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佛教傳入中國2 [列印本頁]

作者: wasd51248    時間: 2011-4-3 15:55:46     標題: 佛教傳入中國2

由於人的業力有善惡,故果報亦有好醜與苦樂。佛說:「假使百千,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既然人生的一切際遇,皆是自作自受,又何必為環境之困苦而悲哀,或因美好之際遇而傲人?但能把握現在,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自然可以克服困苦,開創幸福。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輪迴之說,實含有警惕性及鼓勵的作用,使人於因果定律下,生者懺悔積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荐超度,以濟其靈,甚而國家帝皇權貴,亦每因國家不幸而自責無德,引為內咎,進而反躬自省:以禳炎疫。由是可知佛教因果律之深入人心,豈獨影響中國人之人生觀,抑亦可以治患於未然,而輔政教之不足。





2008-11-03 07:48:52 補充

(二)對孝道的擴展

中國古人,立身處世,甚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孝道為本。佛教之傳入,益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因為儒家論孝,不過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或除侍奉左右,冬溫夏涼,晨昏定省外,還要繼承先人之遺志,完成先人之事業。如孔子說:「乎孝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

佛教言孝,不僅侍奉供養,繼其志,展其業,更要使其止惡行善,進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故古德說:「人而無孝,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又說:「生養死葬,

2008-11-03 07:49:12 補充

小孝也;生俾衣祿,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荐其靈神,人孝之大孝也。」

佛說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放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準是可知,佛教孝道意義之深,而範圍之廣,不但要孝敬自己三世父母,使其正信,止惡行善,最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甚至對於六道眾生,亦應孝之敬之,然則,

2008-11-03 07:49:29 補充

基於「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則,佛教孝道之提倡,確可令社會充滿孝敬與親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而待。所以我說: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抑亦可以敦風化俗,有助於道德之發揚。

綜上,我們應該知道,佛教是歷史上一種文化思想革命的產品,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的影嚮既深且巨。如果說:儒家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則佛學該是中國文化的心臟。

2008-11-03 07:49:50 補充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本位文化,則佛教之輸入,竟使中國本位文化第一項變質,而成為本位文化之一,這是無可否認的事貿。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學;要復興中國文化,首先要復興佛教,欲想使中國文化傳播於世界,更非先發揚光大佛教不可。

近代許多醉心於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大都以佛學為主體。基於此,身為中國人的我們,不管對佛學信仰與否,

2008-11-03 07:50:10 補充

都有研究佛學的必要,否則,不要說無以負起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即一旦與研究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接觸,自己反而對曾經使中國文化變質,而成為中國文化主流的佛學,卻一無所知,好意思嗎?

印光大師文鈔精華(300)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證之前,大有難易疾遲之別。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