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7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的慈善觀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2-2 19:24:2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的慈善觀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道教對生命的獨特看法,決定了它特殊的慈善觀。“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欲積德累功,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雖至微,亦系生命。”道教書中載述的仙真事蹟,無論如何神異離奇,但都是以慈悲仁愛作為基礎。

與很多宗教不同的是,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修道成仙、長生不死。“貴生”是道教學說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從《老子》所強調的攝生、貴生、自愛和長生久視,《莊子》所說的保生、全生、盡年、尊生,到《太平經》主張的樂生、重生,再到被道教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的《度人經》中,開卷就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宗旨,所有的道書,始終貫穿著貴生的傳統。

在道教的理論中,神、人以及世界萬物,都是大道和“氣”衍化的結果,本質上都是同源的。《太上老君說常清淨妙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之所以有神靈、凡人及萬物的差別,是因為宇宙本體的大道在其開創宇宙、衍化萬靈萬物的過程時,由於“稟氣不同”而性質各異。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命是神聖的,無論是天地的至靈——人類,還是遍佈山川湖澤的禽獸魚蟲,其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傑作,都是“大道至德”的顯現。因此,貴生是人類的“至德”。“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對於生命有害的事情都應制止,凡對生命有利的事情都應去做。在道教看來,這是大道本身擁有的普濟救世的美德的最好體現,亦是做人的根本與修道的必需。

“道”是偉大的:它生育萬物,卻不把萬物看成自己的兒子;它長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萬物都受到它的恩澤和利益,它卻不居功不自傲。這是道的美德,也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美德。道教修行的終極目標,正是與道合一,所有的修行,就在於學習“道之德”——無私地長養萬物,平等地善待萬物!

這就是道教的“貴生”理論,也可以說是道教慈善觀的理論基礎。

道教把行善與修道成仙明確地聯繫在一起。天師道要典《想爾注》中說:“百行當修,萬善當著。”《抱樸子內篇》中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升二百善。”道教的這種著眼于現實的濟世利人的教義,貫穿於其發展的全部歷史進程。

道教有“功德成神”的說法。意思是說,積功累德,是人成為神仙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廣行善舉是道教得道成仙的重要內容。一個人要想成仙,就必須積大功德。而功德正來自“慈悲仁愛”。《感應篇圖說》中說:“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欲積德累功,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雖至微,亦系生命。”道教書中載述的仙真事蹟,無論如何神異離奇,但都是以慈悲仁愛作為基礎。在這裏,神仙成為修道成功的典範,也是人性完善的極點。道教這種精神,甚至後來發展為“苦己利人”。比如被稱為全真龍門派“中興之祖”的清代道士王常月所訂“初真十戒”,就有“當行陰德、廣濟群生”,“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等內容。

在道教中,行善已經成為“成仙”的要求。

道教的一切思想都來自對“道”的效法,其慈善觀也是如此。

第一,道教慈善觀的基礎是萬物的平等性。

既然萬物都是大道的衍化,當然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此推論,“周窮濟急”就是應有之意。《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對於道教徒來說,周濟他人,扶危濟困,是“天道”的體現。《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本質上對萬物是不分厚薄的,以自己的能力(有餘)幫助別人(不足),正是對天道的效法。

道教教導人們“有財相通”,即不能把財物據為私有、一人獨佔。《太平經》雲:“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養人也。此家但遇得人聚處,本非獨給一人,其有不族者,悉當從中取也。”財、物本來就是天地之物,怎麼能夠被一個人據為己有呢?這也是道教強調平等性的一種體現。

第二,道教的慈善觀顯示了一種“貴生”的生命關懷。

生命的產生為“道之德”,因此,道教尊重生命,將救助生命作為行善的第一要務。《太平經》說:“要當重生,生為第一。”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中說:“人之所貴者,生。”道教認為,在天地萬物中,“人命最重”;一切善行中“壽最為善”。在道教看來,人類的財富不是以擁有財產為標準,而是以生命的興旺與物種的多少為評判。《太平經》中的《分別貧富法》中說,所謂“富”,是指萬物備足,生命各盡其年。所以,在上皇的時代,物種繁多,名為“富足”。而下皇時代物種減少,為“大貧”。此後,物種難以足萬,為“極下貧”。所以,只要對於生命有幫助的事情,都必須做。

第三,道教的慈善觀強調“自然無為”。

“自然無為”在這裏並不是一個消極的概念,而是宣導生命的價值取向應該是“返樸歸真”,恬然淡泊、順任自然,正所謂“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經》)。反映在慈善觀上,就是對於行善的舉動,並沒有想去得到什麼好處,幫助別人,也不恃為自己的能力,更不會在幫助別人之後,誇耀自己的功德。

來源:中國道教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一路好走,寶珠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0 11:0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