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6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沙門果經Samannaphala Sutta講義 沙門極果 修觀的次第 究竟法 [複製連結]

Rank: 12Rank: 12Rank: 1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10-24 08:45:5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哪些才是究竟法呢?

究竟法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有為法,即色法與名法;另一類是無為法,即涅槃。

色法包括四大種與四大所造。

四大種,即地、水、火、風四界;四大所造,即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等24種所造色。

名法包括心與心所。

心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89心;心所包括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瞋等52心所。

修觀必須先見到這些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觀智才是真正的觀智。

所以,想要修觀的禪修者首先必須培育名色限定智(Nàmaråpapariccheda¤àõa)。

名色限定智能夠破除概念法的密集。色法有三種密集:組合密集、相續密集、功用密集。

也就是說,我們平時所認知的概念法都是被包裝的,都是組合的、持續的。

之所以會認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是永恆的,認為女人、男人能活上幾十年的時間,是因為我們沒有見到它們剎那生滅的本質,只是見到它們相續地存在。

又由於它們是由若干的色法所組成,所以我們認為它們是有實體、真實存在的。

於是,我們對它們產生顛倒想:常想、樂想、我想、淨想。

要辨識究竟色法,是為了破除色法的這三種密集;要辨識究竟名法,是為了破除名法的四種密集:組合密集、相續密集、功用密集、所緣密集。

禪修者可通過六門心路來辨識究竟名法,擁有禪那者還必須辨識欲界心路、色界心路和無色界心路。

依照心路來辨識、照見每個心識剎那裡的心以及若干相應的心所。

既能辨識自他色身的色法,又能辨識六門心路裡的心與心所,由此成就“名色限定智”,這是十六觀智中的第一種。

此時,由於他已經見到了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不會再執持有所謂的女人、男人、靈魂、本體、自我等邪見,因此也稱為“見清淨”(Diññhivisuddhi)。

成就了名色限定智後,還必須通過查找名色法之因,來把握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名色法並非無因的,它們都是因緣而生的,從而成就“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àõa)。

在把握名色之緣的同時,也消除了對三世因果之疑,故也稱為“度疑清淨”(Kaïkhàvitaraõa-visuddhi)。

當禪修者能透視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之後,在此基礎上再見到名色法及其因的生滅並觀照其為無常、苦、無我。

以各種方法思惟、觀照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所建立的觀智,稱為“思惟智”(Sammasana¤àõa)。

各種思惟法包括:聚思惟,理法觀,四十思惟法,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十八大觀,七種隨觀等。

當觀智進一步成熟時,再依兩種生滅照見諸行法:
一、見緣生滅(paccayato udayabbayadassana),二、見剎那生滅(khaõato udayabbayadassana)。



他照見由於過去因生起,今生的果報生起;由於過去因滅,今生的果報也滅;過去因無常,今生的果報也無常等。

如此通過觀照由於過去的無明、愛、取、行、業有等的生與滅,以及今生名色法的生與滅等,來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稱為“見緣生滅”。

之後,他再照見這些行法的生滅直到當下刹那,稱為“見剎那生滅”。

隨觀這兩種生滅之智稱為“生滅隨觀智”(Udayabbayànupassana ¤àõa)。

在生滅隨觀智還沒有成熟的階段,禪修者將會產生許多殊勝的體驗,他見到前所未有的光明,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智、喜悅、輕安、樂、勝解、策勵、現起、捨和欲,這十種稱為“觀的污垢”(vipassanupakkilesa)。

禪修者修到這個階段,還只是屬於“初觀”(taruõavipassanà),意即幼稚的觀智。

由於這些禪修體驗很殊勝、微妙,是他之前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一些不善巧、不聰慧的禪修者這時會以為:“啊!我之前從來沒有體驗過像這樣的光明,未生起過像這樣的智、喜、輕安、樂、勝解、策勵、現起、捨,我確實已經證得了聖道,證得了聖果。”

於是執著這些境界,產生很微細的欲(nikanti),並放棄了自己的根本業處,只是坐享欲樂。

擁有善巧和智慧的禪修者必須以慧觀察和辨明光明等殊勝體驗並非真正的聖道和涅槃,它們也是無常、緣生、壞滅的。

於是,他確定了道與非道:“光明等法並非道,只有解脫了污垢而行於道的觀智才是道”。

這個階段稱為“道非道智見清淨”(Maggàmagga¤àõadassanavisuddhi)。

到此時,他的生滅隨觀智才達到成熟。

在生滅隨觀智的階段,他所照見的諸行法還有生、住、滅相,到了壞滅隨觀智(Bhaïgànupassanà ¤àõa)階段,他只需觀照諸行法的壞滅,即不再作意生、住、轉起和相,只觀照其壞滅、滅盡。

此時,他在觀照所觀的諸行法為無常、苦、無我的同時,也要反觀能觀的觀智也是無常、苦、無我。

如是,禪修者進入禪那時,能體驗很殊勝的妙樂,然而,即使禪那妙樂再殊勝,在觀智的觀照之下也是刹那生滅的,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未得禪那的禪修者就沒辦法通過入定,借助禪那產生的強有力的智慧之光來觀照諸行法;他既沒能力觀照色界名色法和無色界名法,也沒能力破除對色界、無色界的貪著。

成就禪那者在觀照被稱為極殊勝、微妙的色界和無色界都是刹那壞滅時,他會發現三界的名色法都是壞滅、滅盡的。

於是,他對一切都壞滅的諸行法生起大怖畏,稱為“怖畏現起智”(Bhayatupaññhàna ¤àõa)。

對產生怖畏的一切諸行中,完全無味無樂,所見到的只是種種過患,稱為“過患隨觀智”(âdãnavànupassanà ¤àõa)。

他如此觀照一切諸行的過患,則對一切諸行感到厭離、不滿、不喜,稱為“厭離隨觀智”(Nibbidànupassanà ¤àõa)。

其心只想儘早從諸行中解脫出來,稱為“欲解脫智”(Mu¤citukamyatà ¤àõa)。

然而,如果他的觀智還沒有成熟,為了從一切諸行中解脫,他必須重複地複習之前所修習過的觀法,例如:用佛陀在《無我相經》裡教導的十一種觀法來觀照五蘊:即觀照過去、現在、未來,內、外,劣、勝,粗、細,遠、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也可以用《無礙解道》教導的四十思惟法觀照;或者用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十八大觀、七隨觀法、逐一法觀等。

不斷地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稱為“審察隨觀智”(Pañisaïkhànupassanà ¤àõa)。

達到高級觀智時,禪修者的心已能很平等、銳利地觀照諸行法。

那時,他對極快速生滅的諸行法,不會再像之前沒有修觀時那樣執著與喜愛,也不會像初修觀智時那樣感到怖畏與厭離,其心對諸行只是成為不關心而中立,這稱為“行捨智”(Saïkhàrupekkhà ¤àõa)。

當他的觀智成熟時,會生起稱為“導至出起之觀”(Vuññhànagàminãvipassanà)的隨順智、種姓智。

其中,隨順智(Anuloma ¤àõa)是指這種智慧既隨順之前的觀智,又隨順之後的道智。

種姓智(Gotrabhu ¤àõa)即改變凡夫種姓,成為聖者的種姓。

種姓智滅去後,即生起道智(Magga¤àõa)。

在道智生起的那一剎那,即能斷除相應的煩惱。

道智執行與四聖諦相應的四種作用:

1.  遍知苦——遍知五蘊、名色法。

2.  斷除集——斷除苦之因——煩惱。

3.  證悟滅——證悟涅槃。

4.  修習道——完全培育八支聖道。



道智滅去後,立刻生起果智。

果智滅去後,生起省察智,省察已證得的聖道、聖果、涅槃,省察哪些煩惱已經被斷除,以及還有哪些煩惱尚未被斷除。

這就是禪修者由培養世間觀智一直到證悟出世間智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進展分為十六種觀智。

若依清淨來分,則為五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

智見清淨(¥àõadassanavisuddhi)即禪修者如實知、如實見到四聖諦。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19 11:1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