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道教的起源 [列印本頁]

作者: 驛動的心    時間: 2011-2-21 22:31:17     標題: 道教的起源

(一)鬼神崇拜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

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魂的崇拜。各種喪葬儀禮和祭鬼、驅鬼儀式亦隨之逐漸形成。

  《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
  到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魂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

這一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禮儀者。他們替人治病、蔔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

  周代鬼神信仰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信仰;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關係。


  (二)神仙信仰

  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

《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祠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後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時,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風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他,如《列於》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得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佈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糅合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企望長生成仙。

從戰國(前475一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事件。

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之藥,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


  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三)兩漢之黃老道

  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前179-前141)以黃老“清靜無為”之學治理天下,與民休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儘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世稱“人君南面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

  黃老學大約產生于戰國中期的齊國。漢代黃老學的內容比較龐雜,除上述“人君南面之術”外,還有陰陽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又崇信神仙。這時,方士們要更以黃帝附合神仙學說,開始將神仙學與黃老學相結合,言神仙者者託名黃帝。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汾陰方士于土中得寶鼎獻於帝,謂黃帝當年亦得寶鼎,廣事封禪,常與神會;又言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又言黃帝且戰且學仙,然後與神通,最後騎龍上天。

漢武帝聽後十分羡慕,感歎不已地說:“嗟呼!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資治通鑒•漢紀十二》)這時,帝王臣子業已把黃帝奉之為神明。

  到東漢,人們除繼續推崇黃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據《後漢書•楚王英》記載:“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佛陀),齋戒祭祀”。漢明帝永平八年(65)給楚王英詔書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

永平年間(58-75)作過重泉令和元和年間(84-86)作過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聖母碑》中贊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判,窺清濁之未分。”這時,已將老子尊為“道”的化身。

  到東漢桓帝時(147-167),神仙學和黃老學相結合已正式形成黃老道。《後漢書•王渙傳》記載:“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漢桓帝虔誠信奉黃老道,于延熹八年(165)兩次遣人“之苦縣祠老子”。

次年,又“親祠老子于濯龍(宮),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後漢書•祭祀中》)這時,老子已成為崇奉的最高神靈。

  黃老道繼方仙道之後興起,並由此過渡到道教,是道教產生的重要一環。黃老道所尊崇的黃帝、老子,乃後來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黃老學說亦成為後世道教的理論基礎。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