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78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略論道教服飾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19 01:03: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略論道教服飾

略論道教服飾,以張萬福《三洞法服科戒文》為中心

從服飾的流變看,道士服飾,古無定制。南朝劉宋時期,道士陸修靜在改革的同時,依據古代衣冠之制,結合宗教需要,制定了服飾制度。南北朝末年,道教服飾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包括對不同等級道士的法服、冠巾、靴履等方面都做了詳細說明,但總體來看,道士法服還是延續了傳統漢族服飾“上衣下裳”之制,即上著褐,下著裙,外罩帔。隋唐時道教服飾基本沿襲前制,原來法服的顏色(青、褐、緋)在唐朝時又增加了紫色。


據《山塘肆考》記載:唐代宗時李泌立大功後乞解官為道士,皇帝乃賜之紫衣。高道服紫衣自此為始,而“賜衣之制”也逐漸開始制度化。到了宋代,道士在不同場合穿不同服飾“法衣,褐帔和常服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師執行拜表、戒期、齋壇時穿的……法衣、鶴氅等,一般以直領對襟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著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領斜襟的。”

元明清三代,道教的全真、正一兩大派著裝大同小異,基本承襲古制,清代道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對全真道的服飾進行了相關記載。現代道教服飾主要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類,常服一般由道巾(全真派混元巾、莊子巾)、長褂(中褂)、白襪、布鞋組成,通常採用黑、青、藍、白四種顏色;法服方面可分為法衣、經衣,同時戴相應道冠、白襪、布鞋(高功鞋)、執簡等。由此可見,道教服飾是在傳統漢族服飾的基礎上,結合道教思想義理對其進行創新和改造,形成了極具道教文化內涵的宗教服飾,而這一宗教服飾在道教發展過程中,雖然有所變化,但總體來說還是基本承襲了古制。


張萬福大致生活于唐代中前期,約西元684~779年,在睿宗、玄宗時為長安太清觀道士,作為當時京城的一名高道,張萬福還擔任三洞高功法師,親自為金仙、玉真二公主傳授道籙。作為“科儀三師”之一,張萬福十分重視道教的齋醮科儀,雖散佚較多,但仍有《傳授三洞經戒法策略說》、《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戒法策擇日曆》、《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策立成儀》等。

張萬福作為唐代齋醮科儀的重要整理者,那他對道教服飾又做了怎樣的要求呢?這裡以《三洞法服科戒文》為主要文本,以此揭示張萬福在對道教服飾說明時所展現的幾點意義進行解讀。

第一,道教服飾對修道者的約束。張萬福是“科儀三師”之一,對齋醮科儀十分關注,尤其是道士服飾方面,賦予了許多文化內涵。據《三洞法服科戒文》云:冠者,觀也,內觀於身,結大福緣,天地百神,威奉於己。


帔者,披也,內則披露肝心,無諸滓穢;外則披揚道德,開悟眾生。使內外開通,彼我皆濟,隨時教化,救度眾生,一切歸依,此最為上。

褐者,遏也,割也,內遏情欲,使不外彰,割斷諸根,永絕萌蘗;外遏貪取,使不內入,割斷諸物,永無煩惱。內外遏絕,物我兼忘,行道誦經,不可闕也。

裙者,群也,內斷群迷,外祛群累,攝化萬物,令入一乘,永出樊籠,普令解脫。


這裡張萬福首先借助冠、帔、褐、裙的同音,並結合道教思想和修行要義來詮釋道教服飾所具有的宗教意義,同時還折射出了脫俗、簡淡、雅致的道教文化內涵。修道者穿上法服,便意味著正心誠意地接受宗教道德的束縛,意味著他們有著不同於普通人的身份,而修道者看到它們,就會聯想到這樣的服飾所代表的道教宗教內涵,可以在日常生活、修道中時刻提醒自己“內觀於身”、“虛心靜慮”、“常使無欲”、“救度眾生”、“普令解脫”,這種無聲的道德教化的作用對道教徒日常的行為和意識無疑是一種有效的管理。

第二,道教服飾對百姓的教化。道教服飾不僅對道士本身具有一定的約束,同時也更大程度地區分了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普通百姓見到道教服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能夠警醒世人、教化百姓。張萬福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提出了一個總原則——“暫假衣服,隨機設教”。

仙界的上聖高真,本身就是變化無常,或隱或現,沒有形質的,他們要教化百姓,訓誡世人,必須借助人世間的服飾裝束;但對於普通道士來說,他們還在修道過程之中,尚不能“與道合一”,因此形質尚粗還需借助服飾來區分修行和品級,以展現宗教的神聖和威儀。通過“無衣之衣”和“有衣之衣”的雙重方式,讓百姓在“無形”與“有形”之間逐漸被宗教教化,從而凸顯出道教“防非止惡”,“善道教化” 的社會價值。

第三,道教服飾彰顯道士的等級品次。《三洞法服科戒文》云:

一者初入道門,平冠黃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黃裙絳褐;三者道德,黃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黃褐玄冠。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紗三十六尺,長短如洞玄法。七者三洞講法師,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


張萬福把道士分成七個等級,道士等級品次越高,他們服飾也越加華美珍奇。當然道教服飾的複雜和華麗,同時也折射出現實社會中的等級制度。值得說明的是,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張萬福對上聖高真的服飾做了極為細緻地描述,其目的是為了通過對仙人服飾的生動描繪,表達了道士對“長生成仙”的一種渴望,歷代道士以這種渴望作為內在驅動,進而約束自身行為,激勵修行,以此展現“聖俗有別”的道教世界。

第四,服飾制度使道教更加神聖。我們發現,唐代道教服飾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三洞法服科戒文》就有46條法服科戒。所謂“科戒”是指以約束道士和規範道士言行的條規,指導道士生活、修煉的條文。 張萬福在文中指出,道士入道時要舉行授予法服的儀式,對法服的日常保管也做了詳細的說明,而且對法服的製作也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這些法服條規,不僅要求入道之士時刻記住“道士”的身份,而且在穿著法服舉行齋醮時,也保證了道場應有的莊嚴和威儀。與此同時,在製作法服時不能用“五彩”“非義物”、“錦繡綺”、“不依法”,這實際上就是為保證道教法服在傳承過程中的統一性和持續性。

服飾,既是一種文化表徵,又是社會文化的體現。 張萬福對道教服飾的解讀,一方面使道教服飾中所蘊含著的傳統文化的深刻意蘊得到詮釋,另一方面通過服飾制度的不斷完善,道士服飾的不斷落實,使服飾的“善道教化”不斷凸現,這不僅有助於宗教對百姓的道德教化,而且“著道服”的風氣,為五代兩宋時期的社會新風尚開闢了先河。(編輯自「道教之音」,原文曾發表于《茅山道訊》2015年第3期)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簽名被屏蔽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19 14:4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