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3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管理] 《歡喜看生死》了知生死則無憂無懼 [複製連結]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3-6 20:27: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民間的中國人成為多神論者,只要傳說出現了「有求必應」的靈物,任何對象都可以膜拜,包括生人及非人的動物、植物、礦物,均奉為神明;對於宗教的義理,則泛泛地以為「反正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不求甚解。他們並不知道,善是有層次及真假的,不存害人之心,當然是善;但積極救人而不求回報為終身的志業,才是上善。
---------------------------------------------------------
摘錄自《歡喜看生死》了知生死則無憂無懼
文/聖嚴法師

生死之間

我生長在長江下游的農村,氣候的變化、江水的起落、農作物的豐收與否,幾乎主宰了我們的生活命脈,而我就從大自然中看到一些畢生難忘的情景。

有一次,我看到一條蛇正追捕一隻小青蛙。青蛙本能地奮力跳躍向前,以保性命。跳著跳著,不一會兒,小青蛙突然停了下來,轉身面向大蛇,竟然躍入蛇口,讓蛇一口吞下。我想不是所有的青蛙在同樣的處境下,都會有類似的反應;而這隻小青蛙卻在極端恐懼和絕望之下,放棄逃生的意志,做出自投蛇口,等於自殺般的行為。

另一次,我三哥在河裡抓到一隻大肥蟹,得意萬分,正想抓回家大快朵頤,一失神,螃蟹的一隻螯著實地鉗住三哥的手指。他痛得哇哇叫立刻放開手,但那隻螯仍緊緊夾住手指;螃蟹落地之後,舉著僅存的一隻螯,快步跑入河中。我當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牠逃走,不敢輕舉妄動,因為牠還有另一隻螯。

我常用這兩則故事鼓勵人要懷抱希望,遇到再困難的絕境,都要向那隻懂得「壯士斷腕」的螃蟹學習;不要像愚癡的青蛙一般,自我放棄。用智慧處世,不輕言放棄生命的希望,是很重要的人生態度。

至於面對餘年有限的人,我則用一次騎腳踏車的經驗,希望他們能與死亡和睦、輕鬆地相處。

十年的軍旅生涯,自然有許多行軍操演的訓練;其中有段時間,我分派到一輛腳踏車,以騎車的方式行軍。有一回,我們又展開訓練,我騎著腳踏車走在保甲路上。所謂保甲路,就是棋盤交錯的田埂。路面窄狹,石子、坑洞遍布,不是很好走,而且路旁還有一條大水溝。

我走在一位較熟悉路徑的同袍後面,本來一路都還順利,但他突然回頭示警,叫我要小心,因為旁邊的溝圳很深,摔下去可不得了。我先前對路旁的深溝不以為意,聽他這麼一說,便好奇的地看了一眼,接著人車不知怎麼的地咚隆摔進深溝裡。那位同袍還對我大叫:「才叫你要小心的!」

了知生死則無憂無懼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就像保甲路邊的溝圳一樣,隨時就在我們身邊;面對隨時會到臨的死神,我們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還要想著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並因應此生的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反過來說,經常恐懼害怕死亡,於事無補。正如我特意去留意身旁的水溝,反而出事;不理會它,卻一路平安。所以,我常說,小心是有用的,擔心則沒有必要。

在生死之間的人生旅途中,許多人也可以從生活經驗、所見所聞中,汲取智慧,轉為人生的指南。對我個人而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一直是我攝取養分的源頭。我從年輕時即立志,終此一生奉獻於振興佛教,希望推動「人間佛教」,使佛教智慧融入現代人生活中,幫助人們除憂解困。

在數十年實踐理念的過程中,也許出於誤會、也許出於想法殊異,我曾經令一些人士失望過,而且不見得有機會澄清這些誤會。即使如此,我從不改變心志,依然秉持自己的信念,一步步耕耘,創立法鼓山,希望更多人能與佛法結緣,運用佛教智慧增益福慧,消弭煩惱。

如今我已年過七十歲,而台灣社會仍有許多人對佛教及其他宗教認識不足,若不是誤解,就是一知半解。我在三月底應邀擔任一堂國家通識教育遠距教學的講師,到政治大學為十五所大學連網的學生談「宗教與人生」,課堂上有一位學生問我,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崇拜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對象嗎?我直接直截了當地的回答他,佛教是無神論。因為佛是覺者,不是主宰一切的造物者;佛教更認為人人皆有佛性,甚至一切動物,都有成佛的可能。

事實上,人類自有社會以來,沒有一天離開過宗教;但在中國文化中,卻一直存在著反宗教的傾向,導致一般大眾不能認知宗教的情操,雖然多神形態的民間信仰非常普及,有其一定程度的安定力量,但卻不見得有益於人類生命品質的提昇。

在中國文化傳承中,儒家思想一直居於主流地位,對宗教的生死問題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例如「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等,雖承認有生死鬼神,卻不去討論。因此,中國人一向對宗教是比較淡漠的。儒家重視的宗教,體現於祖先崇拜,基本上是孝道思想-慎終追遠的延續,所以只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算功德圓滿,並不探究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因何而生等生命問題。

這種思想蘊釀出中國知識階層的人本主義泛神論哲學。知識分子都多以活著的人為本,鑽研經世濟民實物;市井百姓及一般庶民,並無法從上層社會獲得宗教的指引;但在面對無常人生時,又的確需要宗教的安撫。於是轉而投向民間信仰,一方面藉此獲得心靈寄託,二方面也為祈求靈驗的經驗,助以解決現實困惑。因此,民間的中國人成為多神論者,只要傳說出現了「有求必應」的靈物,任何對象都可以膜拜,包括生人及非人的動物、植物、礦物,均奉為神明;對於宗教的義理,則泛泛地以為「反正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不求甚解。他們並不知道,善是有層次及真假的,不存害人之心,當然是善;但積極救人而不求回報為終身的志業,才是上善。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0 08:4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