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飄過千年的茶香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1-2-10 01:27:21
標題:
飄過千年的茶香
古時的人們遵循著一種秩序,傳遞著一份禮儀,追尋著一種信仰。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茶文化中的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茶之雅,使得千百年來,在一碗清水裏加入一種叫做茶的葉子煎煮出來的茶湯,成為人們祛塵靜心最簡約的媒介。
概括中國的茶文化,首先被人提及的詞往往是“源遠流長”,證據大多取自唐朝學者陸羽花了幾十年的功夫研究寫就的《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以及《神農百草經》中“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記述,這也說明在神農時期,茶的藥用價值已經被發現。可見,中國人與茶結緣是這般之早。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除了上述有關神農氏的記載,資料還顯示在武王伐紂時,茶葉已作為貢品;《詩經》中也有茶的芳影;茶還做過佳餚,齊國的宰相晏嬰就最喜吃這種“涼拌菜”;西漢時,茶在宮廷及官宦人家是一種高雅消遣之物,王褒《童約》有“武陽買茶”的記載 ;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以茶當酒”的習俗也在此時出現 ;到了魏晉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飲茶之風。
“茶興于唐盛于宋”。唐代中期,一些較大城市開始出現專營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帶的茶葉,被商人車裝舟載販往各地。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詩《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鎮,為當時茶葉集散地。
宋徽宗趙佶政治無能,但對茶卻頗有研究。他喝茶而且親自烹茶、泡茶。雖然治國沒有留下經驗之道,卻在《大觀茶論》中詳盡描述了“點茶法”。在他的倡導影響下,茶宴盛於酒宴,鬥茶多於鬥酒。他茶宴群臣,並在賜茶時免去跪接之禮,以食指、無名指叩桌代替,現在還在沿用。女詞人李清照還創造出了茶令,將茶宴文學化、高雅化。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
無論是精神世界的“琴棋書畫詩曲茶”,還是物質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我們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行走在中國茶文化的路上,讓我們瞭解茶的品類,品嘗烹茶之水,學習泡茶之法,認識飲茶之具,感受敬茶之禮……
茶的品類
中國地域廣闊,制茶技術工藝多樣,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六種茶種類的國家。
產量最多的當推綠茶,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為不發酵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葉綠湯清”的特點。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是綠茶中的代表。
其二是紅茶。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是通過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撚(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這樣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從而形成紅湯、紅葉,並因此而得名。祁門紅茶、荔枝紅茶是其中的扛鼎之作。
其三黃茶。黃茶是我國特產茶,屬微發酵茶。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岳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廣東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蒙頂黃芽屬黃茶中的極品。
輕度發酵的白茶也是我國的特產。它工藝獨特,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成茶外表滿皮白毫,故得名。主要產地為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君山銀針是白茶中的上品。
青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爽,又有紅茶的濃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鐵觀音、凍頂烏龍茶都是上好青茶。
發酵度為100%的黑茶,原料粗老,由於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故葉色呈暗褐色,是我國藏族、蒙古和維吾爾族的主要飲用茶。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餅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最著名的黑茶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飲茶器具
茶的種類多,飲茶的器具自然也各式各樣,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我國,茶具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
自西周起,茶具就從食器中分離出來,成為我國器皿中的佼佼者,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茶的崇敬。飲茶文化推動了中國陶瓷業的發展,精美的陶瓷具也昇華了中國飲茶文化。
品茗講求雅,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說:“同二三朋友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飲茶用的茶具也大多雅得很,即便是粗瓷大碗,也只名“古樸”而絕不言“粗陋”。
唐宋時代有鬥茶的習俗,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競相以此為樂。所謂鬥茶,是將茶餅置於杯中,沖以沸水,依色澤和湯花的優劣定輸贏。鬥茶最講究的是茶盞,宋人多把福建建窯燒制的黑釉帶有鷓鴣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盞視為珍品。
明代中期以後,壺泡茶漸成風尚,其中小巧古樸的紫砂茶壺最受稱頌。因為紫砂壺較之銀、錫、瓷壺更具優點和特點,可以說每件都是精巧的藝術品。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陽羨是今江蘇宜興。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97回寫了與茶有關的情節。最為精彩的是第41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妙玉招待賈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舊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自是不凡,而與寶釵、黛玉吃的體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愷定制、蘇軾鑒賞過的“分瓜瓜包”、似缽而小鐫著垂珠篆字的“點犀”,水則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無比。充分體現了中國貴族的氣派和深厚的茶情結。
最為珍貴的茶具要數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造型優美,紋飾清雅,鈷蘭純正,極富美感。如此高貴的茶杯,專供皇宮和貴族之家享用,燒制的數量自然甚少。據載,萬歷時已所剩無幾,儘管歷代皆有仿製,但皆難以企及其藝術高度。現時,永樂壓手杯世間僅存三隻,當是稀世之寶。且不說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殘片,也難得一晤。
茶與文學
唐朝陸羽所著《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其中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採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茶經》成書後,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陸羽也被後世尊稱為“茶神”、“茶聖”。
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後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於煮出了好茶,以至於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現在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於清朝,後毀於兵燹。解放後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於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群,遊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蹟和傳說的許多資訊。
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的唐代詩人盧仝也可謂與茶有緣之人,著有《茶譜》。
盧仝的“七碗茶歌”之吟最為燴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亦廣為傳頌,並被日本人演變為茶道:“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至今,在河南省濟源市西北的九裏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台、盧仝茶社等名勝古跡。
與飲茶和茶樓有關的對聯也無一不雅,且雅趣非凡。如:“茶亦醉人無須酒,書能香我何必花”、“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支紅”、“銅壺能煮二泉三江五湖四海水,茗香可入十方百姓千家萬戶門”、“為名忙為利忙忙中偷閒且來品茗,因公苦因私苦苦裏有樂何不喝茶”等等。
據說舊時廣州有個茶樓叫陶陶居,老闆乃世代書香之後,一日雅興致發,以樓名“陶陶”二字公開徵聯,果然有好飲茶的雅者撰出了好聯,聯曰:“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細品此聯,果然妙趣迭出:聯中不僅嵌有古代聖賢雅士之名,而且巧妙地借用歷史典故將茶樓的經營之道寫進了聯中。
茶的傳說
有關茶的傳說很多。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信陽一帶的人們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瘟病,死了很多人。一個叫春姑的姑娘看在眼裏,急在心頭,她到處奔走,想找一位能給鄉親們治病的人。
一天,春姑在彩雲山上遇到了一位采藥老人,老人對她說了一件奇聞:洪荒時期,神農氏嘗遍百草,找到了一種寶樹。這種樹的葉子片片都是寶貝,只要人們喝了用它煎的湯,便神清目爽,積勞頓消,百病可除。這種寶樹在什麼地方呢?老人也只聽說要一直往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涉過九十九條大江。
和其他傳說故事一樣,春姑歷盡艱難險阻,戰勝重重困難,而且也得了瘟病,倒在了山泉旁。神奇的山泉水將漂來的一片樹葉送進姑娘口中,頓時,春姑醒過來了,覺得神清目爽,渾身是勁!春姑就順著山泉向山上尋去。果然,在泉水盡頭的大山巔上找到一棵大樹,樹葉和救了她性命的那片葉子一模一樣。
神仙在這個時候該出現了。果然,神農氏就來了,贊許地說:“你真是一位好心的姑娘。這樹叫山茶樹,種籽采下來,必須在十天內播進土裏,才能成活!”春姑一想她來時走九九八十一天,十天怎麼能回得去呢。神農氏就拿出神鞭,“叭叭”抽了兩下,春姑就變成了一隻小畫眉。神農氏對小畫眉說:“你趕快飛回去,把茶籽種上。”春姑拜辭了神農氏,銜起那粒金晃晃的茶籽,飛上了天空。
中間又歷經了些許波折,總之是長出的茶葉救活了所有患瘟病的鄉親。從此,人們便知道這種山茶寶樹可以治病,大家十分愛護它。隨著種植茶樹的人的增多,這裏開始出現了成片的茶園和茶山。
從中國茶文化的長廊走過,不但可以聽詩詞觀書畫,還能品香茗聞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儒家思想,以及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使茶不但承載了主觀意識形態和民族禮俗,還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來源:拙風文化網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