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4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學與生活] 捨得與捨不得的愛 - 王偉強牧師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7-14 09:39:2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生命中有許多抉擇,每一種抉擇都帶領我們到不同的人生中,
你要如何抉擇?為什麼?
路得記中給我們許多有關抉擇的啟示,
下面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









捨得的愛:以利米勒: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太伯利恆有一個人帶妻子和雨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裹。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他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各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裹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她就起與雨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得一1-7)

    「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咀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得一14)饑荒在舊約中一直都是攔阻人去承受應許的障礙: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曾經碰到過饑荒,以至不得不從應許之地出走,遷居到異地。(參黃儀章。《創造、立約與復和—五經主題研究》。香港:天道,2000,.201-203頁)

    的確,饑荒,或更廣義的經濟問題一直是整體人類或是個別家庭的問題。當米桶中的米愈來愈少、當口袋中也沒有錢可以去買米、也沒有人可以借貸去糴米時;當幼小的孩子哭喊肚子餓餓、當自己所愛的妻子眼中流露無助與恐懼時,我要怎麼辦?

神有應許,家鄉本來就是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但現在沒有收成、沒有存糧,饑荒又愈來愈大,我到底要怎麼辦呢?

出走吧!遠離家鄉吧!忘記神的應許吧!我沒有信心,是的,因為我要養活一家人。這是亞比米勒的寫照,也是許多陷入經濟困難的現代人、台灣人、香港人的寫照。不過,亞比米勒非走不可嗎?他與拿俄米才只有兩個孩子,就己經感到無以為繼,可見當時國中遭遇的饑荒甚大。但是否大到必須要到摩押寄居?摩押是不錯的,距伯利恆才一百公里左右,位在亞嫩河谷之間,土地肥沃,有一望無際的草原,物產豐富,足夠養活他們一家四口。但,真的非出走不可嗎?那其他有更多孩子的家庭呢?豈非更難以為生?家鄉「伯利恆」本意不就是「糧倉」嗎?神真的會不顧念祂的子民嗎?況且猶大與摩押兩個民族間的仇恨與猜疑很深,因為從前以色列眾支派要攻進迦南時,便曾經屠殺過摩押人的城。這件事,摩押人始終沒有忘記,也不肯寬恕。雖然摩押是羅得的後裔,羅得又是亞伯拉罕的侄兒,算來與以色列人有血淵源,只是他們拜基抹(王上十一33),儀式邪淫,以色列人在嚝野時便摩押女人所引誘而向基抹獻祭,結果遭耶和華以瘟疫管教,死了二萬四千多人。(民廿五1~9)以色列人想到這事仍憤恨不已。其實以利米勒家不見得是最「貪窮」的,最少他還有「移民」的旅費、甚至以利米勒死後,拿俄米仍有能力為兩個兒子娶妻,又在摩押住了十年!

以利米勒真的無法繼續留下來嗎?第二章一節中記載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中,有一個人名叫波阿斯,是個大財主。」以書中所記載波阿斯的為人,他不可能不伸出援手。(除非波阿斯是在這十年中才發達的,不過書中並無此暗示)而且除了波阿斯,其實還有另一位比波阿斯更親近的親族。這些親族,難道都會見死不救嗎?還是以利米勒太在乎面子?寧願出走也不要仰人鼻息、寄人籬下?然而在這一切的可能中還有另一個可能:饑荒太大,大家的擔子都很沉重,何必再增添親族間的負擔呢?以利米勒決定出走。他不愛家鄉嗎?不,他更愛他的妻小,要養活他們;他沒有信心?不,到「敵族」摩押去,恐怕需要更大的信心;他不要應許了嗎?不,若他們都餓死了,誰來承受應許?

這裹有一種「捨得」的愛。為了妻小,他不得不遠離心愛的家鄉、熟悉的鄰舍,甚至是神賜給的應許。我自己從香港到台灣,又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我能很深的體會到亞比米勒的壓力與擔子,甚至,每一次看到有爸爸或媽媽因經濟困難又帶孩子自殺的報導,心中都感到無比的傷痛與難過。「捨得」的愛,常常是令人流淚的愛,不容易被人諒解,甚至是殘忍的愛。很不幸又很令人惋惜的,若從結果看,這次的「出走」、這次的「捨得」是錯誤的,因以利米勒雖然躲過了饑荒,但最後自己及兩個兒子卻客死異鄉。以利米勒的錯,不是因為他的決定帶來了三個男人的死亡,其實我們每個人早晚都是會死的,死在那裹差別不大。以利米勒的錯,是因為他作為一位神的選民,名字的意思又是「我神為王」,結果從頭到尾都沒有好好求問神(最少經文中沒提及)。他沒把困難帶到上帝那裹,反而把家人帶到險境中。我們能夠責怪他嗎?如同那些帶孩子走上絕路的爸爸?當士師秉政、政治一片昏暗、國中無王、各人任意而行,又碰上大饑荒,作爸爸的,常常充滿壓力、憂鬱,就像今天台灣許多的邁入中年危機的父親一樣。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以利米勒,求神幫助我們辨認出他們來,也求神幫助我們記念每一位在困頓中的父親,用更大的體諒來為他們禱告。鼓勵他們、扶持他們



捨得的愛:拿俄米

十年了,已經過了十年,拿俄米最後決定回歸。當初她贊成出走嗎?還是直到如今她「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得一5),現在她可以有完全的自由做決定時,她才選擇回歸。

路得記其實是一個「出走與回歸」的故事。拿俄米實在是位極有見識、決斷、謀略的女子,某角度言,大衛先祖的世系能得以實現,路得的角色當然不可或缺,但拿俄米更是功不可沒。什麼時候該出走?何時該回歸?這是一個大難題、也是一個大抉擇!但拿俄米與以利米勒不同,最少她在摩押地聽到「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得一6)。在異鄉,她聽到了,也想到了自己的上帝。拿俄米不單做了一個回歸的大定,她更下了一個很冒險的決定:她不要兩個媳婦跟她,她要獨自一人回歸。若我們很仔細的讀經,我們會發現當拿俄米聽到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時,她最初的決定是「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太去。」(得一6~7)然而到了第八節,「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起先,似乎拿俄米很希望與兩位兒媳一同回歸,這是很容易瞭解的。畢竟一位孤苦無仃的寡婦,能夠有兩位年輕的媳婦相陪,當然是比較好的。然而,兒媳有情,自己又豈能無義!怎能為了自己而犧牲俄珥巴與路得呢。行行復行行、思量又思量,最終,拿俄米要兩位媳婦離她而去。她自己因丈夫己經「出走」過一次,嘗盡了各樣苦楚,如今自己要回歸了,又何忍心要媳婦「出走」,重蹈過去自己的履轍呢!所以當她自己要回歸故土,她也只好要俄珥巴與路得回歸各自的娘家。這也是一種「捨得」的愛。

捨得到一個地步,雖然兩位兒媳放聲痛哭,然而按聖經的記載,拿俄米竟然一滴眼淚也沒有哭。這不得不讓人想到要獻(殺)自己子的亞伯拉罕,也是一樣的冷靜、冷靜得令人心痛!「捨得的愛」愛到一個地步,連眼淚也只能往肚子裹吞;「捨得的愛」愛到一個地步,寧願自己背十字架,也不要讓愛自己的人受苦。



捨得的愛:俄珥巴

    俄珥巴其實也願意跟隨婆婆。兩次,她與路得一樣「放聲痛哭」(一9、14),只是拿俄米一再催促,她才「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裹去了」(一15)。她到底失去了些什麼呢?聖經沒有說。但她是嫂嫂(一15),若她沒有離開,在往後的安排中,也許她有優先權,也許她更有資格成為波阿斯的妻子。最少她的機會與路得是一樣的。

    俄珥巴後來的命運如何呢?一位摩押女子、一位失去丈夫且大概身無分文的女子、甚至,若後來摩押又與猶大交惡,她又曾嫁為猶大人之妻,在古代那種狹窄的種族觀念中,她會受多大的苦呢?當然,神仍是恩典的,可能俄珥巴會如同夏甲一樣,仍受到上帝的眷顧(參創十六章)。面對人生種種的未知,我們實在無法確定我們的決定一定對。我們都只能憑著信心、憑當時的情境、憑著我們有限的人生智慧與經驗來做決定。聖經完全沒有絲毫責備俄珥巴的話,甚至也沒有半點惋惜她丟掉可成為財主妻子及大衛先祖的暗示。

    路得記的作者只是很平實的記載了這兩個女人、兩個媳掃,甚至是兩位年輕寡婦的抉擇,沒有半點道德判斷與譴責。事實上任何有血有肉的人,都只能對俄珥巴表達同情,也許我們看到這三位可憐的女性時,能做的也只是一同「放聲而哭」吧!但我們仍想明白一件事,俄珥巴與路德同樣是摩押人,成長在差不多的文化中、做了一個差不多的不能算太尋常的決定——都下嫁到「出走」異鄉、不太富裕、又與自己本族有世仇的猶大人以利米勒的家庭,又碰上了差不多的悲慘遭遇——丈夫死了、沒有兒子、夫家並不富裕,且如今婆婆又要回到猶大。理論上,她們應該也會做出差不多的決定,但事實上卻沒有。

    聽完了拿俄米那令人心酸、卻又合情合理的分析「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免們哪,回去吧!我年記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莘伸手攻擊我」(得一11~13),俄珥巴選擇了「回他本國,和他所拜的神那裹去了」(得一15)。她是路得的嫂嫂,年紀也可能較長。這種情形下,她回(家)去其實也不見得是比較容易的。    當然,身為摩押女子,若要隨著無夫無子無財無勢的婆婆到陌生的「異鄉」猶大當「外籍新娘」,也是不容易的抉擇,畢竟三個孤苦伶仃的女子在一起,到底要如何生活呢!俄珥巴最後離婆婆而去,說不定也是不想增加婆婆的負擔,為自己、為婆婆、甚至也是為路得各留一條生路吧!這也是一種不得不去「捨得」的愛。

「捨得」到一個地步,不得不離開所愛的人;與拿俄米的壓抑相較,俄珥巴的「捨得」,是堤式的「放聲大哭」。的確,對於也是一無所有的俄珥巴,她最後能給拿俄米的,除了眼淚,還是眼淚。然而她的愛也是真實的。所以,路得記的作者,依然為俄珥巴留名,而非像稱呼那位比波阿斯更親近的親屬為無名的「那人」(見四4),由此看,作者應仍是肯定俄珥巴的。

生命無常,我們應為每一位在困苦中而不得不作出抉擇的女性代禱。讓我們記往她們的苦情、也記住她們的名字、更記住神仍是眷顧她們的神。俄珥巴與路得一樣愛拿俄米,不過,在「捨得」與「捨不得」的愛中間,她選擇了「捨得」。從倫理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對而悲愴」,甚至是「錯而無奈」的愛。



捨不得的愛:路得

    以利米勒、拿俄米、俄珥巴選擇的都是「捨得的愛」,然而路得作了不一樣的決定。為什麼路得會做了不同的決定呢?聖經只提供了很少的線索,但我們仍可以盡力的去揣摸:

一、會不會是她看到嫂嫂俄珥巴已經先離婆婆而去,那路得便更責無旁貸地應留下陪婆婆,不然,一位老人家如何回猶大呢?雖然伯利恆距離摩押並不算太遠。

二、以上為猜測,不過聖經中有更確實的說明:「只是路德捨不得拿俄米」(得一14;NIV:『Then Orpah kissed her mother-in-law good-by, but Ruth clung to her.』呂振中:「路得卻緊跟著婆婆。」;思高譯本:「盧德對婆母仍依依不捨。」)

    關鍵在「捨不得」!

    什麼是捨不得?呂譯作「緊跟」,這是表面的行動,而裹面的動機、動力、就是捨不得、或是思高本所說的「依依不捨」。這個字在聖經原文中有幾個不同的意思:

一、是指到兩種物質緊緊相連,尤其是指到身體不同部份的相連。如約伯記十九章廿節:「我的皮肉緊貼骨頭,我只剩牙皮逃脫了。」又如二十九章十節:「「首領靜然無聲,舌頭貼住上膛」。

二、指到因為愛或忠誠而對某人的依附。如創世記二章二十四節:「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或是這裹路得記一章十四節中「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這種出於愛與忠誠的依附,更有著一種專心倚靠的意思,尤其是指到以色列人對神的倚靠,這方面的經文有不少,如申命記十章二十節:「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神、侍奉他」專靠他,也要指著他的名起誓。」;「你們若留意謹守遵行我所吩咐這一切的誡命,愛耶和華你們的神,行他的道,專靠他,」(申11:22);「你們要順從耶和華你們的神,敬畏他,謹守他的誡命,聽從他的話,侍奉他,專靠他。」(申13:4);「且愛耶和華你的神,聽從他的話,專靠他,因為他是你的生命,你的目子長久也在乎他。」(申30:20);「只要切切地謹慎遵行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律法,愛耶和華你們的神,行他一切的道,守他的誡命,專靠他,盡心盡性侍奉他。」(書22:5)「只要照著你們到今日所行的,專靠耶和華你們的神。」(書23:28)

三、這個字也包含著要緊緊跟隨某人,如路得記2:8, 21 中,波阿斯要路得「…也不要離開這裹,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你要緊隨我的僕人拾取麥穗…」而路得也很順服:「於是,路得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拾取麥穗…」(得二23);當然,這也指到神要以色列人緊緊跟隨衪。

    瞭解這個字的更豐富涵義後,我們便可更深的體會路得的決定了。弟兄姊妹,你是否有過「捨不得」、「依依不捨」以致你不得不「緊緊跟隨」的經驗?我想一定有。但你我捨不得什麼呢?路得的「捨不得」,帶來的是另一個人生,甚至可以說扭轉了以色列的命運。其實當路得記的最初讀者在讀這卷書時,他/她們會很驚訝的發現,當士師時代的黑暗尚未結束,而路得記中竟然早己預告以色列會有一位偉大的大王!而這位大衛王,又竟然是因為一位女子對另一位女子的「捨不得」而出現。

    弟兄姊妹,你捨不得什麼?

    華人文化中,受了佛教「空」的觀念的影,不斷強調要人「捨得」,要有「捨」才可能「得」。但是什麼是該「捨得」的、什麼又是「捨不得」的?其實我們生命是豐富或貪脊、正確或錯誤、感恩或懊悔,關鍵就在如何抉擇「捨得」什麼?又「捨不得」什麼?這不止是一種知性的判斷與分析,更是一種情感的委身與投入。俄珥巴「捨得」了婆婆,轉回去一個我們未知的人生。路德「捨不得」婆婆,成就了千古傳誦的故事。  弟兄姊妹,你我過去「捨得」了些什麼?如今又要面對些什麼樣的「捨不得」?在捨得與捨不得的困境中你又要如何做抉擇?路德記教導了我們一個「捨不得」的真理。她到底「捨不得」了些什麼?中文聖經中說得很簡單,只有一句話共七個字:她捨不得拿俄米。



到底路德捨不得「拿俄米」是什麼意思?

一、  拿俄米是「婆婆」

婆婆的稱謂是從婚姻延伸而來。當路得嫁給基連時,拿俄米才會成為路得的婆婆;路得也才有一位婆婆。換言之,路得對婆婆的愛、對婆婆的捨不得,是從她的婚而來。當然,有些時候,丈夫不好,反而婆婆很好,以至作太太的「捨得」丈夫,卻「拾不得」婆婆,這是很有可能的。但路得記的經文本身沒有說明,我們不如此推論。然而,婆媳關係從婚姻關係而來是鐵的事實。雖然丈夫死了,但對婚姻的愛、尊重與忠誠仍在,只不過路得將這份對婚姻的愛、尊重與忠誠轉移到婆婆身上。如果路得如同俄珥巴一樣離開、改嫁並不是罪,沒我有人可以責備她,或是要求她。聖經也沒有要求每個做媳婦的都要如此做。事實上,連拿俄米對路得也沒有這種期望。路得所做的是一種超義務的、近乎「聖人」的行為。

我們無法要求,或是期望每個人成為聖人,但最少我們可以要求、期望每一位結婚的人尊重婚婚、珍惜婚姻,以及對婚姻忠誠。而且這種尊重、愛與忠誠,會給自己及相關的人帶來更多的幸福。路得捨不得婆婆,間接也表示了她捨不得她的婚姻,表明了她對婚姻,以至從婚姻延伸出來的關係的尊重。弟兄妹,你捨得什麼?又捨不得什麼?今天有許多人,為了事業、甚至號稱為了服事,結果「捨了」婚姻,以及從婚姻延伸出來的關係。這不是上帝的心意。作一位蒙福的人有很多的方法及原則,但尊重婚姻、愛護婚姻及保持對婚姻的尊重,絕對是極關鍵的一環。



二、拿俄米是朋友。

聖經中沒有說路得捨不得婆婆,而是說捨不得「拿俄米」。如此,這裹便不止是媳婦與婆婆的關係,更是兩個人、兩個苦命的女人、兩個同樣失去丈夫的寡婦的關係。某個角度言,她們是「同是天涯淪落人」。拿俄米所經歷到的,路得瞭解;路得所經歷到的,拿俄米瞭解。對於過去,她們有一樣的悲傷與失落;對於未來,她們有一樣的徬徨與恐懼。她們不止是婆媳,更是朋友。「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約十五13),耶穌如此說。

若我們稍稍多推論一點,路得不止是耶穌的先祖之一,她也可說是耶穌的預表。路得與拿俄米展示了一種女性之間誇代的情誼,路得同時也展示了耶穌為朋友捨命的犧牲。友誼,不止是在男性當中,也在女性之間。路得捨不得拿俄米,是她珍惜她的「忘年之交」。我們捨得些什麼?又捨不得些什麼?友誼,應該在我們生命的「捨不得」中,占極重要的優先次序。



三、拿俄米是一個人、一個猶太人、一個喪夫喪子又離鄉背井的苦命猶太女人。

苦命人很多,就在我們的身邊、隔壁、街上、地下道、某個陰暗的角落、大陸的偏遠省份,以至遙遠的拉丁美洲、非洲,從電視、報章,我們看到太多讓我們流淚的圖片與報導。我們會盡我們的力量稍稍幫扶,然而,這些報導未曾稍竭,我們能力又有限,最後,我們不得不壓抑自己去「捨得」——不看、不聽、就是看到了,也只好硬著心,忽而過。生存在這個罪惡的世界,資源分配不公、正義不彰,我們不得不學著「捨得」、不得不有些時候必須「硬心」,才能讓我們繼續生存下來。

然而,當這位苦命人就是我們的親人時又如何呢?生離死別,有時,心硬一下,也就過去了。但如果情況拖長了、拖久了呢?今天,許多的生命倫理議題——要不要墮掉腹中的胎兒、要不要拔掉昏迷中的親人的呼吸管、或是仍清醒的親人的胃管等——其實都是「捨得」與「捨不得」之間的拔河。「長痛不如短痛」,我們傳統的智慧如此教導我們。親咀一下,咬緊牙,掉頭而去,各不相欠、或是真有所欠,也只能在爐灰中懊悔。不過,路德作了另一個抉擇,她捨「短痛」而取「長痛」。我們一定要記得,當路得決定要跟隨拿俄米,對未來,她一無所知,能知的,按人的一般推測,就是卑的年老無依、無夫、無子、無父、無母、無產,一句話,就是一無所有。要取這「長痛」?路德取了。可是,到底是什麼原因與力量支持她呢?我想除了上述的兩點外,就是憐憫了。

聖父憐憫人,所以差遣聖子來到世上來;聖子憐憫人,所以取了人的樣式,走遍各城各鄉,醫治人、安慰人、教導人……。憐憫是人性中的強力膠,使人緊緊的黏(連)結在一起。「拾不得」在原文中便有這個意思。中文中的痛,其實其中一個意思就是「憐愛」(《漢語大辭典縮印本》,頁1118)也就是「疼(痛)惜」。若從這個角度來做抉擇,「長痛」便勝過「短痛」了。事實上,路得記的作者用其結局來証明瞭「長痛不一定不如短痛」,因為,「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

也許在真實的人生中,我們能奉獻、能捐獻的金錢有限、能付出的時間、心力也很有限,這是現實,也是事實。我們的確不可能幫上所有需要幫忙的人的忙。但不去幫忙自己的親屬則是另一件事。保羅提醒我們:「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裹的人,更是如此。」(提前六8)親屬的範圍當然很廣泛,尤其中國人的九族也算在親屬中,除非我們是比爾蓋,否則也是不可能負擔的。

不過,按提前六章八節的上下文,保羅講的「親屬」與「自己家裹的人」,很明顯是特別指到無依無靠的寡婦。能否妥善地好好「供養自己家裹的人」,當然與個人的經濟能力相關。不過,「捨不得」與「憐憫」,卻與財力無關,而是與我們的心相關。

愛總是一切行動背後的力量泉源,就算我們一無所有,毫無財力可言,但若有愛、若有憐憫、若有痛惜、若有這種「捨不得」,本身就是一種極其珍貴的財寶了。波亞斯後來如此恩侍、接納路得,以至最後娶她為妻,豈不是也因為看到路得這種品格與愛心嗎?

   弟兄姊妹,用愛心接待親屬其實不容易,尤其當自己及對方都是一無所有的時候,然而,就是在這些一無所有的時刻——那怕僅僅是一種「捨不得」、一種內心的愛與憐憫的付出,接收到的人也會無限感激,因為知道那是出於一種真心與誠意。


============================================

很棒的故事,也很有意義,這正是現在社會上所缺少的。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19 15:0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