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地名的由來:赤山(山名)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1-4-14 01:46:36
標題:
地名的由來:赤山(山名)
所謂「赤山」,原本是孤立於「下淡水溪」(即今日之高屏溪)東岸平原之一座山丘,有南北二丘相鄰連,「滾水山」在北方,「鯉魚山」則在南方,因二丘相連之故,遂又取名為「兩魚山」。清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出版的《鳳山縣採訪冊》中針對此二山而記載道:「兩魚山,在港西里淡水溪邊,平地起突,二山相連,勢如雙鯉,故名。」此處山丘乃屬於一種泥火山,古來以「赤山噴火」之傳說記載於文獻之中,因而慣稱其為「赤山」。
清康熙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一九年)出版的《鳳山縣志》中曾記載道:「港西里赤山之頂,不時山裂,湧泥如火焰,隨之有火無煙,取薪芻置其上,則煙起,名曰赤山。」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中亦記載道:「赤山,在鳳山縣志東里,由鳳山過淡水溪,陂地平衍,時有火出其上。」又曰:「湯泉,在下淡水社,源出赤山,水流如湯,亦無定處。」上述的《鳳山縣採訪冊》中記載道:「滾水山,不甚高,頂湧溫泉,先是瀵湧出泉,水多泥淤,至乾隆十二年,始湧溫泉,近地不生草。」
而就其破裂,《台灣府志》中亦記載道:「康熙六十一年夏鳳山縣赤山裂,長八丈,闊四丈,湧出黑泥,至次日夜間,出火光,高丈餘。」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中則引南路參將陳倫炯的報告為:「康熙壬寅(六十一年)七月十一日,鳳山縣赤山裂,長八丈,闊四丈,湧出黑泥,至次日夜間,出火光高丈餘,熱氣炙人,亦多不敢近,有疑出磺者。參將陳倫炯報稱,赤山上一崙頗平,東南百餘步臨冷水坑,縱橫百三十步,土人稱,自紅毛偽鄭及入版圖後,遞年出火,或連兩晝夜,或竟日夜而止,今自申至丑,較昔年稍低。查炯硫穴,則黃黑不一。佳者質重有光芒,風至則硫氣甚惡,半里草木不生。今近火處草色蔚青,遍山,土蕃稍植,土色亦無光芒。濕氣有如黑沙,及乾色白,輕鬆不異土。雖按法煎煉,全無磺味。」又云:「雍正癸卯(元年)六月二十六日,赤山邊,酉戌二時,紅光燭天地,二孔衝開,黑泥流出,四圍草木皆為煨燼。」日領之後第一次破裂,是在明治三十四年(西元一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時土塊噴騰三丈餘,繼而並發湧出大量瓦斯及滾燙熱水。
來源:台灣咁仔店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