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必也正名乎----柏楊史學評議之一 [列印本頁]

作者: 海瑩    時間: 2011-3-28 18:55:42     標題: 必也正名乎----柏楊史學評議之一

柏楊先生的歷史書(以下簡稱柏史)中,
最叫小藍頭大的,便是他老人家說到古代皇帝,一概只稱其姓名.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
這裡面的[名]指的是名義,不是指稱呼.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先生,朱翊鈞是稱呼,明神宗和萬曆又何嘗不是?
有必要非用朱翊鈞而不用明神宗嗎?
事實上,柏史之外,還沒有正式的歷史書籍,
採用柏老這般絕然極端的姿態.
甚至,即使以後的史書,都使用柏老同一寫法,
可是,古人文章(那怕是清朝人的作品),都沒有直稱皇帝名諱的.
那麼,學生讀到史可法覆多爾袞書,
唸到[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這幾句時,
恐怕又得翻到註解,才曉得神宗光宗是啥.

或許吧,明英宗,明神宗,都有給皇帝臉上貼金之嫌.
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朱祈鎮和朱翊鈞,又何嘗不是挺響亮的好名字?
如果,他倆配不上英神兩個佳諡,只怕也不見得配得上他們的本名.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讀史目的在於讀古人做了啥好事壞事,
對當時及後世有何影響,而不是斤斤計較,做那件事的人叫啥.
且看明神宗,為救高麗而和日本開戰,當然是英主所為;
但他數十年不上朝,直接拖跨了明朝國祚,卻又罪大難言.
這兩項就夠讀史者研究了,至於他叫啥宗,餘事而已.

再說回來,古人有名有字,皇帝甚至多曾改名.
比方說,漢宣帝原名病巳,後改為珣;劉裕本名寄奴,後改為裕;
該稱他那一個才是?
又例如,項羽名藉,字羽;劉邦名,字季,該稱名還是稱字呢?
柏老自己在上面兩組例子中,偏偏都不曾加以統一,
那麼,即使後世史家要循其路子而行,
除了襲用他老人家所用稱呼之外便無他法,
這又豈是向來以自由見譽的他老人家所願見?
作者: Dino    時間: 2011-3-28 20:28:43

不論是帝號,封諡,名字,其實都只是個代號,符號罷了.
真正的重點應該是要讓接受訊息的一方,理解所指稱的對象是何.
嚴格來講並非人人都是鑽研歷史的專家,更多的只是閱覽,概括認識一下的而已.
所以說,要讓大家都能清楚的知道,指稱的對象是哪個人,
以皇帝而言最好的方法還是先標明第幾任皇帝,第幾任國王,再接上他們的帝號封諡或是名字.
這樣即便不是專門研究史學的人,也能夠簡單的理解.
所以,很多東西不能光只是站在一個狹隘的立足點去看,這樣只會越走越窄.
所謂曲高和寡正是如此這般.
況且真要計較起來,歷史裡頭狗屁倒灶的改名換姓的帝王又何其之多.
推向傳說時期的帝堯,明明就該是姓姬,堯母為伊氏,即便要從母姓也該是伊,
可他老人家卻偏偏搞個伊祁出來成了伊祁放勳,十足像個日本仔的名字.
更早的黃帝一會兒姓姬一會兒又變成姓公孫,不也是一團亂七八糟的故事.
說實在的現在的百家姓硬要向上追溯,還真有一大半都變成姬.
咱們傳承中國人過來的姓裡頭,卻只偏執的追溯到何時變成當前的姓,而沒敢再往上追溯.
這不也是一種矛盾?!
作者: 海瑩    時間: 2011-3-29 11:01:37

帝堯給人了兩千多年,忽然變了伊祈放勳,
如果他老人家英靈未滅,只怕也得頭痛呢.
當時還算母系社會,跟他娘姓也就算了,
放勳這名字又打哪蹦出來的呢?
歷史上只記載,他老人家沒當上部族共主之前,
耕於放勳之野,
如果因此而叫他放勳,
當時伊氏部族,耕於當地的人一定不少,
豈非全都該叫伊放勳?
這都是柏老硬不用帝號的麻煩呀.

說到姓,漢以前絕大多數貴族都姓姬,
但總不能全國上下,有姓的都姓姬吧?
於是,在同姓之下又分出氏,
比方說:魯國的公叔氏,叔孫氏,季孫氏,
分了出去便不再姓姬,而改姓公孫叔孫季孫了.

這一部份的處理,柏老先生倒沒啥怪異之處,
小妹不佩服他老人家的,卻是楚國該姓啥呢?
一般而言,古代史藉,自春秋算到史記,
提到楚國都說姓,
到了柏老筆下,卻忽然生出一個小妹既不會唸也記不得如何去寫的怪姓.
然後,他老人家便和孔夫子打架了:
春秋記載夫人,只要原是楚國貴女,都稱呼為[X熊],
X=夫或自己的諡號,熊則是夫人自己的姓,
孔老夫子當時還有一大個楚國擺著,
不太可能不曉得楚國姓啥吧?
那麼,柏老為啥硬要替歷代楚王改姓呢?
作者: cb雲    時間: 2011-3-29 12:03:31     標題: 回覆 #3 海瑩 的帖子

先秦時,男子一般都是有姓有氏,女子則只有姓。男子在稱呼上,一般是不會用姓的,只會用氏。所以那些公叔氏,叔孫氏,季孫氏,還是姓姬的。姓,百世不易;氏,雖父子亦可不同也~
姓,只能是周天子賜予的;諸侯只能賜氏。
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陽。——《史記·楚世家》楚國從熊繹開始立國,也開始有了姓——琇。但是男子不稱姓,所以還是用他的氏——熊,來稱呼。至於楚國貴女的稱呼,我沒太留意,但依照後世學者總結的周代女子姓、氏的應用規則,並沒有x+氏的。這個問題,我再去翻閱有關的資料吧。
堯舜之時,已是父系社會,不是母系社會。
作者: 海瑩    時間: 2011-3-29 18:43:59     標題: 回覆 #4 cb雲 的帖子

哎呀,大哥沒看清小妹的文字了.
小妹說的是,春秋女生在官方文件上的稱呼是X+姓,不是+氏哪.
這種例子多得很,比方說,和老哥私通後來害死老公的文姜女士,
文是她老奶奶的諡,而姜則是她的姓.
當然,古代女生是有名和字的哪,
不過閨諱只有翁姑老公才曉得,
即使是官方文書也不載而已,
不然,六禮中便沒有[問名]這一項了.
堯舜之時,該算是父系還是母系,
小妹是依據柳貽徵先生的說法而來的.

至於說到姓和氏的問題,
以小妹看來,其實是一種方便稱呼.
比方說,魯國的公孫季孫,本來都是姓姬,
但分了出去之後,別人便是氏稱呼他們,
然後,叫得久了,他們也就用氏而不用姓自稱,
搞到後來便乾脆姓了公孫季孫.
作者: 詹世邦    時間: 2011-3-29 20:23:03

史籍的推廣...白話文是一種方法.拍成電視劇或電影也是方法...電玩也是~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等...如果以其書論史...可能會氣死很多人.但卻能引發對史的興趣~

柏楊的書 [中國人史綱] 和[ 醜陋的中國人] 或許可以解決您的疑惑...

他在後來編白話版的資治通鑑時...引發的爭論更多.在每冊的後面都會附載讀者回函.

印象中曾提到慈禧的廟號...其實一大串很難記~

以此為例或許不妥...但太艱深複雜反而讓一般人望之卻步.

其實歷史人物是人不是神...用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講述歷史,破除神話...

我想對人們發揮的功效更大~
作者: Dino    時間: 2011-3-29 21:06:30

嚴格來推論,在周王朝建立王國之前,整個現今中原地域,乃至於現今的中國大陸疆域裡,
都是由各種不同的部族群聚的社會.
而小至數個大至數十甚至上百個部落又形成了"國",或"王國".
由秦始皇統一中國才重新制定新的統一度量衡標準和統一文字顯示,
在秦帝國之前,各國的文字,語言,度量單位都不相同.
依現在的角度來看,那就不算是一統的國家,有點像是邦聯形態的組織.
而後世為何一直延續把"中國"不斷的繼承下來,
其實多少和民族自尊自大的心態有著不可分的交錯.
這也就如同"中國人"傳承了無數世代的"好面子"心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只願意選擇自己所想要的所能接受的論點來接受.
而對於違背自己心意的或許可能是真的的"事實"卻視若無賭.
這正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通病.
也正是柏楊一再點名批判的重點之一,
用句比較淺顯的說法就是"中國人不夠誠實".
因為中國人的誠實都是選擇性的.
所以"善意的謊言"這種邏輯就變得合理的存在了.
話說回頭,楚王國,原本不論在血統風俗乃至於文字語言,本就與當時的中原中相逕庭.
換個角度來講要是他所在的位置是現在的越南,
或許大家可以立即認同他和當時周室的中國不是一家人.
只因為他的地理位置卻是在現在中國的境內.
硬是被後來編史的人擠到"中國"裡頭.
柏楊也很清楚的點出這個矛盾,"中國人"硬是要把楚王國當成是自己的領域.
自然由於楚國當時的文字和語言對比起中原系統上的差異,導致後人難以追究也是正常.
畢竟時空環境的變化是無法完全回溯的.
我想,柏楊編史或許與史實多少會有失準偏差的地方.
但相信中國歷代史官盡皆無可能避免類似的情形.
只是柏楊是以一個發自於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許多歷史事件,
對於那些過度歌功頌德的神化記述,抱著合理的質疑.
就好比當代看魚兒向上游這類的"神話",在他筆下都視為"童話"一般.
隨時抱著這一點的懷疑態度,來去探討前人的記述,才是柏楊編史的精神所在.
同樣的抱著這種心去研究古人,所有的"神"才會還原成人.
才會發現這世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完人"和"聖人".
作者: cb雲    時間: 2011-3-29 23:02:04     標題: 回覆 #5 海瑩 的帖子

周代的姓、氏制度是很嚴肅而且嚴格的。
《白虎通·姓名》篇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姓的核心內容有兩個,一為血緣,一為世系。這兩者決定了,姓是不能隨意更改的。又因為姓是周天子賜予或者是上古時承襲下來的,所以有姓,是很榮耀的事情。
氏則是作為家族組織的名號。也就是說,氏是可以改的,改了氏,其實也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分家一樣,是很正常的。這也就是爲什麽“氏,雖父子亦可不同也”。
回到楚國那個問題,楚國的國姓是“琇”,熊是它的氏。所以我才說x+熊其實是x+氏。
上古時,姓氏制度還沒建立,出現改姓的現象很正常。但自周建立了周禮,確立了完善的姓氏制度後,姓就不能再隨意更改。而且之後再想獲得姓,就必須得周天子賜予。縱觀《史記》,整個周代時期(包括春秋戰國),沒發現男子的稱謂是姓+x出現的。
作者: 海瑩    時間: 2011-3-30 11:08:39     標題: 回覆 #6 詹世邦 的帖子

詹大哥呀:
慈禧的尊號很長是事實,
但葉赫那拉蘭(抑或葉赫那拉蘭兒),
不為一般人所知也是事實.
說到名不乎實,
她老太婆故然不慈也不禧,
只怕也沒啥地方近乎蘭花呀.
小妹的意思是:
刻意找出古人貴姓大名,
而且硬是不用史上慣用的稱呼,
本身就有做作之嫌.
明朝某皇帝如何搞出土木堡之變,
對當時的明朝政治經濟和軍事狀況有何影響,
才是歷史要讀的地方.
至於那皇帝的諡號是英宗還是繆宗;
他大名是朱祈鎮是朱奇怪;
其實都是一個代號而已.
對古人有個稱呼便可以了,
姓名,第幾任帝,年號,諡號等等,
應該是編年表的學者的事,
而不是寫史書的學者的事.
作者: 海瑩    時間: 2011-3-30 11:17:56     標題: 回覆 #8 cb雲 的帖子

原來熊是氏而不是姓,小妹受教了.

不過,春秋裡至少有三段:[葬我小君X熊],
然後,何休都會加註:[X熊者,@公母也.]

不過,話說回來,中原各國貴女,倒真是X姜,X姬之類,
會不會是當時中原各國,也不曉得楚國姓啥,
故而誤氏為姓呢?
作者: cb雲    時間: 2011-3-30 11:40:02     標題: 回覆 #10 海瑩 的帖子

肯定知道,楚國又不是小國。如果不知道姓,那是沒法婚嫁的。至於春秋,我還真沒看過,等有空了再看看。
作者: 詹世邦    時間: 2011-3-30 19:05:10

看了諸位的論述,真讓小人又長了許多知識~

台灣的國立台南大學設有柏楊文物館.亦可上網站瀏覽.

可以多了解前輩的文章立意.

白話版資治通鑑裡的柏揚曰...很有意思~
作者: cb雲    時間: 2011-3-31 02:53:34     標題: 回覆 #6 詹世邦 的帖子

慈禧沒有廟號,只有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廟號是皇帝駕崩后,供奉在太廟里的稱號,后妃是沒有廟號的。
作者: cb雲    時間: 2011-4-1 09:28:26     標題: 回覆 #3 海瑩 的帖子

查了下《史記·五帝本紀》,關於帝堯的記載里,確實有“帝堯者,放勳”的描述。據唐代司馬貞的註釋,“堯,諡也。放勳,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
作者: 海瑩    時間: 2011-4-1 10:31:05     標題: 回覆 #14 cb雲 的帖子

小妹受教,謝謝大哥.
上帝保祐,別叫我的史記老師看到您的回文@_@
作者: cb雲    時間: 2011-4-1 10:37:10     標題: 回覆 #15 海瑩 的帖子

爲什麽?史記老師是專門教史記的?你不會是歷史系的學生吧?如果是專門教史記的老師,應該看過《史記》三家注的,所以肯定知道我的回文中的那些的~~~
作者: 海瑩    時間: 2011-4-1 14:27:21

原帖由 cb雲 於 2011-4-1 10:37 發表
爲什麽?史記老師是專門教史記的?你不會是歷史系的學生吧?如果是專門教史記的老師,應該看過《史記》三家注的,所以肯定知道我的回文中的那些的~~~ ...


但是他沒看到我說的話呀.
如果,他從您的回文發現我沒仔細讀過五帝本紀,
肯定會說:
[大嫂,學長(我家才子哪)當年,可是整本史記從頭點到尾的喔.......]
那我不就倒楣大了.

補註一句:不是只有歷史系才唸史記的.
作者: 詹世邦    時間: 2011-4-1 20:09:01

原帖由 cb雲 於 2011-3-31 02:53 發表
慈禧沒有廟號,只有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廟號是皇帝駕崩后,供奉在太廟里的稱號,后妃是沒有廟號的。


見笑見笑~~~感激您的指正~小人一直以為帝后也有廟號~

尊號,徽號,諡號,廟號...一個"人"有那麼多的"稱呼"...

柏老直稱名諱不是沒有原因吧~
作者: cb雲    時間: 2011-4-1 22:10:22     標題: 回覆 #17 海瑩 的帖子

明明是你說“史記老師”的……
嘻嘻,我也不是歷史系的~所有我完全同意“不是只有歷史系才唸史記的”這句話~~
作者: cb雲    時間: 2011-4-1 22:23:20     標題: 回覆 #18 詹世邦 的帖子

我轉一段我在另一個論壇上給人做的普及貼的其中關於年號、諡號和廟號的介紹

(1)年號。現在我們是以西元紀年,如今年是西元2009年。古時則是用皇帝的年號紀年(漢武帝之前的就不細講了)。如貞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使用的第一年稱貞觀元年,第二年為貞觀二年,以此類推。一個皇帝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年號,沒有定數。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個皇帝死了,太子繼位,一般都是繼位時要改年號,以示新君繼位,但這個新的年號一般都是到第二年才用,即“以明年為**元年”。
(2)諡號。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要召集各重臣來評價老皇帝,並給出評語,這就是諡號。諡號不是只有皇帝才有,一些大臣名人也有,但需要皇帝的下賜。像《康熙王朝》裡的孝莊太后,她的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這是她死後康熙上的,後來雍正又上了一個。在孝莊生前,她是不可能知道她的諡號(雖然可以猜到簡稱是什麼,這裡不細講),而劇中的孝莊卻開口閉口“我孝莊……”,還有那些大臣百姓,也稱呼她為孝莊太后,這是很離譜的,這等於是在詛咒孝莊早點死(孝莊自己不算,那些大臣百姓肯定是要誅九族的)。
(3)廟號。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是*祖、*宗。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而明、清兩朝,因為每個皇帝幾乎(有兩個皇帝使用了兩個年號)都只使用一個年號,所以常用年號來稱呼,如康熙皇帝,康熙就是他的年號。
————————————————————————
這三個稱呼是常用的。至於尊號,徽號,意義沒有那三個大,使用頻率也不能比,所以我並沒有做解釋。
至於直稱名諱,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分情況。
一、先秦時期。這時的姓、氏是不同的,使用上要注意,不能出現如“姬昌”這樣的稱呼。
二、先秦以後。這時的姓、氏合併了,但是字、號等開始流行了。要注意名和字的區別,不要把“劉玄德”當成“劉備”的姓名
基本上,我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了。對於柏揚的書,我還沒看過,有空了再去拜讀。

《 本帖最後由 cb雲 於 2011-4-2 10:02 編輯 》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