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27|回覆: 2

[問題與討論] 略談天台三觀與捨識用根--老奸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8-4-17 22:28:20 |顯示全部樓層
各位菩薩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之前因為講捨識用根,所以好像有些人誤會了,以為學佛一定要做到捨識用根才是唯一的路,其實,這個我覺得要講清楚,不要誤會,所有的方法,只要能幫你修行證果的,都是好方法。

邪覺同修會說,修行只能用前七識來修,這個,講錯了。為什麼,用前七識來修,是一種方法;念佛、念咒、念經,讓你入三摩地,這又是其他的方法;捨識用根,又是另一種方法。我講過,每一種方法適用於不同根性的人,不能說只能用某一種方法來修。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這些都是方法,看哪一個適合你。但是,其實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路線不太相同。

比如天臺宗的一心三觀,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這個,不可否認是用意識心修行的,所以說,適合一般人,中下根性的,還沒有開悟見真心的人來學來修。

念佛念咒念經,修行的方式都是一念制萬念,所以叫你不要去想,順順念去就好,那就不是用意識心在修了,是另外一個方法,攝心而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不是用意識心。

那捨識用根呢??用真心,不用意識心。其實說用真心,也不是真的,只是相似的真心,還是阿賴耶,只是不用六七識,慢慢在練習鏡照,去除染污。這個,適合上等根性的人,適合開悟的人,所以我以前為什麼不講,因為大家一般用不上。

我先貼一篇淨空法師講的內容,給大家看一下,天台三觀的不同


-------------------------------我是分隔線------------------------------------------------


如何以一心三觀破三惑

淨空法師開示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含玄義講記 第二十卷
  (1998年12月11日淨空法師啟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今天我們還接著看「十乘觀法」,這十句前面的三句說過了,今天從第四句看起:
  【第四,破法遍∣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


  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說是非常重要。

「三惑」,三種迷惑,這裡面就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大類,這三種迷惑。



要怎樣把這個迷破除?這是講破迷開悟。破見思煩惱,你就得正覺;破塵沙煩惱,你就得正等正覺;破無明煩惱,你就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講果,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學佛人所求的目的。



無論是哪個宗派、哪一個法門,無論是世尊一代時教,還是三世諸佛所有一切的教誨,無不是以此為目的。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才說殊途同歸,都歸到破三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用什麼方法來破三惑?方法就太多了。佛在經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四弘誓願裡面我們念到「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的方法都是為這個問題。天台家在許許多多方法裡面,用止觀這個方法。止觀,實在說是天台家的悟處,現在來說是天台家的發明,這是真實智慧。在當時西域的高僧到中國來傳道,看到天台大師所用的這個方法非常讚歎,說出這個方法跟世尊在楞嚴會上講的一樣。那個時候中國人雖然到西域去求法,沒有見到《楞嚴經》,不但沒見過,聽都沒聽說過。什麼原因?印度朝野,包括出家人,認為《楞嚴》是國家唯一的寶藏,外國人來留學,其他的佛法可以給他看,經典給他看,《楞嚴經》秘密,不肯傳給人,吝法。所以印度現在佛法沒有了,吝法的果報。


  《楞嚴經》傳到中國來非常不容易,般剌密帝用盡了心思,偷渡到中國來。那個時候到中國來海關查得很嚴,搜身,前兩次都被搜出來,畢竟他是個出家人,所以沒有什麼責備他。第三次把手臂剖開,經藏在裡面,再讓它縫好長好,這樣出來,搜身沒搜出來,把這個經帶到中國。帶來之後,再把胳臂剖開,經取出來。那是寫成很小很小的字,那個很小的字,你們看看弘一大師寫的筆記,你們看過沒有?李木源居士給你們看,你們沒有看到?沒有看到找李居士,叫他拿來給你們看看。你們才曉得,一代高僧怎麼成就的,我們今天的學習跟前一代人比,給人家提草鞋都不要。我們處處自以為是,看看人家的勤苦。他寫的字真的跟螞蟻一樣,比我們看報紙裡面的字還要小,工楷,一筆一劃,一筆不苟,人家那種做學問的精神,你看了之後還有什麼話好說?般剌密帝也是用這種方式,把《楞嚴》帶到中國來。這偷渡出來的,偷渡是犯法,帶出來之後,東西交到中國,趕緊回去。為什麼?怕朝廷上責備海關人員失職,為什麼讓人家把國寶偷渡出去,他回去認罪,回去接受懲罰。你想想看這種精神,為法忘軀,寧捨生命,也要把佛法傳遍世間。


  智者大師一生沒有見過《楞嚴經》,只是從印度高僧口裡頭,聽說印度有這部經典。佛所講修行的綱領,跟天台家所發明的「三止三觀」非常相似。天台大師在天台山築了一個拜經台,你們現在也許去看過。每一天,智者大師在那個地方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求這部經能夠到中國來,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這種精神可佩,感應般剌密帝法師,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來。智者大師的精誠,拜了十八年。可是天台家的止觀跟《楞嚴經》上講的奢摩他、毗婆捨那、禪那,這裡面還是有差別,但是的確是很接近。


  《楞嚴》傳到中國來之後,古代這一些講經的法師,都是以天台教義來解釋《楞嚴》,用止觀來配奢摩他、禪那。一直到明朝交光法師才提出意見,他說這個還是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還是用意識心,而世尊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的止觀法門不是用意識心,所以交光大師提出來,《楞嚴》上所說的「捨識用根」。《楞嚴》的註疏、《楞嚴》的講法,就變成了新舊兩派,古老的這一派以長水為代表,新派的就是交光大師,以他為代表。


  到近代,專攻《楞嚴》的是圓瑛法師,我們在他傳記裡面看到,他二十五歲對這部經產生興趣,發心專攻,到七十多歲,他那一部《楞嚴經講義》才出來,畢生的功力。圓瑛法師的著作最成熟的兩部書:一個是《楞嚴經講義》,一個是《圓覺經講義》,這兩部東西是他老人家成熟的作品,非常難得。他的講義,諸位要仔細去觀察,幾乎百分之六十是依據交光的《正脈》,另外參考《楞嚴》古今的註疏,也可以說他的講義是集古今《楞嚴》註解的大成。我們現代人如果學《楞嚴》,從他這個講義入門是最為方便,但是這裡頭依舊有差別。可是交光大師說得是很好,「捨識用根」,那不是中下根人能辦得到的,說老實話,還是屬於上根利智。但是天台家講的這個方法,中下根性的人行,用得上。雖然不是究竟圓滿,但的確是最初方便,我們有方便契入真實,這就好。


  三觀是空、假、中三觀,前面第一行裡面講的「即空、即假、即中」,那就是一心三觀。你能夠用一心三觀,這三種惑都容易破除。三種惑破除,諸位要知道,就超越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入佛的報土。跟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樣一個境界。宗門的見性成佛,是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分證即佛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位,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分證即佛;分是部分,證是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證得的。到如來果位,那叫究竟即佛,那是圓滿的;四十一品無明破盡,那叫究竟位。所以究竟只有一位,分證裡面有四十一位。


  我們還是要從最低下手,如何去破見思、去破塵沙,我們今天的病最重,這是治病。「破法遍」,「遍」是普遍,「法」就是法執。三種迷惑都是從法執裡面生出來的,從法執裡頭生出我執,我們先要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執裡面,我常常講,我們念念當中,都有一個想控制一切人事物這個念頭,想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個念頭不是你故意生起來的,你沒想就有這個念頭,佛法叫俱生煩惱,不是學得來的。這個煩惱習氣怎麼來的?生生世世養成的,很難斷。都以為這是正常的,哪裡曉得這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要破我執,從哪裡破起?你現在真正把根本的因素找到了,你要想辦法把它斷掉。如何斷掉?看破、放下;看破是觀,放下是止,還是這兩個字。說止觀不好懂,給你講看破、放下好懂。看破是什麼?瞭解事實真相,這叫看破。捨棄妄想分別執著叫放下,那就破法,就破三惑。



  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們如果想控制一切人事物,佔有一切人事物,是根本不可能的,根本就是個妄想。為什麼?能控制的、能佔有的,所控制的、所佔有的,都是畢竟空。如果有這個事實存在,你的控制、佔有那情有可原,能說得通;不可能,根本不存在,你是冤枉造罪業,起心動念是造業,你在冤枉造業。因為你造業,變現出來虛幻的境界,就是果報,你去承受。所以果報從哪裡來的?自作自受。幾個人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明瞭事實真相之後,我們這一生的際遇,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無論是享福,或者是受罪,你的心平了、平靜了,不再怨天尤人。知道什麼?我這一生的際遇是自己造作的果報,與任何人沒有關係,這個結才能解得開,前途才會現出一片光明。如果依舊迷惑在這個境界當中,以為我們自己享福、受罪,都跟別人有關聯。尤其遇到逆境,怨天尤人,這是罪上加罪,招得來生不如意,來生比這一生更苦,來生比這一生更可憐,所謂是愈迷愈深,這不能解決問題。


  諸佛菩薩也是看到一切眾生迷惑顛倒,在這個苦海之中,苦海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本來也沒有,愈迷愈重,愈陷就愈深,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幫助我們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瞭事實真相,所以他講經說法。講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開解,幫助我們覺悟。真正覺悟了,你自然就回頭,不但不會有念頭去控制一切人事物,連自己這個身體也放下,也不會去刻意的控制。不想佔有一切人事物,也不想佔有這個身體,怎麼樣?不會把這個身體當作我。把這個身體看作什麼?我所有的一部分,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一切眾生誤會把這個身當作我,要保養這個身體,要護持這個身體,叫這個身體健康長壽,叫這個身體去享福,哪裡知道統統造的是罪業。我們能夠以人為的力量,幫助這個身體健康長壽嗎?諸位要細細想想就知道,不可能的。當然我們不能糟蹋這個身體,糟蹋這個身體是錯誤的。


  佛法是正法,佛道是覺道,徹底覺悟。在佛法當中,這個身體做什麼用?做為幫助一切眾生的工具。前面第二句裡面講「真正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要發願,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得要有個工具,沒有工具拿什麼去服務?身體是個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這個工具要維護,不能夠把它糟蹋。怎樣維護?與自性相應就是最健康,與自性相違背,我們就糟蹋這個工具了。用這些物理、藥物來幫助這個身體,也未嘗不是個好事情,但是這是治標,不是治本。治本從哪裡治?與性德相應。性德是什麼?我們標示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性德,念念與這十個字相應,你的身體怎麼會不健康?真誠,沒有虛偽;清淨,沒有污染;平等,沒有傲慢;正覺,不迷惑;慈悲,沒有怨恨,你說你的身體怎麼會不好?諸佛菩薩身體健康,從來沒有生病過,那個生病是示現,「維摩示疾」,那是說法,那是令人覺悟的。我們看諸佛菩薩,從來沒有看到衰老的相,不老、不病、不死,為什麼?與性德相應,沒有生死,這才是真正懂得健康之道,健康的大道理。與性德相應自然就能破三惑,比此地用三觀的方法還要巧妙,這真正是善巧方便。


  沒有辦法跟性德相應,我們就用三觀的方法:空、假、中。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範圍非常廣大,什麼叫眾生?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我們人這個身體是眾緣和合,佛在經典裡面常講,「四大五蘊」和合成這個身相,這是眾緣和合。所有一切動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相,一切植物、一切礦物,虛空世界,諸位想想哪一樣東西不是眾緣和合?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現在科學家發現,有不同的時空存在,三維空間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空間,有四維空間。黃念祖老居士說,現代的科學家確確實實證明,有十一維次空間的存在。但是在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盡的,這個與佛法裡面講的完全相同。


  佛法講世間,世間無量無邊;佛法講法界,說的十法界是大別略舉,何況十代表無盡。法界就是十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界,諸位要曉得,都是從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念自性它確實有,但是它沒有跡相、它沒有痕跡,我們的六根都緣不到。眼見不到,它不是色法;耳也聽不到,它不是聲法;心裡也想不到,佛說這一樁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果然心行處滅,這個境界你就親證。大乘經佛常講「唯證自知」,你證得了,你也沒有辦法跟別人說,所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喝的水,你問:水怎麼樣?熱不熱?熱。到底熱到什麼程度,你怎麼會知道?這水涼,涼到什麼程度,你也不知道。必須你自己親嘗一口你才曉得,哪裡能說得出來?所以說,這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不可思量,不可議論。不可議論就是「言語道斷」,不可思量就是「心行處滅」,這是說能現的一念自性。


  一念自性,非空非有,非常非斷,非生非滅,非來非去,《中觀》裡面講的八不,形容這個事實真相。能現的理體如是,所現的法相又何嘗不如是,哪有例外?諸位如果能在法相上,就是一切現相上,一切眾生法上,能夠見到這一切法相,也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垢不淨,你就見性,你在相上就見性。相上見性,就破了相,你決定不會再被這些現相迷惑,知道這個現相即空即假即中。這一切眾生的體性是空,能所皆空,所有這些法相是假相,《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佛一再囑咐我們「應作如是觀」,所有一切法相,世間法相、出世間法相都是夢幻泡影。


  我們面對這事實真相,要懂得用中。中是講作用,我們的受用,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教化一切眾生,就是用中。中這個意思深,中這個意思廣,中是包容一切,沒有一絲毫的偏差。再跟諸位說得明白、說得具體一點,用中就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中用錯了,用了有偏差,錯在哪裡?差誤在哪裡?如果這裡頭夾雜一點自私,夾雜一點我見就偏差,就錯誤,很容易發生錯誤。那就是自己名利心沒有放下,自己貪圖享受的念頭沒有放下,一差就一切都差錯了。為什麼?真誠心,好像是真誠,其實真誠被破壞了,你有私慾在裡頭,把真誠破壞了,清淨也破壞了,平等也破壞了,連慈悲都破壞了,那就不是中道。真正要做到中道,我們用《金剛經》上的話,一定是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去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薩心、菩薩行。表現在外面,看破是智慧,充滿了智慧;放下是禪定,自性本定。你生活的儀態,表現在外面的是自在,得大自在。對一切眾生隨緣而不攀緣,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的儀表風範,你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你就成佛,你就成菩薩,這是要真正去做才行。


  佛家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觀」。修觀兩個字不好懂,現代的話說,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我們過去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錯誤了,「宇宙人生」要用「宇宙眾生」,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對於宇宙一切眾生的看法。往年我們在初學,在李老師的會下,李老師教導我們,對於這一些眾生,要從八個方面去觀察,我們才不至於迷惑。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人、事、物,把它分為這三大類。我們要看它的體,觀察它的體,體是一念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就是一念自性。觀它的相,相是眾緣和合而現的,《般若經》上常講「緣起性空」,緣起是講相,性空是講它的體。這個相是眾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這幾句話是教我們觀察現相,所有一切現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怎麼能當真?實在講,你當真也當不了,你當真是打妄想,還是虛妄,哪兒來的真?你以為真的有個「當真」?錯了!打妄想而已,你怎麼會曉得事實真相?所以相是假相、是幻相,而且告訴你,這個相根本就不存在。說根本不存在,你就不懂了。我們在《華嚴》前面講過,《華嚴經》後面還要重複很多遍,說明幻相之不實,所有一切現相剎那生滅。佛跟我們講,因為生滅同時,所以它不存在。我們今天感覺這些幻相會存在,是什麼原因?是它的轉變,是它的相續,使我們在這裡面產生一個幻覺,好像它存在。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有幾十年,有一些東西存在的時間好像更長久,我們看到一棵樹,好像它有一千多年、兩千年這麼久,那是什麼?那是它轉變、相續的幻相。而實際上,依舊是剎那生滅,沒有一樣是實在的,所以相是假的。


  用,你會用中,你就成就真實功德,功德是真實的,其他都不是真實的。你要用偏差了,你就造作業障,就造業了。換句話說,不會用中,哪一個不造業?業裡面有分淨業、染業;染業裡面有分善業、惡業,還有一個所謂無記業,你必定在造業。善業、惡業最低的標準是五戒十善,最低的標準。與五戒十善相應的,你造的是善業;相違背的,你造的是惡業。你變現,就是轉變、相續這個現相,隨你所造作的變現在你的眼前,相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是真理,是事實真相。我們的身體從心想生,我們的容貌從心想生,我們身體健康狀況從心想生,我們生活周邊所有一切環境也是從心想生。佛才說「境隨心轉」,這是一句真話,這是個事實。我們心裡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境界。


  諸佛菩薩安住在正念,前面講他住在定慧,「善巧安心止觀」,止觀是定慧,是正念,所現的境界是正常的;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叫做一真法界。我們的觀念有錯誤、有偏差,看你錯誤偏差的幅度,淺深大小不一樣,所現的境界千差萬別。佛跟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是我們的想法看法偏差程度上不同,偏差程度愈小,在十法界裡頭層次愈高;我們想法看法,與自性、事實真相,偏差的幅度愈大,這就變成六道三途,是這麼一回事情。十法界也是虛幻不實,夢幻泡影。這都是在用上,在作用上,變現這些境界相。不瞭解這些事實真相,這些現相來源的,迷在裡頭,以為這是真實的。迷在這裡頭麻煩大了,迷失的時候心做不了主,心隨境轉。可以說六道凡夫,沒有一個不是心隨境轉。楞嚴會上佛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那是什麼?你真正懂得境隨心轉,你也能夠真正做到了境隨心轉,你就是佛菩薩,你覺悟了。換句話說,心隨境轉的是凡夫,境隨心轉的是佛菩薩、是聖人。但是你要曉得,境隨心轉是事實真相,心隨境轉是迷惑的現象,不是真的。你心隨境轉,你的心愈迷愈深,那個境是愈變愈壞,這叫迷惑顛倒。


  在三止三觀裡面,我們這才瞭解,它的核心是在用「中」,在空假中三觀裡頭,核心是要懂得用中。中是什麼?中是真誠心。什麼是真誠心?沒有一個妄念才是真誠。曾國藩先生解釋「誠」的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誠是什麼?誠是我們的真心,誠是我們的本性。很可惜我們不會用,你會用當下就成佛,成佛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眾生跟佛是一念之間,你會用真誠你就是佛,當下就成佛了。佛的心是什麼?佛的心一念不生。我們如果能做到一念不生,豈不當下成佛嗎?我們的念頭太多了,很想一念不生,偏偏妄念那麼多。這是什麼原因?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你想壓壓不住,想斷斷不了。我們才發現這是自己真正的災難,修行不能證果,在人間不能過好日子,根源就在此地。

  
宴坐水月道場,修習空花萬行,大作夢中佛事,降伏鏡裡魔軍,廣度如幻眾生,同證寂滅菩提

Rank: 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8-4-17 22:28:41 |顯示全部樓層

  佛給我們一個最方便的方法,教給我們念佛。前面是「善巧安心止觀」,我們是「善巧安心佛號」,比止觀還方便。這是為什麼法門這麼多,一切諸佛如來偏贊念佛法門,念佛的方法很多,為什麼諸佛如來偏贊持名念佛,道理在此地。我們沒法子,就把心安在佛號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這就叫正念。念「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正念?不是,阿彌陀佛還是個妄念,用一個妄念來對付一切妄念,是這麼一個方法。那有人說,我用「一二三四」也可以,行!是可以。但是為什麼一定要用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那就是說,你將來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作佛。你念一二三四,可以控制你的妄想雜念,極樂世界沒緣,你去不了。問題就是你一二三四念得很好,妄念念掉了,你有沒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如果出不了三界,依舊搞六道輪迴,這就是念「一二三四」不如念「阿彌陀佛」的道理。一切諸佛如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不勸我們念一二三四,你偏偏念一二三四,你不是叫作對嗎?跟誰作對?跟自己作對,沒有跟諸佛如來作對,跟自己作對,還是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不相信老師的教誨。老師教的方法決定有道理在,決定有好處在,我們自己想出的方法固然也有好處,這個好處總比不上老師那個好處。


  你的心要安在哪裡?諸位想想,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際上,須菩提只問了兩樁事情:一個是「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的是,我們的煩惱雜念太多,用什麼方法能把它控制住,能把這些妄想雜念降伏住?這是大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問「應云何住?」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哪裡?一部《金剛經》就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如果在淨土宗裡面的解答,哪有那麼麻煩?哪有那麼囉嗦?「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就降伏了。念頭才起,一句佛號提起壓住了,久而久之心裡頭只有佛號,沒有妄念了。「應云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就行了,問題就解決了,還用得著那麼囉嗦嗎?講那麼多廢話!釋迦牟尼佛講了一部《金剛經》,解答這兩個問題,對誰講的?不相信念佛法門的人。真正相信念佛,哪裡需要讓釋迦牟尼佛說那麼多話,費那麼多口舌?所以這個法門什麼人修的?上上根人修的,一生當中圓成佛道的法門。


  一句佛號就具足三止三觀,一句佛號圓攝無量法門,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蓮池大師講的,蕅益大師講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含攝在其中,這不是天台講的「一心三觀」是什麼?我們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確實與一心三觀不相應,我們這裡夾雜著妄想,夾雜著雜念,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得沒有效果,沒有成績表現。我們也曾經在念佛堂裡看到,有些人念得法喜充滿,幾天幾夜精神不疲不厭。那是什麼原因?他用真誠心念佛,用清淨心念佛,所以才有效果。我們是用夾雜心念佛,用疑慮心念佛,所以收不到效果。諸位細細想想,是不是這樣的?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在念佛堂沒有做到,我們在念佛當中,六根還是攀緣外面境界,沒有把六根收回來。眼還是東張西望,心裡頭還是妄想分別,在念佛堂看看這個人,跟人家擠眉弄眼,心還是散亂的。看到你喜歡的人,你會跟他笑笑點頭,看到不如意的人還生氣,瞪著眼睛,你怎麼能相應?你的心沒有定下來,你不是真誠心、清淨心念佛。我念佛,念這一句佛號,為這個世間苦難眾生,為法界一切眾生,那是慈悲心相應。諸位想想,我們念佛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裡?為什麼別人念佛,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他那個原因又何在?你要把這個找出來。把我們得不到效果那個因素消除,人家效果很好的那個原因,我們要記取、採取,我們念佛功夫也會得力,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三惑,如果次第破是漸修,同時破是頓超,在佛法講頓漸兩門。頓超快,念佛法門是圓頓大法。怎樣用「都攝六根」的方法?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那就是的。大勢至菩薩提出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觀世音菩薩是做出個樣子來給我們看,「反聞聞自性」就是「都攝六根」。用這一個字做代表,耳反聞,眼要反觀。什麼叫「反」?不緣外面的境界,就反過來了,就是都攝。換句話說,眼能不看嗎?好,閉著眼睛不看。耳能不聽嗎?沒有辦法,耳沒有辦法關閉,睡著了,耳朵還可以聽到外面聲音,耳怎麼反法?實在講,「反」不是說我們不聽了、不看了,不是的。反的意思就是此地講的三觀,三觀就是反聞。眼見色相,耳聽音聲,立刻就懂得一切眾生相的體相用,清清楚楚、明明瞭了,這就是反觀。不會隨境界相轉,知道體空寂、相虛幻,知道現象的因緣果。


  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從八方面來看,任何一個事都要從八面去觀察。體、相、用三面,因、緣、果又是三面,六面,事、理,你從八面觀察,你就不會迷惑,不會被境界轉了。任何一個事物,你一眼就能看穿八面,你會看、你會聽了。這些方法學了之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練得非常純熟,六根一接觸六塵境界,這八面同時現前,你才叫不迷,你才叫會看;對「止觀」的觀,是小小有一點門道,但並不深刻。你會看,看得沒錯,但是很淺,不夠深度。深一層怎麼樣?這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體有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有體之因、體之緣、體之果,有體之事、體之理。說到事,有事之體、事之相、事之用,事裡面有因緣果,有事之事、事之理。這樣八八六十四,我們見色聞聲,剎那之間,六十四面清清楚楚,你的看、觀察東西才有點兒深度。這個還不夠深,其深無底,六十四每一個裡頭又有六十四。


  然後我們才明瞭,「諸佛菩薩觀察入微」,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不能不低頭,不能不五體投地,我們實在比不上,我們連八面都沒有辦法,都照顧不到。人家能夠觀察入微,那個「微」是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所以人家才能夠一毛孔、一微塵,能夠觀察無量無邊法界。如果不瞭解這一些事實真相,我們對佛經裡頭很多這些法相名詞,含含糊糊看過,哪裡懂得它的真實義?用三觀破三惑,在任何一物上、一樁事上都行。正報一毛孔,依報一微塵,你能用三觀觀察這一法,三惑都能夠破,何況在一切法中?我們六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中,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是怎麼個看法?你能夠用佛菩薩的正觀,正確的觀察,執著、分別、妄想都空了。這是三惑,執著是見思煩惱,最嚴重的,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見色聞聲,一一法中都能夠同時破這三種煩惱,在一切法裡頭,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你的心多清淨。清淨心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心就是正覺心,清淨心就是大慈悲心,性德圓滿現前。


  什麼叫用功?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是道場,那是用功,問題在我們懂不懂、會不會。契入這個境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大自在,《心經》頭一句話,味道就體會出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一心三觀,三觀一心。三觀不是有次第,不是有差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剛才跟大家分析,從八面觀察,一即是八,八即是一;深入一層,八八六十四,一念就是六十四,六十四就是一念。諸佛如來在果地上,觀察入微是一念,同時,沒有先後,沒有次第。


  你要不懂得這個道理,明瞭這個道理是看破,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是真正做功夫,真會用功,用功在生活當中。吃飯的時候,粒粒米都是一心三觀,喝茶的時候,每一口水都是一心三觀,這樣才能夠「性成無上道」。祖師大德說,我們不會吃飯,不會喝茶,趙州和尚叫你「喫茶去」,你就真端了茶就喝了。人家喫茶是一心三觀,我們喫茶是胡思亂想,這裡頭勾引起貪嗔癡慢;這個茶葉好不好,水好不好,火候功夫好不好,胡思亂想!世間人還讚歎,你很了不起,你懂得茶道,你說有什麼法子?佛法深入進去之後,這是其味無窮,大家要認真努力。說,說不盡,說只能是一個提示,諸位自己一定要深思、要契入、要悟入,你才會有所得,才有個悟處、有個入處,怎麼講都是個提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宴坐水月道場,修習空花萬行,大作夢中佛事,降伏鏡裡魔軍,廣度如幻眾生,同證寂滅菩提

Rank: 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8-8-21 21:56:15 |顯示全部樓層
因為你說的內容太多,我說過佛經其內容都是有其真實性
只是大多的人不明白而亂解釋.我在這只說二點
第一你說的五識其實都是同一樣的東西都是感觀
這樣也許你不知道我要表達什麼.但你可以去看看Discovery頻道
他有一部份說,人用皮膚看到了東西,聽音樂中嚐到各種味道
也就是其實人的五感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
第六感以上都不一樣了,不過解釋很麻煩,但上面可以解釋五蘊皆空
但如何解釋就見人見智,畢竟你沒見智,所以無法解釋的一樣
第二你所謂的修道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只是說法不同
如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這些東西一切都是無明的問題
之所以困惑,迷茫全都源於人對這些東西都不夠了解
所以佛教做了一些非常好的傳統,但只是大多人都不知道而已
第一個就是原點,對我而言佛經是不夠用的,但對一般人而言,佛經是一切的原點
第二就是戒.對於佛法或道而言不懂的人來說很容易走錯路,所以佛教的戒律就成了很好的引路磚,夠聰明的人就會去研究戒律為什麼要這樣設置,當然佛教存在太久了,也存在一堆為了勢力而亂加的戒條
經過上面二個發現的人只是尊行八正道就會發現佛經很多問題,這時這些人就會有很小很小的機率能走上佛祖所想傳達的大乘,也就破而後立.也就會明白寫佛經的人真的真的注入很多的心血,一面為了佛教的生存,所以佛經不能太難懂,又要向善不然會傳播不了.又要留下這一個大乘的種子
我只是大概說說,不認同也無所謂

知是一種狀態在頓悟的情況下有機率進入,但進入後大多人會幾日後會退出.只有那種不斷問為什麼的求知者比較容易一直保持.而我是在第二次頓悟時才發現這個知的狀態並一直保持.你可以當成我在說笑或妄想.對我而言你信或不信其實也沒什麼差.看破太多道的缺點就會像我一樣感情會比較淡漠

點評

老奸是誰  你講的,其實我懂,但我想要了解你入道的路是怎樣走的,這是我好奇的地方。有關悟道後的狀況,可以參考我的貼文http://oursogo.com/thread-2519993-1-1.html  發表於 2018-8-21 22:48:54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3-28 23:1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