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文件在閱讀的時候,通常要仔細閱讀、並且非常謹慎於「弦外之音」,我認為這一篇通諭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教宗對於教會如何落實愛德工作、以及如何與「國家( state )」相對應的部份,有顯然不同於以往的強調與說明。當然有許多人士有不同的解釋,例如:認為教宗是針對開發中國家中神職人員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所作的回應 ... 等等。不過,我倒是認為,從教宗的通諭內容、到北京當局在第一時間立刻表示歡迎與接受等動作來看,【天主是愛】通諭應該是梵諦岡與中國大陸關係邁向正常化,重要的一步。以下就是這篇通諭的濃縮內容,以及新聞報導。您也可以自己判斷。
梵中建交死結 因「天主是愛」獲解?
教宗本篤十六世簽署上任後首道通諭【天主是愛( Deus Caritas Est )】
中時電子報張毅民\綜合梵諦岡外電報導
天 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上任之後第一道的通諭( encyclical )【天主是愛( Deus Caritas Est )】終於在二十五日教宗簽名之後,正式出版。教宗本篤十六世的這道通諭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題目是「在創造與救援歷史中,愛的合一( The Unity of Love in Creation and in Salvation History )」,其中以神學與哲學的論述方式,反省與檢討「愛( love )」的不同面向,例如:「 eros 」、「 philia 」、「 agape 」這些不同、但都與「愛」有關的希臘字。另外,在第一部份中,教宗也特別強調天主對於人類的愛情,以及人類彼此的愛情如何繼承、並來自於天主的愛。
【天主是愛】通諭的第二個部份,題目是「作為愛的團體,教會如何實踐愛德( The Practice of Love by the Church as a ‘Community of Love' )」,內容強調教會如何根據天主的誡律,在世上實踐愛德,服務世人。
第一部份:在創造與救援歷史中愛的合一( The Unity of Love in Creation and in Salvation History )
「愛」這個名詞是最被人廣泛使用的字眼之一,但是,也最被當今世人所濫用、甚至誤用。「愛」的意義相當廣泛、也包含了許多層面。在眾多意義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男女之間的情愛,也就是希臘字中「 eros 」所指的意思。不過,在聖經中,「愛」所指的意義,卻遠比「 eros 」代表的更高、更深遠。「基督徒之愛( agape ,又譯:愛宴)」所指的,是一種完全奉獻給天主的愛情( oblate love )。
從上述觀點出發所理解的愛情,是基督宗教帶給世人關於「愛」新而重要的概念。基督宗教所強調的這個「完全奉獻給天主的愛情」,不能與希臘字「 eros 」代表的男女之愛、或是其他與肉體有關的概念相混淆。儘管「愛」在本質上,有將此二概念相連結的傾向,但是,該二者所衍生的意義卻完全不同。「 eros 」強調的是人類作為受造物具有的本性,它因此需要受到約束與規戒,需要被純淨,也需要時間好讓它漸漸成熟,以免讓它喪失其基本具有的尊嚴,也以免讓它沈淪變質成為純粹的性,或是僅僅用來取樂的工具。
基督徒的信仰向來便是把人視為同時具有靈魂與肉體合一的個體。在人的身上,靈魂與肉體相互融合、相互包容,並且在其中展現出嶄新的高貴性。因此,「 eros 」所帶給世人的挑戰,可以說,就是世人要想辦法不斷超越自我,好讓自己的靈魂與肉體獲得更和諧的融合。如此,「愛」才能漸漸昇華成一種「超拔的喜悅( ecstasy )」 ── 這個超拔的狂喜並不會超越「極端地喜樂( euphoria )」,卻是一個永遠與「自我( I )」脫離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人會棄絕自我以追求自由,同時也將重新發現自我、與重新發現天主。依此,「 eros 」可以將人提升到「進入超拔喜悅」的狀態,並繼續朝向「神聖的那一位」前進( 'in ecstasy' towards the Divine )。
終極來說,重要的是「 eros 」與「 agape 」不可以完全切割開來。的確,雖然這二者是「愛」的不同層面,但是,我們若愈能夠在此二者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那麼,我們便愈可以理解「愛」的真諦。儘管「 eros 」代表慾望,但是,在真正相愛的關係中,一個人一定會愈來愈重視對方的需要,同時愈來愈忽視自己的重要性,為對方追求更大的快樂與喜悅。真正的愛,讓人願意捨棄自己,讓人常常為對方設身處地設想一切。一個人一旦達到這個「願意為對方犧牲一切」的境界,就是他實現「 agape 」的時刻。
耶穌基督是天主愛情的化身,在祂身上,「 eros 」與「 agape 」二者達到最完美的融合境界與形式。藉由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耶穌將自己完全奉獻出來,犧牲到底,讓世人獲得救援。耶穌表達了「愛」最神聖而莊嚴( sublime )的形式。祂親自建立了「感恩聖祭( the Eucharist ,又譯『彌撒聖祭』、或『聖餐禮儀』)」,使這個完全的自我犧牲獲得永遠臨在人世間的保證,在「感恩聖祭」中,在麵餅與酒裡,祂讓自己作為賜給世人的「瑪納( manna ,又譯『天降神糧』)」,好讓世人可以與祂完全共融、合而為一。因此,藉著參與「感恩聖祭」,我們便與耶穌這個「奉獻自己」的行為建立起關係。我們讓自己與祂合一,同時,我們彼此也在祂內合而為一,因為主耶穌一樣為了其他世人 ── 我們的弟兄姊妹 ── 犧牲了自己。這樣一來,我們便因此成為了一體,那「獻給天主的愛」以及「獻給人的愛」便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我們感謝可以與天主的愛相遇,使得聖經中耶穌給我們的誡命 ── 「愛天主於萬有之上」與「愛人如己」 ── 不再是對我們的要求了,卻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因為我們先被天主愛了,愛,已經白白地給了我們。
第二部份:「作為愛的團體,教會如何實踐愛德( The Practice of Love by the Church as a ‘Community of L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