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年3月29日,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Heinrich Wilhelm Olbers)在天空中發現了如針點般大小的灶神星(Vesta,4號小行星)。204年之後,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曙光號太空船(Dawn)準備進入環繞這顆小行星的軌道,科學家這才發現這個小行星有多特別,甚至有些結果還和先前藉以將此小行星分類的認知迥異。
灶神星一般被稱為小行星,因為它位在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主帶(main asteroid belt)內。然而,與直徑約530公里的灶神星相較之下,小行星主帶中絕大部分的天體都很小,直徑大都在100公里以下。事實上,科學家在小行星主帶中發現許多小行星,其實是灶神星被其他天體碰撞之後濺出的碎片。
曙光號科學家和工程人員已經設計了一組要探索灶神星特徵的計畫。當曙光號於今年(2011年)7月飛抵灶神星時,灶神星的南極剛好會完全籠罩在陽光中,讓科學家有機會清楚瞧見位在灶神星南極的一個大隕坑。這個隕坑或許可以揭露灶神星內部層層物質,告訴科學家們這個天體在形成之後曾如何演化。這個計畫讓曙光號的軌道剛好可以持續測繪這塊新大陸達12個月之久,取得眾多解析度很高的表面化學組成、地形和結構等訊息。此外,曙光號也將測量灶神星的重力拖曳(tug of gravity),藉此估算灶神星的內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