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魚豢《魏略》,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3頁。
《漢書.五行志第七上》。按所謂“從目人”即“縱目人”。在額中縱向雕刻一隻假眼,爲西南少數民族氏之古俗。考《禮記.王制》有“南方日蠻,雕題文趾。”疏曰:“雕,謂刻也;題,題額也,謂以丹青雕刻其額也。” 《華陽國志.蜀志》:“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爲縱目入塚也。”而蜀侯蠶叢爲氏人。有關研究可參考衛聚賢《二郎》一文(《說文月刊》第三卷第九期)。道教吸收了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縱目習俗,如四川大學博物館即藏有三隻眼的石印道教元始天尊和三清神像,額中刻一縱目。
Daniel L. Overmyer, Religions of China: The World as a Living System,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Harper-SanFrancisco, a division of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1986, p. 35.
《後漢書.安帝紀第五》,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09頁。
關於原始道經《黃書》,可參見王卡《<黃書>考原》,《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漢書.王莽傳中》中華書局點校本,第4142頁。
《後漢書.安帝紀第五》,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09頁。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創文社,1990年,第461,455頁。又見小林正美《東晉寺期的道教終末論》,《宗教學研究》1995年第3期。
有關研究見薑生:《漢代道教經典的終末論@@@@》上、下,日本《東方宗教》1998年11月第92號第1-14頁和1999年第93號第45-56頁。
道安《二教論》‘服法非老“篇指斥五鬥米道的”含氣釋罪“之術說:”備如《黃書》所說三五七九、天羅地網、...用消災禍“。又甄鸞《笑道論》三十五”道士合氣法“:”臣年二十之時,好道術,就觀學。先教臣《黃書》合氣五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四目兩舌正對,行道在於丹田,有行者渡厄延年。“有關研究可參考Stephen R. Bokenkamp 《天師道婚姻儀式”合氣“在上清、靈寶學派的演變》,《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第241-248頁,三聯書店,1999年。
“九節杖”可能是太平道師向信衆展示其作爲天地使者得天授祥現的一種象徵物。若然,則此處“節“字當具雙重含義,其表面意思可能是其杖有九段刻飾,其蘊義則是太平道握陽九之瑞當得天下。兩漢對”九“的崇拜甚爲普遍,許多漢墓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刻有作爲祥瑞象徵的”九尾孤“,且往往與另一作爲至陽之象的”三足鳥“一起,爲西王母主題畫像的重要組成部份。此類畫像的盛行恰與道教形成過程相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思考。
《太平經》論以禁之術治病:“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爲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可使神伭爲除疾,皆取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讖語也。良師帝王所宜用也,集以爲卷,因名爲祝讖書也。是乃所以召群神使之,故十愈也。十九中者,真神不到,中神到,大臣有也。十八中者,人神至,治民有也。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知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癒病也。夫變事者,不假人須臾,天重人命,恐奇方難卒成,大醫失經脈,不通死生重事,故仗要道在人口中,此救急之術也。欲得此要言,直置一病人於前,以為祝本文,又各以其口中密秘辭前言,能即癒者,是真事也。不者.盡非也,應邪妄言也,不可以為法也。或有用祝獨癒,而他傍人用之不決效者,是言不可記也。是者鬼神之長,人自然仗也,名為孤言,非召神真道也。”(《太平經》卷十《神祝文訣》)張角的符水療病之術當本乎此。
《漢書.李尋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3192頁。
如果這一點能夠成立,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東晉中期以後上清經所見的末世論和“種民”思想,在兩漢原始道經中也是存在的。這將有助於對現存《太平經鈔》內容斷代問題的研究。
見本文第一部份關於原始道經所受漢緯末世論的影響的有關論述。
有關研究可參考吉岡義豐《六朝道教的種民思想》(《道教@@教》三,國書刊行會,1996)、菊地太《甲申大水考-東晉末期的圖的道經@@@系譜》(日本道教學會《東方宗教》第87號)等。
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459頁。
事見《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64頁。
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第66,77,173頁。
有關研究參王育成:《東漢天帝使者類道人與道教起源》,《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三聯書店,1999年。
《後漢書.襄楷傳》注引《江表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10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