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大道無形無名 [列印本頁]

作者: 驛動的心    時間: 2011-2-21 22:44:14     標題: 大道無形無名

人生觀 老子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其實,道家以道為理,以德為體,以常為宗,以「無為」為本,充實極致,而著重倫理道德為中心。

道德倫理在中華文化中地位的重要,盡人而知,蓋因我國自古以來,莫不講求修德行仁,以德為治。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則被視為固有之美德,不獨可以規範人生,且也可以用之於政治。

在這道德的基礎上,中國以家庭家族為起點,而不止於家庭家族,組織倫理的社會,信守道德的規範,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者,就是人倫之大道。


(1)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故大道不離人倫,不離事實,而專言玄想,故繫辭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此易所以一名而含三義;而有「簡易」、「變易」、「不易」之說也。「簡易」者,百姓日用之道,日可見之常平。

「變易」者,推此日用之道,可以及於天地萬類也。「不易」者,雖以天地之大,事物之眾,變化之多;但不能改易此道也。』(註:見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2)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不離器,猶影不離形。後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經:以謂六經載道之書也,而不知六經皆器也......。孔夫子述六經以訓後世,亦謂先聖先夫之道不可見;六經既其器之可見者也。

後人不見先王,當據可守之器,而思不可見之道,故表彰先王政教,與夫官司典守以示人,而不自著為說,以致離器言道也。

夫子自述春秋之所以作,則云:「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註:見文史通義原道中)則政教典章,人倫日用,都不能外乎道。所謂:『正、反、正』;就是道家老子的辯證法(Dialectical)。


(3)易經繫辭傳:「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道是宇宙萬物共循的自然規律與法則;管子心術篇:「德者,得也。」

論語為政篇朱註:「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可見天地人物,各有得於道,謂之德,德是個總名。道家尚「自然」,常言道;儒家重名教,注重「人道」;而「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乃著重於人道之「性」。

荀子儒效篇,更明確地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那麼人道是什麼人?易經繫辭傳說:「立人之道,曰人曰義。」人道就是仁義。韓愈在原道裏亦說:『吾之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

道德是只是泛稱,仁義實可為之代表。但禮記禮運篇說:「仁者,義之本也。」而程子識仁篇,也明白地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禮、義、智、信、皆仁也。』這些說明了義寓於仁;所謂道德仁義,只要一個「仁」字,就可概括。但「行仁」要「誠」。中庸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行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後容中道,聖人也。』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見「誠」為立身行仁之階;「誡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之物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又說:「誡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可見「誠」為生命的原動力。故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亦可見「誠」為道之本,亦為「經國治世之本」。


所謂中國傳統的思想,就是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一貫相傳的思想,這個思想的特質,是王道與霸道一體兩面,亦即「內聖外王」之旨,是中和而非偏激,是重人文,通天理,盡物性,以求天、地、人;或神、人、物、的和諧一致,而非謀求宇宙之間,人我之間的分裂,對立,故道家反對「相互殘殺」。

註一:「陰陽和而萬物生」(循環);故曰:『致中和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思想為「內聖外王」,就是王道與「仁道」,一體兩面,而以「心物合一」思想為主流。
註二:矛盾以唯心出發,為反正合「三聯式」;缺點在其結論的違反辯讚原理;為現代潮流民主思想主流。


註三:違背天埋循環思想,是唯物出發,學習其矛盾的正反合,即「矛盾的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缺點在偏重「相互殘殺」與「弱肉強食」;為思想主流。


中庸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是指實現天命之性而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故其生物也不測」,「不二」亦是誠,而天地之誠,乃指天地萬物之精神「一貫」而言。
中庸謂「率性之謂道」之「道」,與老、莊所謂之「道」不同,道家之道,是指天之上的天道,而中庸之道,則指「人性」,與「天命」的人道,根據中庸的說法,此人道之所以成立,

乃根源於個人內在之性,而非假借外來的感受;因若以道德為來自外在的條件,則道德將取決於「人為」的因素,不取決於人的「意志」,如此則人對道德失去主宰性。

嚴格的說,一旦失去人性主宰,即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再說,外來的條件,並無「不變性」,與人心無法密合,道德在人的身上,生不了根。故中庸接著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必須由道德的內在性,在人生上生根,則此道德,方可永恒不俞;此老子之所以著道德經;此乃老子道德之精義。


道家知道出世不可得,物論不能齊;故曰:「形全精復,與天合一;一「一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故道家的一人生觀」是要:「上與造物者遊,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不落於形體,不墮於一偏,是道為之大宗。」(註:莊子太宗師篇)。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漏)。』可見道家的宇宙觀,主張「天道」,主奉天行道。莊子也說:「嗜慾深者,天機淺。」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故道教與儒家,都是主張「有神論」;天子和庶人,都要法天、祭天、敬神、拜祖先;要「慎終追遠」。


莊子更明白的說:「天人合一」;他說:「天下與我並在,萬物與我為一」,他認為一個人要「頂天立地」,才成為一個人。書經說:「天視自我民視,天德自我民德。」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老子說:「天道其猶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與中庸「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可見儒家與道家的政治思想,不約而同,都是「從容中道,去人慾,而存天理」主張執政者要本諸「天理」,要有「天良」;要和「水」一樣自然,可以生萬物,生生不息;而其力量無窮。


老子主『無為而治』,與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表面是不同,實際上儒家一為政以德,」(論語)以道德以禮樂以刑律治人,和道家道德經,「無為而治」的精神,表面是一正一反,但是「內聖外王」,是「王道」與「仁道」的一體兩面;同是反對以製造「矛盾」,製造「鬥爭」的方式,去解決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
道家哲理,

大別為三教,

(1)無名派,如老子。

(2)齊物派,如莊子。

(3)為我派,如楊子。

道教旨在奉天行道,以道立教,以教化人:上承千代之統,下通萬世之變,總以尊道貴德,利物濟群為無上宗旨;以天人合一、太虛渾一,為全真境界,以淨化人生,

聖化世界為究極目的。「原夫大道,肇自無極無始,垂象於太極太一,由一分為三元,復從三元化育萬物,而生生不息。上古之時,伏羲受圖,黃帝受符,高辛受天經,夏禹受洛書,迄老子而集大成。

承先啟後,默運神智,而作道德經。本自然之妙理,因陰陽之大順,無為而無不為,無生而無不生,無有而無不有,無用而無不用。就其最高明言,則通造化之奧;就其極廣大言,則包眾流之長,蘊義精博,實為萬古不朽聖典。

迄漢張道陵,祖述老子,憲章列聖,齋醮章符,教備五斗,由正一道而開符籙一派,遂與遠肇脈聖之積善派、經典派、丹鼎派、占驗派、併峙而為五大道派。若就學理別之,則得四宗:曰經教宗,玄學賅焉;曰性命宗,丹道賅焉;曰經世宗,治平賅焉;曰陰陽宗,術數賅焉。」

自唐篡修「道藏經」,迄宋、元、明、清、續輯不絕。三洞四輔十二部,浩瀚難窮,玄妙莫測,誠道家文化之大藏,赤道教經典之寶庫。

舉凡三元八會之文,金簡玉策之誥,神符秘咒之書,靈文真訣之典,要皆承天宣化,廣大悉備;利澤萬世,而民生致用無窮。

總之,道家精義,若以現代文字解釋,即「民族主義」,經由中國的現代化,而促成禮記禮運篇中所謂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境界的實現。精神上,確認,維護和實行人文主義,與民主自由,承認「人」的價值觀。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