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戰敗的網景宣佈展開開放Netscape Communicator瀏覽器原始碼的計劃,目的是「激發網路上數以千計開發人員的創新」。
1998年5月,Netscape以開放原始碼的授權形式,將Netscape Communicator的原始碼釋出,對它的修補和改善開始大量湧入。該新產品仍然使用Mozilla這個名稱。透過把程式碼徹底重新改寫,Mozilla已在各方面得到改良。
2002年6月,Mozilla推出1.0版,並迅速在開源社群中得以普及。同時又出現多款衍生產品,包括從Mozilla獨立出來的輕量多平台瀏覽器,名為Firefox,它於2004年推出1.0版。而其他以Mozilla為基礎的產品也慢慢在瀏覽器市場中發展起來。
2003年,微軟宣佈IE 6.0 SP1版本將是最後一款供獨立下載的IE瀏覽器,而產品未來的功能加強方面將取決於Windows Vista,它包括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XAML(一種專屬XML語言)等工具,以供開發者去建立擴充網路應用程式,這個可粗略地與Mozilla XUL的跨平台概念作比較。
就上述的一點,Mozilla基金會與Opera軟體公司於2004年4月開始,共同合作開發新的開放標準[1],能在與現有技術逆向相容的同時,也可以增加更多新功能。這項工作由WHATWG工作小組負責,該小組專門快速制定新標準及定義,並會送出予W3C審批。
2004年6月,一個名為Download.ject的惡意程式大幅度襲擊IE瀏覽器,這使人們更注意到IE本身的安全性問題,IE使用者只瀏覽一個網頁,便有機會受到後門、鍵盤側錄等惡意程式入侵,而美國電腦安全事故協調中心及多間電腦保安產品公司也建議用家改用更安全的Firefox,以避開此等攻擊。
2004年8月,微軟推出Windows XP SP2。至翌年2月,微軟宣佈原隨Windows Vista推出的IE7將提供Windows XP SP2及在2005年中推出的Windows之版本。鑑於微軟產品安全性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微軟提及新版瀏覽器的安全性將比IE 6 SP2大大增強。由於微軟未就網頁標準方面表態,因此引起網頁開發者及標準支持者的關注。有人認為,微軟為Windows XP使用者提供新版本IE的升級更新檔,是迎擊Firefox普及化的一步。
至2005年最後一季,IE的市場佔有率跌至85%左右,主要是受到蠕蟲病毒、間諜軟體等透過IE產品漏洞在網路傳播,迫使IE使用者改用Firefox。其另一個因素是,Linux產品開始獲得市場採納,它們均預裝了Firefox瀏覽器。其他導致IE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有,Firefox的介面設計與IE相似、支援分頁瀏覽等,不少改用Firefox的用家,均會把IE作為後備瀏覽器。瀏覽不支援非微軟瀏覽器或僅供IE進入的網頁,可透過一個名為IE Tab的擴充套件,供Firefox迅速調用IE的Trident引擎瀏覽。
2006年8月,Firefox、Opera等瀏覽器的市場佔有率持續成長,但速度放緩。據最新的調查顯示,Firefox在北美,歐洲等地區的佔有率已經接近或者超過20%。這使微軟感受到的競爭壓力倍增,促使微軟加快IE7的開發步伐。於月底,微軟推出IE7的第一個候選版本,可以說IE7功能特性已大致成型(IE7提供了分頁式瀏覽,RSS閱讀,加強的外掛控制,CSS等網頁標準的加強支援,以及有償提供類似於Firefox擴充套件模式的附加外掛以增加IE7的附加功能,在安全性等方面亦有較大改進),可以分為IE7 for Windows XP SP2和IE7 in Windows Vista兩個版本,在Vista新架構下的IE7將更加安全,預計IE7的正式版將與微軟新一代桌面系統Vista一併推出。另一方面,Firefox在佔有率上升後受到極大的關注,不斷發現安全漏洞,系統資源開銷頗大也使得某些使用者對Firefox產生了一些質疑,但其先進的設計理念及豐富的附加功能依然吸引了大批的使用者。目前Mozilla已經發布的Firefox正式版本為3.6。以瀏覽速度快捷著稱的瀏覽器Opera在免費推出後,也贏得了部份使用者的青睞,在個人電腦上的市場佔有率有些微提升,而其在行動領域上也佔有很大的市場比例。目前已經發布的Opera正式版本為10.53。
2006年10月底,Internet Explorer 7.0 for XP SP2及Mozilla Firefox 2.0相繼發布。IE7短短幾天內下載量即突破三百萬,由此可見廣大Windows的使用者對IE7的關注程度。然而,IE7正式版發布幾小時後即發現安全漏洞,相對市場上眾多瀏覽器,並不新穎的功能,部分剝離Windows系統後造成其資源佔用倍增,需要掏腰包才能享受的擴充套件服務,且不支援較低版本如Windows 2000系統,都讓人失望。當然,IE亦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與作業系統捆綁,眾多功能豐富的殼瀏覽器以及壟斷造就的IE網頁標準,這是其它瀏覽器無法企及的。再看Firefox 2.0,對web標準及新技術的支援,相對安全的瀏覽體驗(雖然漏洞不斷,但至今為止尚無因攻擊Firefox而造成使用者損失的新聞),讓其在技術上領先IE瀏覽器,但其相對「複雜」的操作及對「IE網頁標準支援不完善」使大部分普通使用者望之卻步,其市場佔有率一直穩定在16%~18%之間。另外,Mac OS X上的Safari瀏覽器異軍突起,有報導指出,其市場佔有率飆升至6%以上,這與MAC OS X的普及和開發Windows版本不無關聯。
2009年7月,受到歐盟反壟斷的壓力下,Windows 7歐洲版將不綑綁IE,讓使用者能夠自選瀏覽器,在系統安裝完成後的第一次開機,會有一個選擇介面(ballot screen)詢問要安裝IE8還是其他瀏覽器,瀏覽器選擇畫面將依照隨機順序排列。微軟願意讓使用者自行選擇瀏覽器,無疑對使用者是個好發展。[4]
2010年1月6日,Firefox在歐洲市場市佔率超越IE,首次突破微軟獨大的局面。
未來以目前的電腦發展方向及使用者對於電腦知識水準的上升,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未來將可能被其他瀏覽器所取代,例如:新興的Mozilla Firefox、以速度聞名的Opera、蘋果的Safari、網路龍頭Google所推出的Chrome。未來瀏覽器將以安全、穩定和便利為目標。
(中國迅速發展的Maxthon和其它軟體公司和組織所開發的瀏覽器如Crazy Browser、Avant Browser、KKman、GreenBrowser,即使它們大部份是以Internet Explorer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