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8原本的發展目的是因為美國海軍需要一款價格較低、輕型的多用途戰機,以便與當時艦隊主力的空優戰機、價格高昂且大型的F-14作高低搭配。但是在2006年F-14正式自美國海軍退役,而海軍的先進戰術攻擊機(Advanced Tactical Aircraft,ATA),也就是A-12計劃又告夭折,造成原本的對地攻擊主力A-6停役後無以為繼的困境,F/A-18遂同時肩負起這兩款戰機留下的任務真空帶。最新改良型的F/A-18E/F是美國海軍航空隊主力的對地與空優任務的機種,駐地美國西岸的幾支海軍航艦戰機大隊(Carrier Air Wing,CVW),因為F-14操作成本的問題造成縮減數量甚至沒有配屬F-14,而完全以F/A-18作為戰鬥主力,F/A-18對於美國海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雖然在外觀上,F/A-18大致保留了F-17的基本構型,像是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翼與大部分的機身架構,但事實上F/A-18無論是在機體結構、航電系統或是動力系統方面,都是徹頭徹尾重新開發的。YF-17原本使用的YJ101渦輪風扇發動機在提升輸出推力成為F404渦輪風扇發動機。為了能夠讓飛行員自己一個人就能順利執行對空與對地的各種任務,導入了先進的數碼化概念與玻璃座艙,以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螢幕取代傳統戰鬥機所使用的複雜指針儀表,採用線傳操控(Fly-by-Wire)進一步提升飛機的控制性。在設計上也着重飛機的維修性和降低需要的人工,這些革命性的概念對於日後F/A-18大受好評的多功能、好操作之特性,有着關鍵性的幫助。
F/A-18 A
座艙的抬頭顯示器
整備情形,掛載AIM-9為了加速新機種的開發,軍方訂購了11架F/A-18原型機,其中有9架為單座型,也就是日後的F/A-18A。雖然偶爾有人會稱呼這批飛機為YF/A-18A,但事實上根據官方的定義,這批飛機應該是作為預產機而非可以懸掛「Y」字代號的原型機身份。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預產型F/A-18A順利升空,戰機在為期一年多的測試後,正式進入量產。根據記錄總共有371架F/A-18A被製造出來,並且於1980年3月開始部署,初期當然是以美國海軍的操作測試與評估單位開始接收新飛機。不過令人有點意外的是,第一個真正正式配置F/A-18A的單位,其實是海軍陸戰隊第314「黑騎士」戰鬥攻擊中隊(VMFA-314 "Black Knights"),於1983年1月7日正式換裝完成開始運作。而第一個正式配置F/A-18A的海軍單位,則是海軍第113戰鬥攻擊中隊(VFA-113),於1983年8月換裝完成。VFA-113與後來換裝完成的VFA-25,被配屬在第14航艦航空大隊(CVW-14),因此搭載該大隊的星座號航空母艦(USS Constellation CV-64)成為第一艘正式配置F/A-18作為戰鬥武力的航空母艦。
第一架EA-18G發展型,編號16641,於2006年8月3日於波音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的工廠正式對外公開,8月15日進行第一次試飛。EA-18G與F/A-18F共享90%的機身結構,APG-79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與其他航電系統,在兩處翼端,EA-18G加裝ALQ-218戰術干擾系統接收器(Tactical Jamming System Receivers,TJS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