父孝子必將爭先殺公,既可報怨,又可成名,故徹特來弔公。現聞趙武信君兵不日將至,君若堅守范陽,范陽人民必然殺公投降。君急遣臣往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故又賀公得生 !」徐公聽了,拜謝,便預備車馬,送蒯徹前往。
  蒯徹見了武臣,說道 :「足下必待戰勝而後得地,攻破而後得城,未免費事!臣有一計,可使不戰而得地,不攻而得城,傳檄而定千里,足下願聞之否?」武臣道 :「此計若何」」蒯徹道 :「范陽縣令徐公,本係秦臣。聞有敵兵,理應率領兵士守城拒敵。無奈其人畏死,而又貪戀祿位,欲先舉城投降足下。足下若因彼是秦之官吏,照前十城辦法將徐公誅殺,則此外各城官吏皆以范陽令為戒,一律誓死堅守。足下雖欲攻之,不易破也。為足下計,何不持侯印以授范陽令,使范陽令乘坐朱輪華轂之車,遊行燕、趙郭外?燕、趙人見之,必然不戰而降。」武臣聽從其計,遂以車三百輛,騎兵二百人,使蒯徹持侯印往賜徐公。於是,趙地各城官吏,聞此消息,爭來降附。不費一箭,不殺一人,竟得了三十餘城。卻全賴蒯徹之計,辯士的口才也就可畏!
  張耳、陳餘既助武臣定了趙地,到得邯鄲,聞得周文領兵入關,行至戲地,被章邯擊退。又聞諸將為陳王占地立功,多被讒殺。二人因陳王不聽其計,又不使之為將,心懷怨恨,便對武臣說道 :「將軍以兵三千人,取得趙地數十城,又偏在河北地方,非稱王不能鎮撫。且陳王近來聽信讒言,枉殺諸將,將軍若去回報,恐難免禍!願將軍趁此時機,南面稱王,不可錯過 。」武臣遂從二人之言,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遣一使者回報陳王。
  陳王聞說武臣自王,心中大怒,便欲將武臣諸人家族盡行殺死,一面發兵攻趙。上柱國防君蔡賜諫道 :「現在暴秦未滅,若殺武臣等家族,是又生出一秦。不如遣使賀之,令其從速引兵攻秦 。」陳王依言,乃將武臣諸人家族移入宮中軟禁起來。並封張耳子張敖為成都君。遣使者賀趙王即位,促其發兵入關。張耳、陳餘一見來使,即知陳王意思。便向趙王道 :「大王據趙自立,本非楚意。今遣使來賀,並促我攻秦,乃是陳王之計。願王勿發兵,先行招安燕、代,收取河內之地。若能南據大河,北聯燕、代,楚雖勝秦,不能制我。若不勝秦,更當與我和好。我中立於二國之間,乘機觀變,可以得志 。」趙王依二人之計,遂不發兵。使韓廣招安燕地,李良招安常山去了。

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7 03:32:29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五回     定燕地韓廣自立 救趙王廝卒奏功

  話說韓廣奉趙王武臣之命,招安燕地,所至望風歸服,燕地大定。燕人便對韓廣說道 :「現在楚、趙皆已有王,燕地雖小,亦是萬乘之國,願將軍自立為王 。」韓廣辭道 :「吾有老母在趙,今若自立,恐老母為趙王所害 。」燕人道 :「趙王方患秦、楚與之為難,無力禁我。況楚國最強,尚不敢害趙王家族,趙王又安敢害將軍家族?」韓廣遂依眾議,自立為燕王。後趙王武臣聞之,果然無可奈何,索性做個人情,以燕王家屬護送還燕。
  此時六國除楚、趙、燕外,尚有齊、魏二國。齊國係由故王之後田儋起兵佔據稱王;魏地亦已由周市平定。燕、趙各國聞得周市定了魏地,遂各遣使至魏,請周市自立為魏王。周市執定不肯,說道 :「天下昏亂,乃見忠臣。今方並力攻秦,非立魏王之後不可 。」於是周市訪知魏公子咎現在楚國,便遣使者到了陳縣,向陳王說知,欲迎公子咎回國,立為魏王。陳王起初不許,周市又遣使者力請。直至使者往返五次,方得陳王應允。遂立公子咎為魏王,以周市為魏相。
  趙王武臣見燕地不能完全到手,便想就邊界上多占地方。自與張耳、陳餘帶兵,前到兩國交界處駐紮。一日,趙王忽想親入燕地打聽情形,也不及與張耳、陳餘商議,立刻更換衣服,扮作商人,隨身只帶數個侍從,悄悄走出營門,從僻路私入燕界。偏偏時運不佳,正遇燕兵出來放哨,狹路相逢,內中也有兵士前隨韓廣由趙國來此,認得趙王武臣,便通知大眾,將趙王一行人等擁到營中,告與燕將知道。燕將見獲得趙王,真是奇貨可居,遂把他閉在營內,派兵看管。故意將趙王侍從暗縱一二人,使他逃回報信。
  當日,張耳、陳餘正欲往尋趙王議事,詢知不在營中,便令人到處尋覓,毫無蹤影,也無人知其去處。正在焦急之際,恰值從人逃回,告訴一切。張耳、陳餘聞趙王被燕將捉去,不覺大驚!遂選出能言之人,前向燕將游說。並許他金錢寶貨,請將趙王送回。使者奉命前往,燕將聽了大笑道 :「金錢貨物,燕國盡有,誰人稀罕!汝可回去對他二人說道『要我放回趙王,須將趙國土地分割一半與我。不然,我便將趙王殺死』。只此數語,別無他說 。」使者見燕將要求過大,口氣又甚強硬,難於進說,只得依言回報。
  張耳、陳餘聽了使者回報,共商議道 :「他欲得趙國一半土地,萬難允許。料想他將此事當做一宗買賣,初次開口,自然高抬價值,留有他人還價地步。照此看來,割地一事,必不能免,說不得,只有將邊界數城割讓與他,贖回趙王,再作道理 。」議定之後,又命使者前往。
  誰知,燕將一心拿定須依原議,聽使者所說,相差甚遠,心中發怒,便將使者殺死。吩咐隨從之人歸去報信,說是 :「不照他所主張,此事無庸再提 。」張耳、陳餘聞得,便又設法遣人往說,添割幾處城池。燕將見二人求王愈急,他愈居奇起來。只可憐趙國使人,來一個,殺一個,到後弄得無人敢往。張耳、陳餘碰著此種難題,要想救得趙王,趙地去了一半,如何立國?要想保全趙國,又不能棄卻趙王,真是無法可想!過了數日,忽報趙王武臣安然回來,有一個廝卒御車,直到營中。他二人出其不意,不覺大喜。讀者試想,張耳、陳餘並未應允燕將所要求之事,趙王如何得歸?要說是趙王自己逃回,那燕營中把守得水洩不通,如何能夠脫身?原來此一段奇功,卻被一個小小廝卒占了。
  說起此廝卒來,平時只在營中砍柴燒火,並無別項本領。他聞得趙王被燕將掠去,燕將要求過奢,所以未得釋歸。大眾正在無計可施,他偏想得一法,也不告知張耳、陳餘。一日早起,換過新衣,一身裝飾甚是齊整。對他同舍之人說道 :「我今日替諸君往說燕將,即將趙王用車載歸,不知諸君意下如何?」同舍人聽了,大家都笑道 :「現在因為此事,前往燕營已有十餘人,都被燕將殺死。量汝有何本領能將趙王救回?」廝卒聽說,也不回答,便大踏步一直向燕營而去。到了營前,命人入內通報。燕將只道又是張耳、陳餘所遣使者,心想 :「趙營久無人來,今日又有使者,定是張耳、陳餘想到無法,只好應允我之要求了 。」便吩咐喚他進來。
  廝卒到得營中,一見燕將,不等他開口,先自問道 :「足下知臣此來,所為何事?」燕將答道 :「汝不過欲得趙王回去,何消說得 。」廝卒又道 :「足下以為張耳、陳餘是何等之人?」燕將道 :「他是賢人 。」廝座道 :「足下料二人意中何欲?」燕將道 :「他也欲得趙王回去罷了 !」廝卒笑道 :「足下何曾知他二人心中所欲,我今率性說個明白。他二人非但不欲趙王回國,並且希望足下將趙王殺死 。」燕將聽了,大覺詫異!便道 :「此是何說?」廝卒道 :「武臣、張耳、陳餘在人,素無君臣名分。此次合謀取得趙地數十城,在各人本意,都谷南面稱王,豈願但為卿相而已。不過,因初得土地,人心未定,不敢便將趙地分為三國。且武臣年紀較長,故先立之為王,以係人望。現在地方安定,他二人方想瓜分趙地,各自稱尊。足下乃將趙王囚拘,正合其意。他二人表面上說是欲得趙王,心中實欲燕人殺之,他二人便好將趙地平分,自立為王。一面合兵借著報仇為名,來取燕地。足下試想,現僅一個趙國尚不將燕看在眼裡,何況出了兩個賢王,同心合力,責備燕人殺王之罪,滅取燕國,易如反掌,是足下拘留趙王,反為燕國之禍,不如以禮送還趙王,使張耳、陳餘一時不能遂意,趙王又感激足下之德,燕國可保無事 。」
  趙國廝卒此一篇話,說得燕將點頭稱善。便將趙王放出,立刻預備車馬,就命廝卒御車送了回去。事後,趙王自然感激廝卒,重加賞賜,且封以官職。趙王經此危驗,有了戒心,便也回到邯鄲。過了一時,忽報李良已定常山,回來覆命。趙王見了,慰勞一番,又命他往太原招安去了。

欲知以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7 03:33:13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六回     殺武臣李良叛趙 刺陳勝莊賈降秦

  話說李良奉趙王武臣之命,招安太原,行至石邑,正遇秦兵防守井陘關,不能前進,此關為著名險要地方。李良正擬遣兵攻打,守關秦將聞是李良,心想 :「此人從前曾作秦官,如今卻降趙國,不如設一計策,以離間其君臣,使之相疑 。」乃修成一書,遣使前往趙營投遞,假稱是二世皇帝遣來寄與李良。書中作二世口氣,說是 :「李良前曾事我,位至大官,備受寵幸。今聞在趙國為將,若能自知悔過,背趙歸秦,當赦其罪,並有爵賞 。」李良將書閱畢,心中疑惑不定。欲待前往攻關,因地形險惡,隨帶兵隊太少,恐難成功。遂想回至邯鄲,面見趙王,請其添派兵隊。主意已定,便傳下命令,拔營回去。
  一路行來,將近邯鄲地方,忽見一大隊車馬風馳而至,儀從甚多,儼如王者。李良心想 :「一定是趙王出行 。」慌忙下馬,俯伏道旁迎駕。及至車馬行近,方知不是趙王,卻是趙王之姊出外遊宴。偏值王姊大醉,不知李良是位大將,當作尋常官吏看待,自己安坐車中,但命從人傳諭免禮。及至李良立起,王姊車馬已風馳而去。李良對著部下諸將,不覺羞慚滿面!李良素來驕貴,今日當眾人前受此恥辱,不但李良心中生氣,即旁觀諸將一齊替他不平。中有一人向李良說道 :「今天下紛紛舉兵叛秦,才能出眾之人,便自稱王。將軍屢建大功,盡可自立,何必依人宇下?且趙王平日看待將軍何等恭敬,今日卻被女流輕慢!可惜將軍蓋世英才,遭此玷辱。如今惟有發兵趕上,殺死此婦,方可雪恥 。」李良自得秦將之書,心中已有叛趙之意,不過還未決定。此時遭人輕視,又被部將用言激他,不覺老羞成怒,便依言遣兵追殺王姊。自己率領諸將,一徑襲取邯鄲。
  李良到得城下,邯鄲守城人見是自家兵隊回來,毫無疑慮,放他進城。李良引兵入城,直到王宮。所有侍衛人等,因事起倉猝,未曾防備,無力抵禦,李良遂將趙王武臣殺死,又分兵往殺諸大臣。左丞相邵騷也遭此禍,只有右丞相張耳、大將軍陳餘平日廣交賓客,耳目眾多,消息靈通,早有人來報信,因得逃出邯鄲。一路上收集兵隊,得數萬人,便想替武臣報仇。旁有張耳賓客向張耳道 :「二君本是魏人,旅居趙地。趙地人心尚未歸附,欲思自立為王,勢力太孤,恐難成事。不如訪立趙王之後,輔以仁義,號召國人,便可成功 。」張耳、陳餘二人皆以為然。遂覓得趙王后代一人名歇者,立為趙王,居住信都。李良聞張耳、陳餘立趙歇為王,知他必來報仇,欲趁他基業未定之時,進兵擊之,即日整隊前往。陳餘聞言,出兵迎敵。李良大敗而回,便棄邯鄲城,投降章邯去了。
  章邯自擊敗周文,立了大功,又得二世遣來司馬欣、董翳相助,並增加許多生力軍隊,正議進兵往救滎陽。忽據探卒報告 :「楚將田臧殺死假王吳廣,帶兵前來迎擊,已到敖倉地方。」原來,吳廣監著諸將,圍攻滎陽數月,不能取得城池。吳廣本是村夫出身,平日不知兵事,一切調度皆不得法,已為諸將所輕。又因一個窮漢,忽然做了國王,不免志得意滿,不似從前謙恭愛人,以此眾心不服。及至周文敗報傳到軍中,諸將田臧、李歸等見事不佳,吳廣並無佈置,大眾遂暗地相聚密議道 :「近聞周文軍敗,秦兵旦夕將至,我軍攻打滎陽許久日子,還未攻下,若仍困守此間,秦兵一到,裡應外合,必至大敗。為今之計,只有酌留少數兵隊,圍住滎陽,悉合大隊精兵,往迎秦軍,決一死戰,免得坐而待斃。惟是假王素來驕傲,用兵之道又全然不知。今充監軍之職,不得其同意不能進行。而事關大局,成敗利鈍,決於俄頃,勢難坐視 。」末後,公同議定,矯稱陳王命令,殺死吳廣,遣人將其首級獻與陳王,陳明原由。陳王也就無法,只得遣使賜田臧楚令尹印,封為上將。田臧既掌兵權,便令李歸帶兵圍住滎陽,自己率領大隊西行。到了敖倉,恰與章邯相遇。
  章邯見楚軍已近,揮兵接戰。楚軍大敗,田臧陣亡。章邯乘勝長驅,直到滎陽城下。又將李歸殺死,尚有幾處楚軍,都被章邯分兵擊破。陳王聞信大驚,急命上柱國蔡賜領兵拒戰。又命將軍張賀領兵為其聲援。不料秦兵勢如破竹,一連幾陣,殺敗楚軍。蔡賜、張賀皆死於陣,陳王退回楚地。十二月,陳王乘車由汝陰回至下城父,御者莊賈將陳王殺死,投降秦軍而去。屈指,陳勝自起兵稱王以至被殺,凡六個月。
  當陳勝為王時,舊日同伴佃戶聞此消息,並記起他從前「富貴不可相忘」之語,大家驚喜異常,便各收拾行李,結伴赴陳。直到王宮門外,對著守門官吏大呼要見陳涉。守門官吏見是一班村農,衣服檻樓,舉動粗莽,竟敢呼王小字!便喝令衛隊將他捆起。一眾人嚇得戰戰兢兢,連忙辯道 :「我等皆是陳王故人,與陳王舊日極其相得,今特來見,煩汝代為通報 。」守門官吏聞說是陳王故人,便止住左右且慢動手。又不知所言是真是假?心想 :「如此模樣之人,陳王斷不肯見他。我若通報,反恐受責!不如一徑回絕 。」遂向眾人道 :「汝輩可謂不知足。免了捆綁,又想見王。試問爾等鄉愚,如何配見大王?」說罷,便令左右驅逐出去。眾人見守門人不肯通報,如何方得見面。又想到陳王少不得終有出外之日,便長日在宮門前街道上守候。果然,一日陳王出門,眾人遠遠望見,遮道大呼:「陳涉 !」前導武士吆喝不住,正要動手捕拿,卻被陳王聽得,立命召見。念起舊情,吩咐載入後車,一同回宮。便留眾人在宮居住,待以客禮。
  眾人生長田間,何曾夢見王宮富貴。初次入宮,自然東張西望。但見殿屋高大,帷帳華美,所有裝飾陳列都是珍貴物品,平生並未見過。不免大驚小怪,直看得眼目昏花,贊得口合不攏。各個呆了半晌,方始齊聲道 :「不料陳涉為王,竟有此潭潭王府 !」從此,眾人在宮,飲食衣服盡情享用。此等鄉愚大抵粗鄙無識,不知忌諱。初來時,尚恐失禮,被人恥笑,都學起謹慎模樣。住到許久,覺得一切如故,且自恃身為陳王賓客,出入不禁,語言無忌,便對人敘起陳王舊日貧苦情事。說他:「自少為人牧羊,蓬頭垢面,不像個人。只為生性頑皮,不知受了主人多少打罵!及至長大,替人耕田。日常飲食,有一餐沒一餐。身上衣服千鶉百結,破爛不堪,夜間便在一個茅蓬裡安身。那種光景,比起我們尚屬不如。不想今日竟能掙到此種地位 !」其人聽了,便到處傳說,以為笑樂。
  誰知,卻被陳王親信近臣聞得,立時告知陳王。因說道:「大王一國之主,一舉一動,遠近瞻仰。今竟有大王故人無知妄說,此語若喧傳出去,不特為鄰國所竊笑,即本國臣民,或亦心生輕慢,未免有損大王威嚴,宜加懲辦,以做將來 。」陳王聞說,大怒!此時也不顧全交誼,立將多言之客推出斬首。眾人見陳王下此絕情,不免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心想:「在此無甚好處,反恐斷送性命 !」便一齊向陳王告辭。陳王也不挽留,每人送些盤纏,大眾收拾回去。後來聞得陳王被殺,眾人都為歎息!又想起 :「自己幸虧早回,免到此時連同受禍!」閒言少敘。
  卻說陳王既死,其將呂臣起兵報仇,攻破陳縣,殺死莊賈,將陳王屍首備禮安葬碭縣,諡為隱王。清人謝啟昆有詩詠陳勝道:
  亡秦何用詐扶蘇,將相王侯起匹夫。
  鴻志安能逐飛雀,魚書聊復假鳴狐。
  從來首事成功少,都為興王構難驅。
  帳殿沉沒嗤伙涉,已忘了夏耦耕吳。
  又有廣陵人邵平,奉陳王命令招安廣陵,未能得手。聞說陳王敗走,章邯領兵將到,遂渡過江東,矯稱陳王命令,拜項梁為楚上柱國,令其起兵攻秦。

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7 03:33:58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七回     據江東項梁起義 戰胡陵秦嘉敗亡

  話說項梁乃下相人,其父即楚名將項燕。戰國時,秦兵攻楚,項燕拒敵,兵敗,被秦將王翦殺死。項氏世為楚將,秦既滅楚,項梁身為布衣,常思為父復仇,未得其便。
  項梁有姪名籍,字羽。少時失父,依著項梁過日,為人放蕩不羈。項梁嘗命其學書,過了許久,考問學業,並無成績。項梁心想 :「我家世代將門,將門之子性質本與文墨不甚相的,不如教他武藝,或且易於成就,也不至墮落家風 。」於是命項籍棄書學劍,學了一時,卻又無甚長進。項梁大怒,便將項籍喚至面前,大加責備道 :「汝年紀也不算小了,偏喜終日嬉游,懶求學業。文既不成,武又不就,將來長成之後,何以自立?!」項籍見叔父發怒,因對道 :「並非姪兒不肯用心,只因學書但能記得姓名而已。至學劍雖比學書較勝,然技藝縱極精能,不過敵得一人。此兩件事,徒費心力,無大用處。姪兒意思是,欲學得萬人之敵 。」項梁見項籍志趣不凡,便道 :「既然如此,我就教汝兵法 。」項籍大喜,從此遂從叔父學習兵法。誰知,他素性不肯耐煩,遇事皆由一時高興。所以起初尚留心聽受,到得後來領略用兵大概,也就撇開,不願學習到底。項梁知其生性如此,只得由他。
  後來項梁因事殺人,知本地不可居住,便帶同項籍避到吳中。項梁在吳中住了一時,與本地一班有名之人盡情結識。人見項梁才學出眾,辦事幹練,都覺十分敬服。每遇地方上興大工,或富貴人家出喪,皆請項梁主辦。說起大工、大喪,事務繁瑣,人眾又多。若使用人不當,調度失宜,不是貽誤事機,便是虛糜費用。所以主辦之人,非有十分才幹不能勝任。項梁卻甚有把握,預先定下章程,分發諸人辦事,暗地都用兵法管束,以此人皆畏服。所辦之事,井井有條,一郡之人,皆稱其才。
  此時項籍年已弱冠,生得魁梧雄偉,身長八尺二寸,力能舉鼎,才氣過人。吳中少年,亦皆畏懼。項梁見眾心歸附,又有勇猛之姪為其輔助,便欲陰圖起事。暗地收養死士九十人,中有一人名「最高者 」,臂力甚大,能拔起樹木,持在手中,用力擊地,地面皆陷;又有一人名「參木 」,富有智略,項梁常與謀議。參木教項梁收拾密室一間,自己假稱養病,藏身其內,私鑄大錢,置備兵甲,以待機會。
  一日,忽聞秦始皇東遊會稽郡,將渡浙江。當地士、女爭往觀看。項梁雖然有志報仇,但因佈置未周,不敢下手,也想看看始皇到底是何形狀。於是,帶同項籍,隨眾前往。項籍見皇帝出行,十分威武,便用手指著始皇對項梁道 :「彼可取而代也 。」項梁聞說,大驚!惟恐旁人聽見,惹出禍事。急將手掩住項籍之口,喝道 :「勿得亂道,誅及三族矣 !」項梁由此益加看重項籍,知其姪將來定是不凡,因而謀變之心愈急。時正始皇三十七年也。
  過了一年,便是二世元年。其時陳勝起兵,據了陳縣,四方響應。項梁聞信,便欲乘機舉事。誰知,會稽郡守殷通也想據郡獨立,素悉項梁才幹,因遣人請來商誶。項梁不知郡守召他有何事故,只得往見。殷通請入密室,告知自己意見。項梁聽得,甚是歡喜。心想 :「我正苦無機可乘,如今有此送上門買賣,真是湊巧 !」遂極口贊成,道 :「現在江西一帶皆反,此正天亡秦國之時。吾聞『先發,制人;後發,為人所制』。時機不可錯過,望明公立即起兵 。」殷通長歎道 :「我亦作此打算。但是起兵須有將官,古語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久仰足下世代將家,現在能統兵者,僅有足下一人。敢請足下助我一臂?」項梁踴躍道 :「如蒙明公不棄,某情願效力。但恐才薄,不勝其任,願舉一人相助 。」殷通道 :「足下如果有人,此是最好之事。請問其人姓名?」項梁道 :「吳中有一奇士,姓桓名楚,現正亡命澤中,無人知其去向,惟姪兒項籍知之。不如令項籍往召,若得此人肯來,舉事易矣 !」殷通依允。項梁便回家中,囑咐項籍數語,命其帶劍隨同到府,先在外邊等候。 項梁直入內衙,見了殷通,面陳練兵、籌餉、安撫屬縣等計劃。殷通見項梁真肯實心相助,而且指陳方法,深合機宜,十分敬重。自以為舉事得人,定可成功。二人談論一番,項梁便請喚項籍聽令,往召桓楚。殷通即遣人傳進項籍。項籍既到,殷通正待開言,項梁瞟了項籍一眼。項籍會意,便突然拔劍,迅步向前,斬了殷通。項梁便將殷通首級持在手中,又取郡守印綬,佩在身上。
  其時殷通隨從人等見變起倉猝,大驚奔散,分頭告知大眾。府中大亂,便有許多兵役各持兵器,洶湧進來,要想捉拿兇手。無奈項籍勇猛非常,掄著劍,手起殺人,宛如切菜一般。近他身者,頭即落下。被殺者將近百人,其餘四散而逃。一府中人皆不敢再抗。項梁遂召集府中屬吏,連同本地有名望之人,將自己起事之意告知大家。無人敢道個不字,皆諾諾連聲而退。於是,項梁收集吳之兵,據了會稽郡城,自稱將軍,以項籍為裨將。一面遣人分路調取各屬縣兵隊,得精兵八千人。選派當地豪傑充當校尉、司馬等職。有一人自負才能,不得項梁委任,便自己面求項梁。項梁道 :「我非忘記足下,只因某年月日,遇著某家喪事,曾令足下辦理某事,足下不能照辦,所以今日不用 。」其人心想 :「果有此事 ,」遂無言而退。眾人聞知,都服項梁知人之明,用人之公。項梁又命項籍前往招安各屬縣,江東大定。正擬進兵,卻值邵平到來,矯傳陳王命令。項梁尚未知陳勝已死,遂於二世二年正月,同項籍帶領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西行。楚地諸將如陳嬰、英布等,聞得項梁兵到,都來歸附。
  陳嬰本係東陽令史,為人誠實,一縣皆稱其長厚。此次東陽百姓殺死縣令,聚眾數千人,欲推一人為主。但起事之人甚多,地位不相上下,不知應立何人?彼此爭持不決。末後,有人提議 :「請就起事之人以外,另推一人以息急端 。」大眾都甚贊成。但所推之人須是平日名譽甚好,為眾信服者,方能勝任。於是,有人想到陳嬰身上,提出會議。眾人盡皆贊成。遂遣人到陳嬰家中來請。此時陳嬰方閉門自守,忽見多人到來,不知何事,吃了一驚。後聽來人說是推他為主,陳嬰再三辭謝。眾人堅執不放,也不管陳嬰肯與不肯,將他擁至軍中,強立為主。陳嬰被迫,無可奈何,只得承認。此信傳到外間,人民聞是陳嬰為主,因他信義素著,一時來從者竟有二萬人。遂占住東陽,招兵買馬,聲勢漸大。眾人又欲推戴陳嬰為王,獨霸一方,不與各地聯合。陳嬰被眾人推戴,也覺心動。要想答應,又慮事或不成,身家受禍。欲待辭絕,又捨不得王位。心中遲疑不決,便入內與其母商議。
  其母聞說,歎了一口氣,道 :「汝到底閱歷未深,遇事全無把握。須知一國之王,豈是輕易作得!第一,須憑借門第,壓服眾人。汝本一介平民,自從我為汝家之婦,未曾聞汝先代出有顯貴之人,此『門第』二字不消說了。其次,也須才能出眾,方能保守一方。似汝平日為人拘謹,局度不能開展。加以時局多事,臨機應變,更非所長。據我看來,汝若驟然稱王,享得高位,不但無福消受,反恐若出許多禍殃。何苦作此妄想,貪圖目前一時榮耀,致貽後悔!我今為汝打算,不如依傍他人,事成,既可得封侯之賞;事敗,亦不至被世人指名,容易逃走,此是穩當辦法 。」陳嬰受其母教訓,不敢稱王。便對諸將道:「凡舉大事,須是主將得人。吾聞項梁乃項燕之子,項氏世代為將,有功於楚,人民盡皆信服。現在項梁已定江東,不日領兵將到。我輩不如率眾前往相投,倚其聲望,必可滅秦,不知大家意見以為何如?」眾人聞言,無甚異議。陳嬰遂引部下來投項梁。項梁甚喜,於是合兵一處。渡過淮水,又遇英布領兵也來歸附。
  英布乃六縣人,少年時曾遇一善相之人,看了英布之相,說他 :「當先受黥刑,然後稱王 。」英布見說,便改姓黥,以應之。及至壯年,果然犯法應黥。英布記起相士之言,與眾說知,因笑道 :「我今已遭黥刑,想為王之事當不遠矣 !」旁人聞說,便皆戲弄之,以為笑樂。英布既受黥,被發往驪山作工。驪山工徒不下數十萬人,英布盡與其頭目及豪傑交結。乘督工人防範稍疏,帶領一眾逃入江中為盜。後聞陳勝起事,也想與之響應,卻因兵力寡少。聽說鄱陽令吳芮甚得江湖間民心,人稱之為「鄱君 」,英布遂往見鄱君,勸之起兵。鄱君見英布英勇,即以女嫁之。
  英布聚兵得數千人,擊破秦兵,一路東行,聞項梁名望,故來相投。項梁一路上添兵增將,行至下邳,已有六七萬人。據探馬報稱 :「凌人秦嘉,近立景駒為楚王,駐軍彭城之東,欲拒我兵 。」項梁聞報,對眾將道 :「陳王首先起事,近與秦兵戰敗,尚不知其下落。今秦嘉竟敢背叛陳王,擅立景駒,大逆不道!宜急進兵攻之 。」諸將奉命,奮勇前進,將秦嘉兵擊敗。進至胡陵,秦嘉還兵拒戰,身死於陣,全軍投降。景駒逃往梁地,亦被人殺死。項梁既滅秦嘉,引兵至薛駐紮,有眾十餘萬。正議進兵攻秦,忽報 :「沛公劉邦,帶領百餘人來會。」

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7 03:34:46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八回     談神話漢祖感生 屈下僚亭長肆志

  話說劉邦字季,乃沛縣豐邑中陽裡人,即漢高祖是也。父名執嘉,時人呼為太公。母王氏,名含始,時人稱為劉媼,家世以耕田為生。劉媼自嫁太公,生有二子,長子名伯,次子名喜,字仲。此時劉邦尚未出世。
  劉媼一日因事出門,行至半途,覺得辛苦,便就堤塘之上暫行坐下歇息。一時神思困倦,不知不覺合眼睡熟。忽然做成一夢,夢中遇見神人。說也奇怪,劉媼方在入夢,霎時間天地昏黑,雲霧四合,雷電交作,劉媼仍自昏睡不醒。太公因見天色不好,劉媼尚未回家,便一路追尋到此。遠遠望見劉媼歇息之處,隱約中似有蛟龍盤在上面。太公心懷恐懼,不敢近前。過了片刻,霧散天明,劉媼亦已醒來。太公走近問時,據說正在夢中,全然不覺。太公見劉媼神氣如常,並未受驚,方才放心,遂同回去。誰知,劉媼從此便懷了孕。到得十月期滿,生下一男。太公見其相貌非常,甚是歡喜,取名曰邦。及至長大,生得廣額高鼻,顏貌如龍,鬚髯甚多,日角鬥胸,龜背龍股。身長七尺八寸,左股有七十二黑痣。為人天性寬仁愛人,志趣遠大,度量寬宏。但是貪酒好色,專喜結交豪俠,不肯耕田作工,經營生產。
  劉邦同母兄弟三人,長兄伯,次兄喜,又有異母弟一,人名交。長、次二兄都已娶妻,照秦法分居在外。長兄早死,遺下寡嫂孤姪,倚著薄田數畝,耕種過日。鄉間貧家生活,自然儉嗇。偏是劉邦年少,最喜生事,往往招災惹禍,不敢回到父母家中,在外暫避。三餐飲食,只好叨擾兄嫂。他交遊又廣,遂時時偕同賓客到他長嫂家中吃飯。長嫂見來得多次,不免討厭,心想 :「單是小叔一人,尚無妨事。卻帶許多人來,如何供給得起?」但是當面又不便拒絕,只有設法使他沒趣,自己不來,也就省事。
  不過幾日,劉邦果又同諸友前來吃飯,他長嫂照常供給。到得吃飯中間,羹湯不夠,便要長嫂再添。長嫂故意用勺瓢在鍋邊刮得聲響。友人聞得,以為羹湯已盡,便自去了。劉邦心中狐疑,自己親到廚下一看,見鍋中尚有許多羹湯,心知長嫂討厭,從此怨其慳吝,不與賓客再來。直至後來即了帝位,遍封親戚,獨長姪不得封。太公時為太上皇,對劉邦言之,始封為頡羹侯,此是後事。
  劉邦性本好酒,自從不到長嫂家中,便多在市中飲酒,因此結交兩家酒店。此兩家酒店都是老婦開設,一姓王,人都呼為王媼。一姓武,人就呼為武負。劉邦與此兩家往來既熟,便可賒賬,待到年節算還。但是劉邦每到此兩家飲酒,店中生意便驟然興旺,所賣之酒,比往日多至數倍。王媼、武負已自暗暗稱奇,所以劉邦一到,便留住吃個盡醉。有時因酒醉不能回家,就在店中寄宿。王媼、武負卻都看見劉邦臥處,常有一龍在上,心中更覺驚異,知劉邦將來一定大貴,便想先燒冷灶,結個人情。於是,以後每遇年節結算,兩家都將劉邦所欠酒賬一筆勾銷,不要他來償錢,劉邦也落得白吃。
  光陰迅速,劉邦已長到二十餘歲。太公見他終日遊蕩,終非結局,便命他學習為吏。不久,竟補得泗水亭長。原來,秦制十里一亭,亭有長,旅客遇有爭訟,由亭長公平斷決。劉邦既為亭長,便又結識一班縣吏,如蕭何、曹參、夏侯嬰、任敖諸人,時常相聚戲謔。內中夏侯嬰與劉邦尤屬相得。每遇奉差經過泗水亭,往往暢談許久方去。
  一日,夏侯嬰又到泗水亭,劉邦一見,便邀入敘話。他二人本來戲弄慣了,誰知此次劉邦動起手腳,竟將夏侯嬰身上誤傷一下。在夏候嬰,知劉邦事出無心,並不介意,卻被旁人看見,便到縣中告發,說是泗水亭長傷人。縣中立傳劉邦訊問。劉邦因見秦法「為吏傷人,罪比平民加重 」,不敢承認,遂力辨並無此事。縣中又傳夏侯嬰為證。夏侯嬰也替劉邦洗刷,說是自己碰傷。那告發之人自然不服,便去上控。郡中又委人復訊,究竟事不瞞真,問官明知劉邦傷人是實,無如被傷之人不肯為證,也就不能定案。遂將夏侯嬰責打,下入監獄,迫其供招。無奈,夏侯嬰始終不肯吐實,劉邦竟以此免罪。由此可見,劉邦平日待人好處,所以遇著患難,也有人替他出力。
  過了一時,劉邦奉差前往咸陽。一班相識懸吏聞信,都來送行,並贈路費,每人錢二百文。獨蕭何比眾加多,送錢五百文。劉邦向眾人一一稱謝,告辭而去。到了咸陽,歇下旅舍,信步出門遊玩。但見六街三市,車馬行人,往來如織。一帶高樓大廈,棟宇連雲。入夜則萬家燈火,密若繁星,說不盡富麗繁華,真是帝京景象!一日,忽聞始皇出行,縱令百姓觀看。劉邦隨同眾人看罷回來,因長歎道 :「大丈夫當如此也 !」住了月餘,劉邦公事已畢,仍回沛縣。
  劉邦充當亭長已有數年,年已三十以外,只是尚未娶妻。他生性本來好色,如何耐得獨居!便時到娼寮中取樂。但他意猶未足,又與一個曹氏女子結下露水姻緣。往來既久,曹氏懷胎,生了一子,劉邦取名為肥,將錢給與曹氏撫養。本地鄉里皆知此事,自然無人肯與劉邦結親。劉邦既有外婦,又有兒子,覺得無家不啻有家,自己一人倒反逍遙自在。遂把娶妻一事,全不在意。
  一日,劉邦因事赴縣,聞縣令來了一位貴客,其人姓呂名文,字叔平,乃單父人。此次因遇著仇人,出外暫避,素與沛縣令交好,便帶了家眷前來相投。沛縣令優禮相待,一班縣吏見說是縣令貴客,遂約同眾人各出一錢財,作為賀禮。蕭何為首,主管送禮之事,因先期發出通告,說是 :「賀禮不滿一千錢者,將他坐在堂下 。」劉邦恃著蕭何是他熟人,便故意在名帖上寫著「賀錢一萬 」,持往拜謁,身卻並不帶一文。呂公接過名帖,見賀禮甚厚,不覺大驚,連忙親自出到門前迎接。誰知此次相見,劉邦竟得了妻室。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在劉邦也算是意外遭逢了。

欲知劉邦如何結親,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7 03:36:06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九回     驚異表呂公妻女 經大澤劉季斬蛇

  話說呂公接過劉邦名帖,見賀禮甚厚,不覺大驚,親自出到門前迎接。劉邦見了呂公,上前施禮。呂公一見劉邦狀貌,愈加敬重,引到廳上。蕭何見劉邦入門,兩手空空,知他萬錢都是假話,便笑道 :「劉季本來喜為大言,都無實事 。」劉邦故作不曾聽見,置之不答。呂公排出酒席,請劉邦坐第一位。劉邦見坐客都是熟人,竟毫不推讓,一直坐下。
  到得酒席將終,呂公欲留劉邦說話,礙著眾人在座,不便明言,頻頻以目示意,劉邦卻也領會。席散之後,諸客皆歸,只餘劉邦一人,呂公遂對劉邦道 :「吾自少最喜看相,所見之人甚多,並無如季之相,望季自己保重。吾有小女,願奉箕帚。」劉邦見呂公說他貴相,又許以女,欣喜過望,立即認為丈人,拜辭而去。
  呂公入內,便將許婚劉季之事告知其妻呂媼。呂媼怒道:「君平日常稱此女相貌不凡,必須嫁與貴人。沛縣令與君交好,倩媒前來議親,君偏不允,今日何以胡亂許與劉季?」呂公道:「此事非汝婦女所知,我自有主意,斷不至誤卻女兒終身 。」遂將次女嫁與劉邦。此呂公之女即是呂後,名雉,字娥姁。劉邦既娶呂氏,也與父母別居,分得田產數畝,由呂氏耕種過活。過了數年,呂氏生下一男一女,男名盈,後為漢惠帝。女後為魯元公主。
  劉邦為亭長,不時告假回家看視。一日,呂氏帶同子女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人行過,因為口中燥渴,向呂氏乞取湯水,呂氏以湯與之。老人一面飲湯,一面端詳呂氏相貌,說道 :「夫人乃是天下貴人 !」呂後見老人知得看相,又說她是貴人,遂將子女引到面前,請其一看。老人見了惠帝,便道 :「夫人所以貴者,乃由此男 。」又看女兒,也說是個貴相。老人既去,劉邦恰好回家,呂氏便說 :「有一過客,看我母子之相,都說大貴 !」劉邦聞言,也想尋他一看自己之相。問知其人初去未遠,立即追上問明。老人看了劉邦,說道 :「先前所看夫人、子、女,皆因足下而貴。足下之相,真是貴不可言 !」劉邦聽畢,拜謝道 :「如果將來應了老丈之言,不敢忘此大德 !」及至劉邦稱帝,此老人早已不知去向。
  劉邦自從兩次經人看相,皆說大貴,自己也就抱負不凡。但不知如何而後得貴,只好仍作亭長,靜待時運到來。過了一時,恰值秦始皇身死,葬於驪山,各郡縣皆發遣徒刑犯人送往作工。劉邦奉沛縣令之命,押送役徒前往。一班役徒懼怕作工辛苦,一路上陸續逃走,劉邦一人如何禁壓得下。心想 :「此去驪山,路途既遠,為日尚多,現在行不到數十里,已被逃去多人,若到驪山,必定逃走一空。與其任他逃走,無力禁阻,不如索性行個方便,一概將他放去 。」劉邦想定主意,行至豐邑西邊大澤之中,上有一亭,土名「澤中亭 」,劉邦便命眾人都在亭中歇息,自己呼酒痛飲。
  待得天色已晚,劉邦將一班役徒刑具全行脫下,對眾說道:「諸君任便,各自逃生,吾亦從此去矣 !」役徒見劉邦情願自己亡命,放他逃走,自然感激非常,內中也有十數人情願隨著劉邦前去。餘人因受恩無以為報,便大家鬥出錢文,買得美酒兩壺,鹿肚、牛肝各一具,送與劉邦,作為餞別之意,各各拜謝而去。
  劉邦受了酒餚,又與相隨十數人大家分吃。劉邦吃得已有七八分酒意,便乘興上路,由小道穿過澤中,令一人先行。走了一程,忽見先行之人慌慌張張跑回,報導 :「前面有一條大蛇,攔住去路,身長數丈,昂首吐舌,甚屬可畏!還是回去為妙 。」劉邦酒後膽壯,聽了說道 :「壯士行路,有何恐懼 !」遂大步向前,拔出隨身佩劍,照著蛇身砍去。霜鋒一過,竟將大蛇斬為兩段。劉邦見蛇已死,將劍拭淨,插入鞘內,依舊前行。
  約有數里,酒氣發作,就在路旁睡著。一覺醒來,卻見有人也由原路行至。此人本是劉邦鄉里,一見劉邦,即說道 :「適才遇見一樁怪事 !」劉邦問是何事?其人道 :「我一路行來,遠遠聞得哭聲,心中正在疑惑,及至走近,卻見一條死蛇橫在路上,旁邊有一老嫗,對著死蛇痛哭。我即問她因何事故,哭得如此傷心,老嫗說是『有人殺死吾子 !」我問 :『汝子因何被殺?』老嫗道 :『吾子本是白帝子,化為一蛇,擋著道路。如今卻被赤帝子斬了!所以傷心痛哭 。』我聽此言,心想『此老嫗一派胡說』!正要責備她,忽然老嫗不見。汝道是否怪事?但不知此蛇究為何人所殺?」劉邦聽了,口中不言,心中暗自歡喜,從此益加自負。即相從之十餘人,在旁聞了此言,亦更畏服。劉邦遂往芒、碭山間隱居去了。以上所述,就是世俗相傳漢高祖斬蛇起義一段故事。
  說起斬蛇之劍,相傳也非凡器。當戰國秦昭襄王時,太公一日偶在田間走行,遇一村野之人,贈以古刀一柄,說道 :「此刀乃殷高宗伐鬼方時所制 。」太公接來一看,見刀長三尺,上有銘字,不能辨識,遂謝了其人,將刀常佩在身。後太公游到豐、沛山中,寓居窮谷。
  偶然出外閒行,忽見山澤之間有一人開爐冶鑄,太公便行到近旁,坐下歇息。因問其人 :「鑄造何器?」冶工笑道 :「吾為天子鑄劍,公當謹守秘密,勿得漏言 !」太公聽了,正在詫異,冶工瞥見太公身旁佩刀,知是寶物,便問 :「此刀何從而得?」太公備述野人相贈之語。冶工道 :「若得足下佩刀,雜入爐中鑄之,便成神器。能削平禍亂,威定天下 。」太公見說,慨然解下佩刀,投入煙燄之中,果然鑄成一劍。冶工便將此劍授與太公,令殺三牲釁祭。太公以劍賜與劉邦,劉邦遂用此劍斬蛇。
  及天下既定,此劍作為傳國之寶,藏於寶庫。劍上用七彩珠、九華玉為裝飾;又以五色琉璃為匣,劍在匣內,光彩猶能透出外面。每經十二年磨洗一次,鋒芒常如霜雪。每開匣拔鞘,颯然風生,劍光射人眼目,不可逼視。守庫之人又常見有白氣如雲,出於戶外,形狀蜿蜒,儼如龍蛇。呂後因改庫名為「靈金」。惠帝即位,遂將此庫貯藏禁兵,名為「靈金內府」。一直傳至西晉武帝時,此劍與孔子履並藏武庫被焚,此是後話。欲知劉邦以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7 03:36:57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十回     劉邦起兵誅沛令 范增獻計立懷王

  話說劉邦因解放役徒,不敢回去,便同十餘人逃入芒、碭山中避匿。後來被縣中察出情形,遣人四出緝捕未獲,便將呂氏捉到官裡,拘禁起來。說起中國舊日監獄,無論已、未定罪之人,一入其中,管獄吏役都要勒索規例。有錢給他,就是重犯,也受優待。若是無錢開銷,便加以種種苛迫凌虐,真是暗無天日!呂氏此次因被丈夫連累,到得獄中,而且家貧不能多給錢文。主管獄吏不滿所欲,自然將她虐待。卻好,任敖也為獄吏,他與劉邦交好,一聞呂氏入獄,便想照顧。無奈不是歸他主管,遂在旁留心探聽。知是虐待情形,心中憤激,竟將主管呂氏獄吏打傷。後來幸虧蕭何、曹參諸人替劉邦彌縫,始將呂氏開釋出獄。
  劉邦隱居山中,雖然安穩無事,卻時常記念家中,暗地遣人向家中通一消息。及至呂氏出獄回家,知得丈出去處,急倩人引路,前往尋覓。但劉邦雖說是在此二山之中,因恐被人捕獲,藏匿深林窮谷,且無一定住處。兼以此山巖壑險峻,林箐幽深,平日行人到此,往往迷惑失路,況是女流,何處尋覓!即使覓得,也須費卻許久工夫。誰知,呂氏到此數次,都被她一覓即得。劉邦心中也覺奇怪,便問她是何緣故?呂氏道 :「君所居之地,其上常有一大雲一片,具備五色。吾便望此雲氣所在,一路行去,便可尋見,所以毫不費事 。」劉邦聞言,心中更自歡喜。此語被同來人得知,傳到沛縣一班少年耳中,人人都想前來歸附。至今芒、碭山中有峪,名為「皇藏峪 」,即是劉邦當日藏匿之處。
  劉邦住在芒、碭未久,陳勝便已起兵稱王。附近各郡縣人民多殺死官吏,與之響應。沛令得此消息,恐本縣人民聞風興起,心想不如自己先發制人。便擬預備舉事。旁有蕭何、曹參說道 :「君本秦之官吏,今欲背卻朝廷,只恐人心不服。不如招集得罪亡命之輩,可得數百人,借以劫制大眾,方可成事。」沛令依言,分頭遣人尋訪逃人。探知劉邦住在芒、碭山中,因命樊噲往招。只因樊噲也是呂公女婿,與劉邦算是連襟。其妻名為呂嬃,乃呂雉之妹。樊噲平日開設屠店,以屠狗為生,也曾與劉邦同在芒、碭住過一時,所以命其前往。
  樊噲到得山中,見了劉邦,備述沛令收招亡命起事之意。劉邦此時手下相從者,已近百人,聞得縣令相招,便率眾同樊噲一徑回來。誰知,沛令忽然翻悔,因慮亡命之人甚多,招集一處,必然生變,遂將城門一律關閉,飭兵把守,不許逃人入城。又想起 :「蕭何、曹參二人獻計收招亡命,必定不懷好意,留在城中,恐生禍患 。」便欲將他二人殺死。蕭、曹二人聞信大驚,連放逾城逃走,往投劉邦。劉邦率眾到得城下,見過蕭、曹,知情形中變,乃作書一封,寄與沛縣父老。只因城門緊閉,無從投遞,乃將書係在羽箭,射入城中。城中人接書一觀,書中說道:
  天下苦秦苛法已久,故各國聞風起義。今父老雖苦心為沛令守城,不日各國兵到,全城皆受屠滅。若能共誅沛令,擇立一人,與各國聯絡一氣,則身家可保。不然,父、子俱死,無益也。 父老得書,彼此商議,都以為然。即率領眾人殺死沛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與各逃人入城。於是,大眾會議,公推劉邦為主。劉邦辭道 :「方今天下擾亂,群雄並起,為將若不得人,必至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惜身家,但恐才能薄弱,不能保全我父兄子弟。此事關係重大,尚望諸君再行推舉勝任之人!」諸父老見劉邦固辭,便推蕭何與曹參。蕭何、曹參二人都是文吏,將身家看得甚重,惟恐將來事或不成,誅及宗族。遂皆推讓劉邦。諸父老亦同聲說道 :「平生所聞劉季奇異之事甚多,將來必定大貴。此次問過卜筮,又以劉季為最吉,望勿推辭。」劉邦復再三謙讓。後見眾人都不敢當此大任,方始應允。
  秦二世元年九月,沛人共立劉邦為沛公。沛公祀黃帝,祭蚩尤,旌旗皆赤,因舊日斬蛇,老嫗稱為赤帝子故。沛公以蕭何為丞,督理政務;曹參為中涓;樊噲為舍人;夏侯嬰為太僕。其餘諸人以次任用。分派既定,收集沛縣子弟,得兵二三千人。命雍齒守豐,沛公率兵往攻泅水,殺郡守。
  其時,魏人周市正在招安魏地,遣人來說雍齒投降。雍齒素與沛公意見不合,不願服從沛公,竟將豐邑降魏。沛公大怒,舉兵圍豐。只因兵少,一時攻打不下。沛公本豐邑人,心怨雍齒與豐人無故叛己,所以定欲取之。聞得秦嘉立景駒為楚主,乃率眾往投,欲借其兵攻豐。恰好張良由下邳招集少年百餘人,亦欲投奔秦嘉。行到半路,兩下相遇,張良便說沛公取了下邳,沛公用張良為廄將。
  卻說張良平日常將所學兵法向他人說之,並無一人能夠理會。今遇見沛公,仍前進說。沛公甚喜,常聽從其計。於是,張良歎道 :「沛公智識,必是天所授與 !」因此遂從沛公不去。過了一時,探子報說 :「項梁已破秦嘉,現在駐兵薛城。」沛公一心欲攻取豐邑,遂帶百餘人來見項梁借兵。項梁見過沛公,便派步卒五千,將官十人助之。沛公帶領新軍回到豐邑,合著自己原有之兵,並力攻破其城。雍齒兵敗,投奔魏國去了。沛公既得豐邑,心感項梁助己,遂領兵隨從項梁。項梁此時已知陳王身死確信,因見楚地無主,便召集在外諸將都到薛城,計議此事。沛公聞命,帶同張良到薛。適項羽攻破襄城回來,沛公與項羽二人遂由此相見。項梁見諸將都到,正擬開議,適有居剿人范增求見,項梁便命請入。
  說起范增,現年已七十歲,平日隱居不仕,專喜為人設謀,出奇制勝。今聞項梁議立楚王,故特來獻策。范增既見項梁與諸將,行禮已畢,便向項梁說道 :「陳勝此次敗亡,固屬當然之事。若論秦並六國,惟有楚國被滅,最為冤枉。自從楚懷王入秦不得生還,楚人至今憐之。故楚隱士南公有言道 :『楚國雖滅亡至餘三戶,然將來亡秦,必是楚人 。』今陳勝首先起義,乃不立楚王之後,但知自立,所以其勢不能長久。此次足下崛起江東,渡江西行,楚地諸將所以爭先歸附者,在諸人之意,皆因足下世為楚將,以為足下必能復立楚王之後也。足下能順眾心而行,則大事成矣 !」項梁聽范增說畢,點頭稱善。遍問諸將,皆無異說。於是,遣人訪尋楚王之後。果得一人,乃楚懷王之孫,名心,現在流落民間,為人牧羊。項梁遂率諸將奉之為君,即號為楚懷王,以從人望。以陳嬰為楚上柱國,食邑五縣,隨懷王都盱眙,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張良見項梁已立楚王之後,又見齊、趙、魏、燕皆已復國,只有韓地無主,遂說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項梁以張良為韓司徒,給兵千餘人。張良辭了沛公,奉韓成領兵往定韓地。項梁自率諸將,進攻亢父。忽報齊將田榮在東阿為章邯所圍,遣使前來求救。
  原來章邯自破陳勝之後,進兵圍魏,魏相周市請兵於齊。齊王田儋領兵來救,與章邯交戰一陣,齊兵大敗。田儋、周市皆歿於陣。魏王咎舉城投降,自焚而死。其弟魏豹,逃往楚國。章邯乘勝攻齊,田儋之弟田榮收聚其兄敗兵,走入東阿。章邯領兵圍之,故來求救。項梁聞信,撇了亢父,起兵前往東阿而去。


欲知此去勝負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8 06:18:04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十一回     二世肆虐行督責 李斯下獄具五刑

  話說項梁領兵救齊,到了東阿。章邯出兵拒敵,大戰一場,章邯敗走。田榮收復齊地,立其兄子田市為齊王。項梁乘勝追趕秦兵,至濮陽東,又大破之。章邯引殘兵逃入濮陽城中固守,遣使向二世告急。項梁攻打濮陽不下,遂引兵進擊定陶。又命沛公、項羽別領軍隊招安各地。沛公、項羽率眾行至雍丘,卻遇秦將李由。兩下交戰,秦兵大敗,陣斬李由。李由即李斯之子,官為三川郡守是也。李由既死,李斯亦為二世所殺。
  二世自遣章邯出兵,見各國紛起,天下大亂,自己不得安心縱樂,因時常責備李斯道 :「君居三公之位,如何任聽群盜橫行至於如此?!」李斯被責恐懼,欲待辭官,又捨不得高爵厚祿,遂設法迎合二世之意,上書請行督責。二世得書,甚喜,立即依言辦理。於是,對於群臣收稅多者,稱為明吏;殺人多者,號為忠臣。群臣欲圖保全富貴,惟有務為苛刻。
  趙高見此情形,心想 :「自為郎中令以來,因報復私怨,殺死無罪之人甚多。現在大臣被二世督責嚴切,難保不將吾罪惡入朝面奏,以塞其責。惟有設法使大臣不得見二世之面,方保無事 。」於是想得一計,對二世道 :「天子所以貴者,因群臣但聞其聲而不得見其面也。先帝在位日久,故雖日與群臣相見,群臣不敢妄進邪說,營私舞弊。今陛下即位未久,春秋方富,一切政務未必皆能通曉。若日常坐朝,與群臣當廷判決諸事,或有處置不善,賞罰未當,致被大臣看輕,何以使天下之人尊為神聖!況天子自稱曰『朕 』,『朕』字本義解為『朕兆』,正指天子深居宮禁,群臣仰望,僅聞其聲,才有朕兆耳!願陛下勿出視朝,但居宮中,臣與侍中學習法令之人,日侍左右,坐以待事。事至,得從容裁決,如此則大臣不敢妄奏,天下皆稱為聖主矣 !」二世聽趙高之言,從此不出視朝,亦不見大臣,常居宮中。獨趙高居中用事,一切政務皆聽其處決。
  趙高既攬政權,便思害死李斯,奪取宰相之位。知得李斯欲見二世,卻不敢造次入宮,趙高因往訪李斯,故意說道 :「現在關東群盜如毛,主上偏多發人役,修建阿房宮。又聚集許多狗馬無用之物。臣欲進諫,只因職位卑賤,恐言不見聽。此真大臣應言之事,君侯何不入宮面奏?」李斯道 :「吾久已懷此意,惟因主上近來深居宮中,不得見面,此種言語,只可面陳,又不能托人代奏。但不知主上何時有暇,可以入宮請見?」趙高道 :「君侯如能進諫,吾當為君侯探得主上閒暇之時,遣人報知 。」李斯允諾。趙高見李斯中計,專候二世遊樂宴飲之時,妃嬪滿前,管弦盈耳,便暗地遣人報與李斯,說是主上現在有暇,可以奏事。李斯信以為真,遂冠帶至宮門外請見。
  內官入內通報,二世一心正在尋樂,令人辭絕不見,一連三次,都是如此。
  二世見李斯頻頻非時求見,擾其興趣,遂發怒道 :「吾平日無事之時甚多,丞相何不來見?偏尋吾遊樂之際,到來奏事!豈丞相因吾年少,故敢藐視我乎?!」趙高在旁見二世語意不滿李斯,知其計已行,趁勢說道 :「誠如陛下所言,事勢危矣!憶當日沙丘之謀,丞相參預其事。今陛下已立為皇帝,而丞相爵位不加,揣其意亦望裂地封王,未遂所欲,心中不免缺望。且陛下平日未曾問臣,臣亦不敢多言。據外間傳說,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郡守,楚盜陳勝諸人皆丞相籍近縣子弟,所以楚盜得任意橫行,經過三川郡城,郡守不肯發兵攻擊。臣又聞丞相陰與群盜交通,常有文書往來。但不得實據,未敢奏聞。況丞相在外,其權比陛下為重,不可不察 !」二世聞言,由此疑忌李斯,要想查辦丞相,又恐不實,乃先遣使查辦李由通盜情事。
  李斯三次入宮,不得一見,方知受了趙高之欺。又聞二世派人查辦其子,更覺趙高與己為難。正欲面見二世,卻探得二世方在甘泉觀看角抵之戲。李斯不得進見,遂上書二世,極言:「趙高擅作威福,權傾人主。今若不除,後恐為變 !」二世得書,即召李斯問道 :「趙高為人清廉強幹,平日盡忠事主,實心任職。如此之人,不可多得,君反疑之,何也?且朕不幸早失先帝,年少不習政治,而君又年老,以致群盜四起,不能平靖。朕不倚賴趙高,更有何人可任?」李斯對道 :「趙高出身微賤,不識道理,竊弄威權,貪欲無厭,臣甚以為可慮 !」二世不聽,李斯只得退出。
  二世心恐李斯殺害趙高,遂半李斯言語告知趙高。趙高對二世道 :「丞相心中所患者,獨高一人而已。高若身死,丞相便欲謀為叛逆,無所顧忌 。」二世聽了,大怒,正欲借事誅殺李斯,李斯尚不知之。因見其時盜賊更多,關中兵卒發往前敵者陸續不絕。殺傷雖眾,盜猶不止。遂偕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上言 :「群盜之多,皆由賦役繁重,請罷阿房宮工作,減少邊地戍卒 。」二世借此發怒道 :「今群盜並起,君等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上既無以報先帝;次亦不能為朕盡力,何以居大臣之位?!」遂下令將三人一並下獄辦罪。
  馮去疾、馮劫二人自以身為將相,不肯受辱,皆自殺。獨有李斯被拘獄中,二世命交與趙高訊問。趙高因誣李斯與其子由謀反,盡捕其宗族賓客,嚴刑拷打,逼其口供。李斯受不起痛苦,只得誣服。心中尚希望二世覺悟,赦免其罪。便在獄中修成一書,歷敘自己功勞,托獄吏代奏。卻被趙高聞知,說道:「犯人何得上書?」立命將書銷毀。
  趙高見李斯雖然暫時誣服,將來二世遣人復訊,必定翻供。乃密使門客十餘人,假稱御史、謁者、侍中等官,奉二世派來復訊。李斯不知是假,果然盡翻前供,自陳冤枉,卻被痛打一番。如此經過數次,均遭毒打。到了後來,二世果然派人復訊。李斯又恐如前被打,不敢自明,於是按律定罪。
  復奏既上,二世看了歡喜道 :「此事若非趙君,幾為李斯所賣 !」及至二世遣往查辦李由使者到得三川,李由已被楚兵殺死。使者回京,李斯早經下獄,趙高皆捏造反辭奏聞。二世二年七月,遂將李斯腰斬咸陽市。當臨刑之際,李斯與其次子一同就縛。李斯顧其次子說道 :「我欲與汝再牽黃犬,同出上蔡東門,逐捕狡兔,不可得矣 !」說罷,父子相聚大哭。李斯竟依秦法謀反罪處斷,誅及三族,身具五刑。具五刑者,五種刑罰次第並受。先黥面,次截鼻,次斷左右足趾,然後梟首,並將骨肉碎切為醬。說起秦法,真是慘無人道!但此亦李斯助虐之結果。清人謝啟昆有詩詠李斯道:
  鹿禽視肉鼠窺囷,挾策西行遂相秦。篆法千秋傳妙手,緯書一炬是功臣。沙丘矯詔謀誰定,上蔡臨刑獄未申。太息仰天遭亂世,懷慚荀學布衣身。
  李斯既死,二世便命趙高為中丞相。從此,趙高毫無忌憚,將二世視為玩弄之物。秦朝天下,更不堪問。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8 06:18:42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十二回     章邯乘勝北圍趙 沛公仗義西入關

  話說項梁自由東河戰勝秦兵,追至濮陽,復大破之。項羽、沛公又敗秦兵於雍丘,陣斬李由。章邯謹守濮陽,等候救兵,不敢出戰。項梁見連戰皆捷,便自驕矜,全然不以秦兵為意。自己進攻定陶,命項羽、沛公引兵往攻外黃。項梁之客宋義,因見項梁藐視秦兵,毫不設備,遂進諫道 :「凡兵,當屢勝之後,應比平日更加謹慎,不可大意。臣觀將士近來每多飲酒賭博,日間旌旗不整,入夜刁鬥無聲,一似忘卻身臨前敵。目下章邯雖敗,尚擁眾數萬,近在濮陽。據探報:秦將涉間,領兵數萬,已到濮陽。又聞秦將王離,統領大軍,不日可到。似此敵兵日見增加,我兵絕無戒備,設使乘機來襲,何以抵禦?臣竊憂之 !」項梁笑道 :「秦兵幾次被我殺得破膽,如何敢來!縱使添了新兵,遇此連月霪雨,道路為水所阻,亦難進攻,先生不必掛慮 。」宋義見項梁不聽其言,因設法脫身,尋得差使,前往齊國。
  行至半路,卻與齊使者高陵君相遇。兩下見面,禮畢,宋義問高陵君道 :「君此去,莫非往見武信君?」高陵君答道:「是 。」宋義道 :「吾初由楚軍中來,見武信君戰勝心驕,士卒懈惰,而秦兵新添無數生力軍隊,預料不出十日,楚兵必敗。君今此去,甚是危險!若使按程前進,不過數日可達軍前,必遭其難。據鄙見,不如緩緩而行,沿途留心打聽消息,庶可免禍 。」高陵君聽了,心想 :「軍情瞬息萬變,勝敗豈能預定,此言未可深信。但我此來所奉使命,並非急事,何妨依他言語,較見穩當 。」遂辭別宋義,吩咐從人徐徐前進。
  章邯駐在濮陽,連得二世派來大隊兵馬接應,軍勢復振。探知項梁圍攻定陶不下,便想乘其不備,引兵襲攻。其時正當九月,恰值陰雨連錦。由七月起,一直至今,三個月中無一夜看見星影。章邯傳令 :「乘夜冒雨,前往定陶劫營,人皆銜枚,悄悄而行 。」
  將近楚營,已是更深。楚兵日間攻城疲倦,此時自然睡熟。加以雨勢甚大,亂了人馬行聲,所以全然不覺。章邯領兵到了營前,團團圍住,吶喊一聲,殺將進去。楚兵從睡夢中驚醒,見敵兵蜂擁而來,驚得手足無措,人不及甲,馬不及鞍,只得四散逃命。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章邯揮兵掩殺,此一陣,殺得楚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渠。項梁逃走不及,竟被秦兵殺死,章邯大攻全勝。見項梁已死,心想 :「楚地雖未大定,但所餘不過些少殘寇,勢力甚微,不足置慮 。」遂引兵北渡黃河伐趙去了。
  當日項羽、沛公奉命往攻外黃不下,移兵進至陳留。正在攻城,忽有項梁敗卒奔至軍中,報告項梁死信。項羽聞叔父為秦兵所殺,自然放聲大哭,咬牙切齒,痛痕秦兵。沛公也甚為傷感。此信傳到一班兵士耳中,聞說主將敗亡,人人驚恐。沛公便與項羽商議道 :「如今武信君已死,軍心搖動,此間不可再駐 。」即與項羽隨帶將軍呂臣引兵東還。又恐秦兵來攻,盱眙地方迫近敵境,便請懷王移都彭城。懷王將項羽、呂臣之兵並合一處,由自己帶領。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統率碭郡兵隊;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以呂臣為司徒,其父兄青為令尹,準備拒敵。忽得探報 :「章邯並不來攻,已引兵渡河北去 。」懷王見魏地空虛,命魏豹帶兵前往,恢復故土。魏豹取得二十餘城,懷王遂立魏豹為魏王。一面商議進兵攻秦之策。
  此時,齊國使者高陵君方到彭城。原來高陵君依宋義之言,將一日程途勻作二日行走。行了七八日,前去定陶不過百餘里,果聞項梁兵敗身死。高陵君屈指一算 :「此次若照常行路,兩日前已到楚軍,定被秦軍殺害。倘非遇見宋義,險些送了性命。」想到此處,嚇得一身冷汗。又聞懷王已到彭城,遂取道向彭城而來。入見懷王,致了使命,並將宋義之言細述一遍,因說道 :「宋義論武信君之兵必敗,不到數日,其言果驗。兵尚未戰,先知敗兆,此人可算知兵 !」懷王聞言,立即遣人往召宋義。恰好宋義由齊回來,奉命入見。懷王與之議事,宋義對答如流。懷王甚見寵任,從此便有大用之意。
  過了數日,忽有趙國使者到來,見了懷王,備說 :「章邯引兵來攻趙地,趙兵抵敵不住,趙王與張耳逃入鉅鹿城中固守。章邯命王離、涉間領兵十餘萬,圍住鉅鹿,四面攻打。章邯自己駐兵棘原,為其後應,築成甬道,運糧接濟。趙將陳餘領兵數萬人,安營鉅鹿之北,不敢進救。現在鉅鹿城危在頃刻,趙王特遣使者分往各國求救,務望大王發兵幫助 。」懷王聽了,便命宋義為上將軍,號曰「卿子冠軍 」,總率諸將,以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帶兵前往救趙。宋義遂與項羽、范增帶兵去了。 先是趙使未到之前,懷王正大會諸將,商議伐秦。懷王對諸將立下契約 :「首先領兵入關之人,即將關中土地封之為王。」遍問諸將 :「何人敢去?」諸將見秦兵強盛,所向無敵,心中十分畏懼,也不敢貪封王之貴,彼此面面相覷,無人敢出而承認。只有項羽急欲為叔父報仇,情願偕同沛公領兵前往。
  諸將見項羽欲行,便齊向懷王說道 :「項羽人暴戾殘忍,前次攻打襄城,襄城人堅守不降,項羽因此懷恨,到得城破之召,竟將全城之人盡行殺死!直至炊煙斷絕,雞犬不留。而且平日行兵,所過地方,無不殘破。如此之人,切不可使之伐秦。況楚兵屢次攻秦,皆無成功,陳王、項梁並遭失敗。為今之計,不可徒恃武力,須擇一長厚之人,仗義西行,沿途約束兵士,不許侵害人民。並招集其父老,告以除暴救民之意,用善言撫慰。彼秦地百姓久苦其君暴虐,自然聞風歸附。現在諸將之中,惟有劉季素來寬大長厚,可以遣之入關 。」懷王便依了諸將之言,不許項羽入關。
  適有趙使到來,懷王遂命項羽隨同宋義救趙,獨遣沛公入關。沛公奉命,收集陳勝、項梁敗殘兵卒,編成軍隊。由碭縣起行。一路遇見少數秦兵,連戰破之。秦二世三年二月,沛公進攻昌邑,遇見彭越,率眾來助。彭越字仲,係昌邑人。常在鉅野澤中捕魚為生,後遂流為盜賊。他雖生在鄉僻,卻深通兵法,同伴之人,都服其才。當陳勝、項梁起事之時,有同伴少年對彭越說道 :「現在各地豪杰紛紛舉兵叛秦,以仲之才,何妨倣效諸人,據地自立?」彭越答道 :「兩龍方鬥,勝負未分,不如暫待一時 。」過了年餘,澤中少年也不等彭越發起,自己聚集百餘人,往請彭越為長,彭越辭謝。諸少年請之再三,彭越強不過諸人,方始應允。便與諸人約道 :「明日日出之時,大眾同到此地相會。後來之人,便要斬首 。」諸人聽了,也都不以為意。
  及至明日日出,尚有十餘人未來,隨後陸續方到。有一人到得最遲,已是正午時候。彭越見眾人不遵約束,非立威無以服眾,便對眾人說道 :「諸君以僕馬齒加增,強推為長。今約定會期,乃後至者竟有十餘人,照軍法,都應斬首。惟是人多不可盡誅,只有將最近至之一人,斬首示眾 。」遂命校長牽出斬之。眾人皆笑道 :「何至如此!請恕其初次,以後不敢違令。」彭越不聽,竟將其人斬首。設壇祭神,發布號令。於是,眾人大驚,畏服莫敢仰視!彭越乃收集各地散卒,得千餘人。恰遇沛公引兵來攻昌邑,彭越便率眾助戰。圍攻數日,急切難下。沛公因恐擔擱入關時日,遂棄卻昌邑,引兵西進。彭越卻亦不隨從沛公前往,自領部下,仍到鉅野澤中居住去了。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6-8 06:19:18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十三回     屯安陽宋義被殺 救鉅鹿項羽立功

  話說宋義奉楚懷王之命,同項羽、范增領兵救趙。行至安陽,便下令安營駐紮。一連四十六日,不肯前進。急得項羽心中焦燥,遂向宋義道 :「今秦兵圍攻鉅鹿,我軍當速渡黃河,由外包擊,使趙兵為內應。內外合兵,秦軍可以立破 。」宋義道 :「不然。今秦攻趙,戰勝,其兵必疲,我可乘機取之。若秦兵不勝,我長驅西行,必滅秦國。故不如先使秦、趙決一勝負,我且在旁坐觀成敗。總之,臨陣交戰,我不如君;運籌決策,君不如我 。」項羽見宋義不聽,憤憤而退。
  原來宋義從前曾為楚國令尹,懷王因他係舊日大臣,又兼談兵有驗,故特委以重任。其實宋義全恃口辨,並非將才。至論項梁驕兵必敗,此理人所盡知,無甚奇妙。今既受命為將,卻畏秦兵之強,在半路上頓兵不進。及被項羽催促,勉強設辭拒絕。又知項羽素來跋扈,恐其不遵命令,欲先示威使之折服,乃下令軍中道:
  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此軍令明明指著項羽,項羽見了自然益加憤怒。本來項羽因懷王不許領兵入關,又命其為宋義屬將,心想 :「懷王是叔父所立,叔父已死,便該由我代為大將。今反屈居人下 !」已是怏怏不平,更加宋義一激,便想尋個機會殺死宋義,奪他將印,宋義卻全然不知。
  一日,宋義遣其子宋襄前往齊國為相,自己親送至無鹽地方,大會諸將,張筵飲酒。其時十一月天氣,又值大雨,寒冷異常。隨來士卒,一路沾濕,尚未進食,身上既凍,腹中又飢。項羽見此情形,知眾心不免怨恨,遂背了宋義,用言激怒士卒,使之離心,以便下手。因說道 :「我輩此次遠來,本為並力攻秦。今將軍竟久留此地不進,兼之年歲飢荒,人民貧苦,士卒日常所食,只有蔬豆充飢。軍中又無現成糧草,乃將軍偏有高興飲酒高會,不肯引兵渡河,借趙國糧餉接濟,合攻秦兵,反說是乘機進取。試問,以秦國之強,攻此新立之趙,其勢必可滅趙。趙國既滅,秦兵愈強,更有何機可乘?!況我軍遭敗衄,王坐不能安席,盡收境內兵卒,專托將軍,國家之安危,在此一舉。今將軍不恤士卒,但顧一己之私,實非社稷之臣 !」
  到得次日早晨,項羽直入中軍來見宋義,就帳中拔劍斬其首級,號令將士道 :「宋義與齊國私通,背叛楚國,我奉楚王密令誅之,故特將他斬首 。」諸將明知項羽欲奪兵權,假言宋義造反,但皆畏服項羽,不敢抗拒。遂同聲說道 :「首先創立楚國者,本屬將軍一家。今將軍又有平亂之功,軍中不可一日無主,應請將軍代行宋義之職 。」於是,諸將共立項羽為假上將軍。項羽即遣人往追宋襄,殺之。令桓楚將殺宋義事報知懷王,並誣以謀反。懷王雖知宋義枉死,但無力能制項羽,只得遣使就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受了上將軍之職,先遣當陽君英布與蒲將軍帶兵二萬人,渡河救趙。
  卻說章邯使王離、涉間圍攻鉅鹿,築成甬道,接濟軍餉。秦軍食飽,並力攻城。鉅鹿城中被圍既久,兵少糧盡,萬分危急。盼望各國救兵,尚未到來,只有陳餘領兵數萬人在鉅鹿之北遠遠安營。因畏秦兵勢盛,不敢進戰。張耳三番兩次遣人往催陳餘發兵救援,陳餘任他催迫,只是按兵不動。張耳大怨陳餘,又使張厭、陳澤二人往責陳餘道 :「從前耳與君為刎頸之交,今趙王與耳困在圍城,旦夕將死。君擁兵數萬,忍心不救,安在肯同生死!若果能踐前言,何不前赴秦軍,拼與同死。僥□萬一獲勝,彼此皆可保全,亦未可知 。」陳餘答道 :「吾料前往終不能救,徒使全軍盡覆。且吾所以留命不死者,欲為趙王、張君滅秦報仇。今必欲餘同死,譬如以肉投於餓虎,有何益處?」張厭、陳澤道 :「今事已急,張君欲君同死以踐舊約,更無暇計及後來之事 。」陳餘道 :「吾知徒死無益。今二君既迫令同死,何妨身先嘗試 !」乃撥兵五千人,交與張厭、陳澤二人,先往試敵。
  二人帶兵前往,竟被秦軍殺得片甲不回。後來燕、齊二國救兵亦至,張敖也收集代地兵士萬餘人前來,卻都傍陳餘兵營左右駐紮,更無一處軍隊敢與秦兵對敵。只因秦自章邯帶兵以來,平周文、破陳勝、滅魏國、殺齊王。中間雖被項梁連敗兩陣,但不過幾時,又將項梁破滅,真是所向無敵,威聲遠播!所以人人恐懼。直待楚將當陽君、蒲將軍領兵二萬渡河,始與秦兵接戰數次。楚兵少勝,陳餘又遣人往請項羽進兵。秦二世三年十一月,楚上將軍項羽,率領全部軍隊渡過黃河,兵士一律上岸。項羽便下令鑿沉船隻,椎破斧甑,焚燒廬舍,每人預備三日糧餉,前往迎敵。一班士卒見主將如此舉動,知得有進無退,便都死心塌地,磨拳擦掌,準備廝殺。項羽既到鉅鹿城下,揮兵前進。
  當時,各國救趙將士聞知楚兵進攻,便都立在自己營壁上觀戰,各人心中都替楚兵危懼,以為定被秦兵殺敗。及至兩個交鋒,殺了許久,誰知楚兵愈戰愈有精神,人人奮勇直前,無不以一當十。喊殺之聲,震天動地,竟嚇得觀戰將士膽戰心驚。末後,秦兵抵敵不住,大敗而退。每戰一次,秦兵只有退後,楚兵只有前進。如此,自二次、三次,直至九次,楚兵漸漸四面包圍,直將秦兵甬道斷絕,困在城下。到得末次,秦兵陣腳大亂,便如山崩堤潰,不可收拾。秦將王離被楚兵生擒。涉間戰到力竭,不肯投降,自焚而死。
  項羽既破秦軍,解了鉅鹿之圍,傳令遍請各國將軍前來相見。各國將軍聞命,都有懼色。只因平日遇著秦軍,已是膽怯,今見楚兵勝過秦兵,直如天神下降。兵士如此,主將可知。所以一聞項羽命令,便同奉詔入覲天帝,安得不懼!但心中愈懼,愈不敢怠慢。立即整理衣冠,隨著來使人見。
  及行進轅門,便不知不覺一齊跪在地上,以膝著地而走。到了項羽座前,俯伏地上,不敢舉頭仰視。項羽此時真是如帝如天,尊嚴無比。由此威震天下,各國將軍皆歸節制。
  趙王歇與張耳見圍已解,親自出城,拜謝項羽及諸將。張耳遂往陳餘營內,一見陳餘,先責其不肯相救,後又追問張厭、陳澤二人去向。陳餘說是戰沒於陣。張耳心中不信,以為二人必被陳餘殺死。請問再三,陳餘見張耳迫人太甚,便發怒道:「不意君竟怨餘如此之深!豈以為餘顧惜將印,不肯捨去?」說罷,立將印綬解下,推與張耳。張耳亦愕然不敢收受。少頃,陳餘起身上廁去了。旁有客對張耳道 :「臣聞天與不取,必受其咎。今陳將軍以印與君,君若不受,逆天不祥,望急取之。」張耳心中本怨陳餘,一聞客言,也不顧從前交誼,竟將印綬佩上。 陳餘還座,見張耳並不讓還印綬,心中亦生怨恨,一徑趨出,張耳遂接管其樂。陳餘既出,部下有數百人相從,前往河上或湖中,捕魚射獵過日。從此,張耳、陳餘二人遂生嫌隙。張耳奉趙王歇仍居信都,自己領兵往從項羽。項羽遂率領各國之兵,前往攻擊章邯去了。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19 10:1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