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約旦地區(10P) [列印本頁]

作者: 49太歲    時間: 2011-3-8 17:18:45     標題: 約旦地區(10P)

 

約旦人舉止溫文爾雅,遊人好應以禮相待,交談時要望著對方,東張西望表示輕挑;談話內容避免涉及中東政治宗教敏感話題。由於約旦人不飲酒,切勿送酒作見面禮,亦不可胡亂觸摸小朋友頭頂。遇著要脫鞋坐地時,不應把腳掌對著別人,永遠記往嚴禁用左手送東西。

 

 

 

 

 

 

 

 

景點介紹

   安曼市(Amman)
   約旦首都安曼為約全國政治、文化、商業及國際交往的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山城,座落在七個山頭之上。近年來城市建設發展較快,擴展到14個山頭,著名的有安曼山、侯賽因山和勒維伯得山等。最高處海拔918米。目前安曼約有190萬人口。
   安曼氣候宜人,景色秀麗,街道整潔,管理有序,是一座熔傳統與現代為一爐的城市,有眾多古跡和新建的現代化建築,如古羅馬劇場、拉格丹皇宮、阿卜杜拉國王清真寺、約旦大學、皇家科學協會、侯賽因醫學城、侯賽因青年體育城、國家博物館等。市內的一般性建築也因形就勢,錯落有致,色調和諧,別具一格。

   國王宮及首相府簡介
   座落在安曼老城區的一個山頭上,靠近馬爾卡軍用機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伯軍隊與奧斯曼帝國奮戰時曾在此安營扎寨。整個王宮分為三部分:拉格丹宮(Raghadan Palace)、巴斯曼宮(Basman Palace)及薩希爾宮(Al-Sagheer)。拉格丹宮建于1926年,慣稱為“大宮”,房屋倣造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使用彩色破璃,裝飾精美。國王覲見廳設在此宮,富麗堂皇,設計講究。1983年,拉格丹宮曾發生火災,屋頂燒毀,後又進行修復,但整個建築的伊斯蘭風格基本保持原樣。拉格丹宮曾是前國王阿卜杜拉一世的官邸及辦公地點,現為阿卜杜拉二世國王接見外國重要來賓,接受駐約大使遞交國書儀式、舉辦開齋節、宰生節等重大節日慶典活動地點,是王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斯曼宮建于1950年,慣稱為“小宮”,最初用做國王接見外賓和王宮重要官員辦公地點,前國王侯賽因時期曾將此作為官邸,後成王宮重要官員辦公用地。現阿卜杜拉二世國王及王宮重要官員均在此理政。 薩希爾宮座落于拉格丹宮北面,建于1930年,係前國王侯賽因出生地,曾為侯及王宮重要官員辦公地,現主要用于拉妮婭王後辦公。
   此外,新建的巴拉克宮(Barak Palace)座落在安曼老城另一山頭,是阿卜杜拉二世國王和拉妮婭王後的官邸,有時亦用于接見外賓等。
   約旦首相府位于安曼使館區,鬧中取靜,是約首相辦公、召開內閣會議、接待外賓地點,副首相及國務大臣辦公室亦均設在此。首相官邸不在首相府。
   
   安曼古羅馬劇場
   約旦首都安曼歷史悠久,曾被羅馬帝國徵服,受羅馬人統治了300年,故安曼的大部分文物古跡可追溯到羅馬時代,其中有古羅馬劇場等。古羅馬劇場座落于安曼城堡山腳下的老城區,建于西元2世紀,整個建築依山而臥,設計風格與約旦傑拉什的古羅馬劇場極其相似,可容納6000人。劇場呈圓形,建造者在修建過程中充分利用了聲學原理,不論坐在劇場何處,舞臺上歌唱、朗誦、講演的聲音均可清楚地聽到。站在劇場中間講話,可聽見自己的聲音在頭頂上回蕩。劇場旁還有“民間文物館”和“民間傳統博物館”。目前,該劇場既是安曼的主要旅遊景點,也是舉辦文化、藝術等活動的重要場所。

   安曼城堡山
   安曼城堡山係阿巴斯‧阿蒙王國歷史遺址。在鐵器時代初期,即西元前13世紀,在現在的安曼周圍出現信奉太陽神的阿蒙人部落(太陽神係古埃及人最尊崇的神靈)。西元前11世紀,阿蒙人建立了阿巴斯‧阿蒙王國,把首都建在了現在的城堡山,並稱其為“阿蒙”,安曼也便由此逐漸演變而成。城堡山自阿蒙人後的歷代均為城市的中心,其殘存的文物古跡反映了各個歷史年代的面貌。城堡山的古遺跡主要有伍麥葉宮和石柱。伍麥葉宮係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在城堡山建立的“埃米爾宮”(王宮),坐西朝東,雖經歷了1300多年,但殘存的建築如今仍能顯示出當時阿拉伯建築的風格。城堡山還有歷史博物館,建于1951年,館中陳列著在約旦全國各地發掘的歷史文物,如在約旦河谷掘出的舊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距今已有10萬年以上歷史,是約旦現存最早的文物。

   侯賽因公園
  “侯賽因”公園座落在安曼市侯賽因醫學城附近,佔地700杜諾畝(657510平方米,合65.75公頃,986.265畝),係為紀念先王侯賽因而建,包括露天劇場、多功能廣場、兒童遊樂場、圖書館、清真寺和三座介紹約歷史、文明的博物館等。國王于2000年2月7日出席了該公園開工建設典禮。2002年我北京市為該園援建的“中國園”落成。面積約200平米,建有日晷、八角亭、華表等景觀。





  死海(Dead Sea)
   從安曼向西驅車約1小時即可到達死海。舉世聞名的死海實際上是個內陸鹹水湖,南北長82公裏,平均寬16公裏,總面積1049平方公裏,最深處409米,平均深度146米。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07米,比吐魯番盆地還低250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內陸湖,被稱為“地球的肚臍”。海水含鹽量為23%-25%,最高達33%,是一般海水含鹽量的4倍,因此水中和岸邊無任何生物生存,故得名“死海”。海水因富含化學物質可醫治皮膚病等多種疾病,死海黑泥更具有獨特的醫療效果。死海已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近年來,由于水的蒸發量大于注入量,死海面積正在縮小。冬季海水溫度一般也能達20度左右。   

   傑拉什(Jerash)
   座落在安曼市以北40公裏處,約旦重要旅遊點之一。傑拉什城內的古跡分別屬于銅器和鐵器、古希臘、羅馬和拜佔庭、阿拉伯伍麥葉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等時期,即自西元前1600年至西元900年。西元前1600年傑拉什就有人居住生息。西元前64年,羅馬軍隊佔領了敘利亞及其南部包括傑拉什在內的一些城鎮之後,傑拉什才逐漸按照羅馬建築風格發展,建起許多神殿、廟宇。西元3世紀初葉,由于羅馬帝國政治動亂,傑拉什一蹶不振。以後又隨著拜佔庭帝國的興起、波斯人入侵和王朝的更疊,傑拉什又經幾度盛衰。西元8世紀中葉,阿巴斯王朝興起定都巴格達,傑拉什遠離王朝首都,無人顧及,經濟隨之衰退,加之幾次強烈地震使該城許多建築毀于一旦。西元9世紀,具有悠久歷史的傑拉什銷聲匿跡。曾經繁華一時的傑拉什城被沙土淹沒,直到1806年才被德國旅行家歐裏赫發現。自1920年起,考古隊在該城不斷發掘出沉睡了幾千年的文明古跡。

   佩特拉(Petra)
   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距首都安曼約260公裏。古代的佩特拉以中東商業中心而著稱,是埃及、敘利亞乃至希臘、羅馬之間的貿易市場和中轉站。西元2世紀初,佩特拉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區,人口一度達25000人,至今仍保留了一些羅馬時期的建築遺存。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佩特拉的土著居民在岩石上雕鑿了很多建築物,逐漸形成一座風格獨特的“石頭城”(Petra在古希臘語中意為“石頭”)。因當地岩石多為褐紅色,在朝霞和夕陽的映照下尤其迷人,故佩特拉又享有“玫瑰城”的美譽。1812年,英籍瑞士人約翰‧白克汀特第一次揭開了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石頭城”的神秘。佩特拉主要參觀景點包括賽格小道,卡茲涅陵墓,陵墓群,古羅馬劇場,女兒宮和博物館。
   約旦政府非常重視佩特拉的文物保護工作,把它列為全國重點旅遊區。1981年,侯賽因國王頒布法令,將約旦通訊社命名為“佩特拉通訊社”,從而使這個湮沒了2000年的人類文化珍品名揚四海。

   亞喀巴城(Aqaba)
   地處約旦最南部、紅海最北端,亞非歐三洲交界處,毗鄰沙特、以色列和埃及三國,人口7萬,佔地面積375平方公裏,海岸線全長27公裏,離首都安曼340公裏,埃及塔巴、以色列伊拉特、約旦亞喀巴城和沙特泰布克市環亞喀巴灣順時針成馬蹄形。約與沙特、以色列、埃及共用亞喀巴灣。過去,約、沙兩國領土犬牙交錯,1965年兩國交換土地,原屬沙特的亞喀巴灣內的25公裏土地劃歸約旦,使約旦版圖連成一片。
   亞喀巴城歷史悠久,一度被羅馬、歐洲十字軍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徵服。伊斯蘭教興起時,該城成為敘利亞、埃及和馬格裏布地區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聖的會合地和重要貿易中心。好望角之路發現後,亞喀巴港貿易逐漸蕭條。亞喀巴城兩面環山,地勢險峻,形成天然屏障。“亞喀巴”在阿拉伯語中為“障礙”之意,該城因此得名。冬季氣候宜人,平均氣溫15C,海水準均水溫也是15C。海港內風平浪靜,適于遊泳、划船、釣魚等體育活動。海邊的珊瑚和各種魚類也吸引了不少遊客。此外,亞喀巴灣著名的珊瑚礁與座落其南部的佩特拉古跡、東部的月亮谷大沙漠共同構成“約旦旅遊金三角”。亞喀巴港是約唯一出海口和進出口貿易集散中心。 經過多年來約旦政府的擴建,港口吞吐能力大大加強。擴建後的港口現3個碼頭,23個泊位。目前集裝箱一年吞吐量達近30萬箱,02年貨物吞吐達1370萬噸。約旦政府十分重視亞喀巴的建設,于2001年5月將其劃為經濟特區,並已通過亞喀巴經濟特區法,建設工作正逐步展開,尤其在大力吸引外國投資。

   馬德巴、尼泊山(Madaba & Nebo)
   馬德巴小城位于約旦首都安曼西南33公裏處,是佔約旦總人口8%的基督教徒(主要是東正教)的重要聚居地。早在距今4500多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當地最著名的古跡是聖‧喬治東正教教堂地面上用馬賽克鑲嵌的中東地圖。該市附近的尼泊山相傳是猶太教創始人──先知摩西升天的地方。馬德巴出産的傳統手工地毯久負盛名。
   (一)“馬賽克之城”
   馬德巴是世界開工賽克鑲嵌制品種類最多的城市,享有“馬賽克之城”的美譽。大部分馬賽克制品已有1400年的歷史,表現內容十分豐富,既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亦不乏神話故事情節和狩獵務農等日常生活場景。馬德巴城內始建于西元5世紀的聖‧喬治東正教教堂(1896年重建)的地面上有一幅用馬賽克鑲嵌的、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中東地圖。該地圖約完成于西元560年,它準確無誤地標出了西元6世紀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等古巴勒斯坦和埃及城市以及河流、海洋的位置。而西元662年建造的聖貞女教堂地面上的馬賽克鑲嵌畫別具一格,描繪了古希臘的戲劇場景,世界上只有馬德巴、羅馬和君士坦丁三座城市有這樣的圖案。聖貞女教堂旁邊的亞瑟教堂係西元596年建造的兩層式教堂。馬德巴市以南約30公裏的烏姆‧萊索斯有一個依索托凡教堂,考古發掘出大幅地面馬賽克鑲嵌畫,一幅繪于西元531年,一幅繪于西元758年伍麥葉王朝時代,鑲嵌畫表明當時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能夠友好相處。
   馬德巴市在羅馬和拜佔庭時期是信奉基督教者聚居的城市。伍麥葉王朝以後,由于對不信奉伊斯蘭教者徵稅,致使基督教徒有的遷往它處,有的則改信伊斯蘭教,該市信仰伊斯蘭教者逐漸成為多數。
   (二)摩西升天之地──尼泊山
   自馬德巴市向北驅車約10公裏,就來到一個叫索雅豁的地方,那兒有一個較高的山頭,這就是在西方世界頗有盛名的尼泊山。尼泊山海拔870米,站在山頂上向西眺望,死海、約旦河谷盡收眼底。如果天氣晴朗,還可以看到位于約旦河西岸的聖城──耶路撒冷教堂的尖頂和歷史名城伯利恒;夜晚則可飽覽耶城的萬家燈火。根據《聖經》第34節記載,猶太教的創始人──摩西在此度過了生前的最後時光,並在此升天。摩西在基督教中是僅次于上帝和耶穌的重要人物,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的六大使者之一。因此該地每年都吸引大批宗教信徒和西方遊客前來朝拜、觀光。
摩西率猶太人“出埃及”輾轉遷移棲身尼泊山大約是西元前13世紀的事。現在的尼泊山上,摩西時代的遺跡已蕩然無存。西元2世紀以後,隨著基督教的逐漸流傳,許多基督徒來到了尼泊山,建起基督教堂,在此修行、傳教和行醫。現在山頭上的主要教堂建築是西元4世紀初期建造的,主教堂旁有幾個繪有馬賽克鑲嵌畫的墓穴,建于西元531年。主教堂旁邊還有一座帶有三個小院子的基督教堂,建于西元597年拜佔庭時代。尼泊山上聳立著一架巨大的象徵摩西神杖的鋼制盤蛇十字架,是1984年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吉安尼‧凡陶尼豎立的。

 

約旦地區有很多古老的遺跡

不過因為宗教的關係

所以有些事情是嚴格禁止的

不過對渡蜜月的人應該不會有影響

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即可

到這可以體驗一場古文明之旅喔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1-3-8 19:46 編輯 》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