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0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經文與世界和諧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28 09:34: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經文與世界和諧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黃帝傳說與道家老子的哲學思想。如果從東漢中後期道教教團組織的建立開始算起,道教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道教的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舉凡哲學思想、神仙方術、齋醮科儀、醫學養生等方面的內容皆所包括,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思想的根本特點,是將至高無上的「大道」作為天下萬物產生的本源,以「道法自然」作為其思想學說的最高原則,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與一致,從而為人類追求世界的和諧與和平提供了具有東方文明特色的宗教啟迪。下面我們試從道教幾部重要的經典之中,來探討道教對於人類和諧社會的追求和理想。

老子《道德經》是道教的重要經典之一。這部書原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它同《周易》一樣,天、地、人三才無所不包,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軍事、養生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含義深邃,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傑出智慧。《道德經》對於人與世界的觀察、理解與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立意高遠:一般思想家關切社會人生,大多基於特定的社會人群、國家集團的利益和立場來進行思考和觀察,即「以家觀家,以國觀國」;而老子卻是著眼於人類整體,「以天下觀天下」,①從天下即整個世界的立場來觀察和思考問題,有著廣闊的思想視野和深厚的歷史意識。第二個特點為尋求根本:先秦至秦漢的諸多思想大多是為治理天下開出的精神「藥方」,或主張「仁義」,或倡導「非攻」,從具體問題出發,而尋求具體的解決;但老子認為這些主張即或對於現實問題有所幫助,卻都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只有著眼於人的本性,從文明的建構和制度方面進行深層的思考和規範,採取「釜底抽薪」的方法,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天下社會所面臨的種種難題和困境。第三點尤其重要的是,老子具有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對人的生命的關切和慈愛、人類命運的發展和歸宿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胸懷。上世紀日本傑出的科學家湯川秀樹曾評論老子的思想:「老子則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了個體的人和整個人類的最終命運。」②這是一句非常睿智的話語。

《道德經》對於人類社會的思考,首先是基於「道」的立場。它認為至真無上的「大道」是創生天下萬物的最終本源,因此萬物皆是有得於「道」,也即天下萬物先天就稟賦了「道」的「自然」屬性,天、地、人同源同構同性,緊密相聯,互相依存,形成為一個自然和諧的整體,這是老子思想的獨特之處。基於這種思想,《道德經》認為遠古以來的人類文明社會可以區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天下有道」的社會,另一種是「天下無道」的社會。天下有道的社會是民性質樸,樂俗安居,既無「聖人」的欺詐,也無殘酷的戰爭,政治無為,社會和諧,這是自然祥和的文明形態;而天下無道的社會卻是人心澆薄,欺詐叢生,戰禍不斷,社會動亂,天、地、人處於嚴重的緊張和對立,這是違反自然的社會形態。因此,《道德經》深刻指出,人類的智慧要嚴格遵循和效法「道」的自然規律和法則,理智的對待和處理人與社會集團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按照人世社會和自然界的自身法則去辦事,「自然無為」,這樣才會獲得「吉利」,最終取得成功;如果放縱人的貪慾和意志,執意「有為」,背離「道」的原則,違背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而為所欲為,就會遭遇「凶」,招致危險和失敗的結果。③

《道德經》認為人類背離「大道」、濫用智慧而招致「凶」的社會現象之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不義之戰。不義戰爭的進行不僅會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直接的毀滅和破壞,「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④大規模的戰事發生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饑饉、瘟疫、貧窮等無盡的災難。所以老子說「夫兵者,不祥之器」,⑤大規模的戰爭是世界上的危險事情,人們應該儘量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道德經》認為,這些都是「有道之人」必須懂得的道理,否則就不符合「大道」的原則,「不道早已」,脫離「大道」原則的人必然會招致最終的失敗。⑥那麼怎樣才能避免戰事的發生,維持整個世界的和諧與和平呢?《道德經》認為,不義之戰的發生大多是出於統治者(侯王)的「有為」動機,即打著「仁義」的招牌,以犧牲大量民眾的無辜生命為代價,實際追求統治者自身的經濟與政治利益。這些人「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實際是社會的「盜竽」,⑦要讓這些「盜竽」放棄對物質利益的貪婪占有,在現實中很難做到。《道德經》並告誡統治者對於兵戰一定要謹慎從事,「恬淡為上」,因為執意為所欲為,違背了「大道」的原則,那麼就「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⑧在《道德經》看來,要避免人類的戰爭行為,首先必須從天地的運行之中去探尋「大道」的本性,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⑨按「道」的自然法則來制定人類的行為準則,使人的行為、天地的運行與大道的至真本性保持自然的和諧一致,從而為人類從根本上消除戰爭的行為建立一個形上學的理論根據。再者即是通過人的自身修養,保持與擴充人的慈愛本性,由自身擴及於天下百姓,則從人性方面消除戰爭的根源。所以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⑩主張對萬物和人類都應有一種慈愛的心情,使天、地、人之間維持一種祥和的狀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⑾這樣的話,人類就有可能生活在幸福祥和的和平環境之中。

《太平經》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經典,可以說東漢中後期道教教團組織的孕育產生及其系列宗教活動與政治、軍事活動都與《太平經》的思想宗旨有關。⑿《太平經》的思想內容,據《後漢書》所說,「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⒀可見該書內容龐雜,涉獵甚廣,包含了哲學、宗教、政治、倫理等諸多方面。

在哲學方面,《太平經》的思想特徵是繼承了老子「道生萬物」的思想與漢代流行的「元氣」理論。它認為「道」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根本,「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⒁另一方面它又認為天下萬物始於「元氣」,「元氣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⒂而「元氣」有三種,即太陽、太陰與中和。太陽之氣成天,太陰之氣成地,陰陽相合的中和之氣產生人。而「道」與「元氣」的關係是「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⒃從而可以看出,《太平經》的哲學宇宙論實際是一個將先秦老子的「道」論、秦漢之際的陰陽五行學與漢代的「元氣」說熔為一爐的思想學說。

這種學說的理論框架結構是,「道」是天下萬物的本源,天下萬物皆從道所化生,然而「道」既沒有任何形狀,又是最高的神聖存在,因此不可能直接化生有形有名的天下萬物,只有「元氣行道」,「共凝成一」,由具有「恍惚自然」性質的元氣來擔當並完成從無形混沌的「一」到有形分散的「萬物」的轉化過程。⒄在這裡「道」實際體現為兩種作用,一種是早期道教的最高神聖存在,另一種是宇宙論中萬物產生的根本來源,這兩種作用在《太平經》中是合而為一的。《太平經》的思想是古典東方哲學思想之一,而古典東方哲學的特點大多屬於直覺性的整體思維,這種整體思維所著重把握的是天、地、人三才同構的來源、性質及其存在狀況,從而體現了對於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整體認識與思考。

《太平經》的中心思想是「致太平」。何謂「太平」?它說:「太者大也,平者正也。」⒅按照《太平經》作者的解釋,所謂「正」即是「公正」、「平均」的意思,表明作者追求的是最大的公正與最大的平均。這種願望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自然界追求最大的和諧,一是在人類社會追求最大的公正。用《太平經》作者的話語來講,就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要「三合相通」,道乃可成,⒆才能達到「致太平」的「大順」境界。「三合相通」最為根本的是元氣、陰陽之氣與中和之氣,三氣相通,共成天地;其次是已呈現形狀的最大物類——天、地、人三才相通;然後是天有三名日、月、星,地有三名山、川、土,人有三名父、母、子,國有三名君、臣、民。⒇而這三類物事又可互相相通,譬如天是陽氣所化生的,故又可為日,為君,為父;地為陰氣所化生,故又可為月、為臣、為母。《太平經》的作者即以此「三合相通」的特殊思維方式,建構了一個涵蓋自然、社會、人倫等整個世界的天人同源同構的宇宙模式。

這種整體的宇宙模式強調天、地、人之間的和諧和統一,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變化和維持都是由於陰、陽對立雙方的依存和協調,而陰陽和諧的狀態則稱為「和」。《太平經》十分重視「和」的作用,經中有「和合陰陽法」,專門闡釋陰陽和諧的道理,其云:「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陰有陽,自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晝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自明有冥,自剛有柔,自男有女,自前有後,自上有下,自君有臣,自甲有乙,自子有丑,自五有六,自木有草,自牝有牡,自雄有雌,自山有阜。此道之根柄也。陰陽之樞機,神靈之至意也。」(21) 強調宇宙自然的日月、四季,國家社會的君臣、男女,都是陰陽統一運作的結果。因此,天地自然要協調運行,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社會之間更要和平相處,否則,「天失陰陽則亂其道,地失陰陽則亂其財,人失陰陽則絕其後,君臣失陰陽則其道不理,五行四時失陰陽則為災」。(22) 如果陰陽失衡,運行失序,自然界就會發生重大災害,人世社會就會出現嚴重動亂,整個世界就會處於災難之中。

因此,《太平經》認為人類社會由於陰陽失衡而引起的災難主要有四種,即兵荒、瘟疫、水患、火災。《太平經》卷首即說,「大惡有四,兵、病、水、火」,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災難之中,最大的就是爭奪引起的社會動亂。(23) 那麼,產生兵荒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避免社會動亂,維持社會的和諧與世界的和平呢?《太平經》的作者將上述問題均納入神學理論的框架結構內,從道教世界觀的角度予以闡釋和解答。它認為,人世社會與天地一樣,都有始有終,循環不已。每經過「陽九百六」即為一周,(24)在每周的開始階段社會和諧有序,人性和善,而周運後期卻人性趨惡,社會混亂,中間則是無數事物的興衰成敗。而當時的漢代社會已是「大九六」的後期,劫運將至,「皇平(太平)氣隱,災厲橫流」,「兵疫水火,更互競興」,天地之中的公正之氣被迫隱退起來,人世社會的各種災害全都出現,整個世介面臨毀滅的邊緣。(25) 這種狀況的產生與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為「三統循環」,天地人命定的「運數」,這是任何人力也無法改變的;其二為人世之中人的本性產生畸形變質,「心邪形偽」,「肆凶逞暴」,為了滿足自身過度的物質慾望與爭奪慾望,破壞和喪失了「仁、義、禮、智、信」等維持社會穩定所必需的道德倫理規範,表現出末世的衰敗徵象。這種人世衰象導致的後果是,「二儀失序,七曜違經,三才變異,妖訛紛綸,萬毒恣行,不可勝數」,(26) 日月星辰的運行偏離了正常的軌道,自然界的秩序和人世社會的規則全部被打亂,整個世界陷入不可救拔的深淵。那麼,世界還會繼續存在嗎?人類還有獲救的希望嗎?《太平經》的答案是肯定的。它認為在世界劫運的末期存在有三種人,即「大道神人」、「凶民」與「善人」。大道神人是體現「無上大道」意志的救世主,他在世上存在的目的就是教導世人,拯救世界;善人則要接受神人的教誨,積善修行,堅持修習神人的《太平》經典,於是就會成為救世主教導成功的「種民」,脫離苦海,成為神仙。這樣在「大小甲申之至也」,即世界末劫來臨之際,「善人為種民,凶民為混齏,世界上的一切罪惡現象,全部被摧毀成為粉末,盪盡無遺,最終大道神人(大太平君)將教導成為種民的善人(小太平之人)從末劫苦海之中拯救出來,又重新創造出一個嶄新光明、和諧生活的世界。這個光明的新世界,三統相合,陰陽大順,元氣行道,萬物相安,養性長生,人民慈善,君臣父子,中和喜悅,天地自然正常運行,國家政治長治久安,家庭百姓和諧傳宗,這就是作者理想的天、地、人和諧一致的「太平」新世界。

道教經典中關於世界和諧和和平的論述還見於《陰符經》。《陰符經》大約成書於南北朝時期,託名於黃帝,故又名《黃帝陰符經》,宋人評論該書為「文少而義博,詞近而理深」。(27) 所謂「陰符」,就是以人事暗合天機,闡述關於「陰陽」變化、「五賊」(五行)生克、「三盜」(三才)相宜等深邃「天機」的道理。《陰符經》認為,宇宙的最高存在即為「天道」,這種無形的天道規定了世界有形萬物的生存方式和變化法則。人們可以通過「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觀察和了解天地運行的規律和法則,洞察宇宙萬物的生成毀滅和人事社會的盛衰成敗,就能「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28) 掌握天地萬物變化發展的奧秘,盡力安排好人世社會的一切活動。可以看出,《陰符經》在人的行為論方面是二元論者,一方面認為人的行為是天道的暗中安排,另一方面認為人事社會的成功也要取決於「人心」的主觀努力,而「人心」契合「天機」的目的在於「三盜相宜,三才既安」,(29)天、地、人互相資取利用(盜)然而又互相依存,才能相安無事地共同生存於這個渺溟難知的世界之中。《陰符經》特別重視世界的變化法則和毀滅現象,認為正常的生死毀滅是天道的自然顯現,而非正常的人為毀滅卻會破壞三才相安的和諧世界。《陰符經》中有段著名的話,即「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30)認為「殺機」的出現會使星辰偏離正常的運行軌道,嚴重的後果就是整個世界的萬劫不復。因此,洞悉「天機」的聖人絕對要做出最大努力以警惕和杜絕人類「殺機」的出現,在變化萬端的世界之中維持宇宙、自然和人類的和諧和統一,這就是中國古代的道教思想家為當代動盪的世界提供的有益啟示。

註:

①《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②轉引自董光璧著《當代新道家》,第56頁,華夏出版社1991年版。

③《道德經》第十六章。

④⑥《道德經》第三十章。

⑤⑧《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⑦《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⑩《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⑾《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⑿《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形成於東漢之時。《後漢書·襄楷傳》云:「初,順帝時,琅琊宮崇詣闕,上其師干(一作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又云:「(漢桓帝)延熹九年,楷自家詣闕,上疏曰:『臣前上琅琊宮崇受干吉神書,不合明聽。」李賢註:「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而葛洪《神仙傳》則雲于吉受其師帛和「素書二卷」,《仙苑編珠》引《神仙傳》佚文謂此「素書二卷」實「乃《太平經》也」。

⒀見《後漢書》卷三十下《襄楷列傳》。

⒁⒂⒃⒄⒅⒆⒇(21)(22)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6頁,第78頁,第21頁,第305頁,第148頁,第150頁,第19頁,第728頁,第733頁。

(23)《太平經鈔》甲部的文字,王明先生認為是「從《靈書紫文》而來的」,疑為「後人偽補」,多年以來衍為定論。實際檢核《道藏》,《經鈔》甲部的文字只有神君名稱與《靈書紫文》所述相似,而其關於劫運周期、陽九百六的主旨思想卻同《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的內容相同。據敦煌卷子陸修靜《元始舊經紫微金格目》,《九天生神章》至遲成於晉末宋初,較之《經鈔》甲部缺乏規範的標題與文字,更為行文規整,排列有序,故《經鈔》甲部的文字顯然產生在《九天生神章》之前,大略應在社會動亂多故的魏晉之際。因此筆者認為,《太平經鈔》甲部的文字內容也應視為早期道教的神學思想。

(24)道經中有「大陽九」與「小陽九」之說,謂大陽九、大百六為9900年,小陽九、小百六為3300年。

(25)(26)王明《太平經合校》第4頁。

(27)見宋袁淑真《黃帝陰符經集解序》,《道藏》第2冊第845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8)(29)《黃帝陰符經集解》卷上,《道藏》第2冊第846頁,第847頁。

(30)《黃帝陰符經集解》卷中,《道藏》第2冊第849頁。


道教 壹讀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0 10:1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