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道教發源(起源與稱呼) (10p)
[列印本頁]
作者:
ntyang1961
時間:
2011-5-20 12:56:42
標題:
道教發源(起源與稱呼) (10p)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成仙、救濟世人。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影響性。
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後才有教團產生,其個別派係為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起源與稱呼
修道士畫像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並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最早可追朔於原始時期的崇拜自然與鬼神,從最早的人神溝通的占卜等多種方術,原始宗教逐漸演變成殷周時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宗教經歷了顯著的理性化演變,與社會文化知識的分化。
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為「顯學」且當時的陰陽家、神仙家興起,在歷史有所的影響。
至漢代社會因為戰亂與漢朝崩潰導致對宗教產生急迫的需求,於是原本儒學逐漸宗教化,此時也於傳入佛教。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綜合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終於與漢代所崇尚黃老的思潮逐漸融合;道教教派也於此時形成。
由於受歐美文化影響,現在中文中的「道教」一詞,認爲起源於西元142年東漢張道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
(註:這種歷史觀,不能被道教內部人士接受,道教內部一般認爲道教起源於傳説中的黃帝。)。
然而事實上早在東漢之前道教以有許多宗派,在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以史籍所載所曰,有關張陵、張魯的事蹪,來論述道教不創自三張父子,而《後漢書》有文於下:張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號師君。
其來學者,被名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皆校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同之亭傳,縣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腹取足,過多則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其貢獻。
又《三國志張魯傳》劉宋.裴松之注引《典略》:熹平中(靈帝年號,西元一七二~一七七年),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
光和中(西元一八~一八三年),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米道。
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咒)。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脩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姦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都習,號為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於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
後角被誅,脩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遂增飾之。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在《典略》這段文獻的記載中,裴松之以為張脩是張衡之誤。姑且不論人名是否有誤;但可以很清楚看出當時的教派相當多;五斗米道與太平道一樣,都僅能算是道教的一個派別支流;在當時的道教,不僅僅是張陵張魯一家而已。
而且或說張陵撰,或說張魯撰,常以「偽伎」一語,來攻襲其他教派,可以看出當時不僅道教的派別多,還常互相攻擊。
又張道陵所傳之經,稱為正一經;而《雲笈七籤.卷六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大上所說。《正一經》,天師自云:『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
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長慮後改易師法,故撰傳錄文,名曰《正一新出儀》。」由張陵的標榜「新出」,可知當時舊經舊法固多。而通常宗教都是發展到某個階段後,才會定向分裂,成為多種不同的教派;由此可印證道教不創自張道陵。
因而若以道教歸屬於張道陵所創不合乎於史實。因此,其他道教分支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
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堯、舜等先王之「道」和孔子的言「教」稱為「道教」。
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此部分之出處尚有待確定),因此也被稱為「道教」。
道教歷史
概述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羨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為代表。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內容,南朝梁劉勰《滅惑論》說是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二五說:道家之術,雜而多端。
早期道教的經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詞的是張魯撰《老子想爾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使稱道教,皆為大偽不可用。」接著便是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篇》說:「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
值得注意道教在其逐漸形成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發展歷程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師道)。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一說干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所謂《太平經》,據信傳自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編著的《包元太平經》)得到廣泛傳播。
到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
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稱,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與蜀地彌教結合,故稱五斗彌教,後訛為五斗米教)。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發展為道教正宗天師道。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自漢晉以來一直隱而不顯的道教丹鼎一派,由於漢鍾離、呂洞賓等人的大力倡導,內丹之學始露於世。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此階段不僅中國內部道教有所發展,更藉由遷徙與文化交流發揚至亞洲其他各處。比方東晉末,五斗米道在中國南方發動起義失敗後,盧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自盡。這是道教傳入越南最早的記載。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龍虎山天師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賜張正隨為貞靜先生。又據《宋史.仁宗本記》記載:天聖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賜信州龍虎山張乾曜號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時,雖寵信道士林靈素,但對天師世系亦只給予一般封贈。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兩大派別的格局。到元世祖未得位時,常遣所信王先生渡江為間,不得達,留宿淮西者久之。欲歸,懼誅:念北人好鬼,可以計脫也。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丰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清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台灣道教基本上隨著早期的漢人移民而來到台灣,日治時代末期,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台灣道佛不分的情況。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師張恩溥輾轉到達台灣,1969年過世後,遷台江西省國大代表推張恩溥堂姪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現居台灣嗣漢天師府。
現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道教乃為台灣第一大宗教。
出家制度全真教有出家制度,始於南宋時期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並延續到現代。正一派沒有出家制度。
教理和教義道教天師道從創宗之初,漢代張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最後,演變成三位一體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
另外道教的教主爭議,有人自稱道教教主是張道陵昧之史實,就道教而言教主還是太上老君,而玉清元始天尊為道,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經,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反觀道教經典中,玉清與上清並未入世,太清並而入世傳道,就論而言道教教主是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政治家稱為老子。
在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講究「虛心實腹」、「歸根復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等等。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鍊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誦經。
明朝道士張三丰認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鍊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儒家、中醫養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響。
道教文化道教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化學、武術、天文學、地理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此外,它對於華人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民俗、民族關係、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響。
道教與道家
太極圖「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演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也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與宗教或有莫大聯繫。如聞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這種宗教在基本性質上恐怕與後來的道教無大差別,雖則形式上盡可截然不同。這個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們可暫稱為古道教。」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如:道教所謂長生不老,追練成仙自我通神,而老子、莊子並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子、莊子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說,道教神學與自然之道亦不無悖逆,這也是道教最原始自然概念,所謂我命在我不在天,這句話印證現代人所追求的養生道理。
道教諸仙:神仙
大英博物館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
另外部分道教流派按照人間的秩序發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員,吸收了佛教的地獄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為天庭的附屬,也發展出了閻羅地府和龍王水晶宮的一系列神仙官員,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還吸收了眾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
中國道教信奉的神仙譜系極為繁雜。《太平經》中「神仙」分為六等,張君房《雲笈七箋》等道書中更將「神仙」分為十個等級。
一般來說,道教的神仙譜系中,最高為「三清」、「四禦」,最低為「城隍」、「土地」。這是經過長期演化才逐漸定型的。如媽祖、關帝、雙忠等,也可以吸收佛教神祇,如摩利支天、哪吒等。
都因為民間信仰而納入道教的神仙。道教早期雖然不供俸神像,但為了傳播方便而開始塑造神像供俸,在大型道教宮觀中,必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閣」)以及「四禦殿」,至於其他神仙,則根據道觀之歷史、地理特點而不盡相同,並合祀「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認為人身也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種器官,例如毛髮、五官等等也都有神靈駐守,而且還有相應的修持方法。
戒律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著不同的內容。一般說來,全真派的戒律嚴於符籙派。戒律的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而且必須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據規則的嚴緊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據戒條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得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不得塗脂抹粉」、「不得觀聽歌舞」除戒律外,還有道教清規,就是道士犯戒以後的處罰手段。具體條例派別不同則規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內容和儒家三綱五常等要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內容。道教的清規戒律也是隨時事的變化而變化的,當與政權的法律相衝突時,會進行適當的調整。
道術
道教中的平安符道教的宗教活動十分龐雜,主要分兩大類,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禳、房中術、神仙術、辟穀、風水堪輿、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內容。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丹丸。
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後來道教也認識到由於外丹服食和配製的方法較難掌握分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後世因而轉向較為保險的內丹修煉。外丹也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的先驅。
內丹則是指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在身體里煉丹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內丹的用語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義完全不同,比如把人體比喻為燒煉丹丸的爐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古時煉丹術的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難了解。將人體的三丹田稱為「三元」是道教內丹術的說法。
「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人亦法之,號為三焦、三丹田,以養身形,以生神氣。」亦有認為「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
此外,道教還有許多道術。例如內觀、守靜、存思、辟穀等多種。這些現代多歸為氣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許多都習武術。中醫理論亦大多源自道教。
道教的儀式統稱為「齋醮科儀」,齋是清潔的意思,醮是指祈禱,又稱為道場。
道教祭祀神仙,由於認為神仙清高潔靜,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飲酒、不食肉,進行齋戒。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儀式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佛教的內容(佛教儀式在發展過程中亦吸取了許多道教的內容)。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
占卜也是道術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籤、測字等。
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籙。符是用墨筆、硃砂畫在黃紙上的一些符號,道教認為可以用來治病,而籙則被認為可以驅使天神。另外,道教也認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驅使鬼神,趕走野獸。這些主要都是道教道士所為修得的法術。
主要典籍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為最重要的兩部經典。另外,有部分學者認為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經創製了道藏,收集歷代道家著作,不僅包括哲學和道家理論,而且包括煉丹、養生、治病、氣功等方面的著作。記載道教符錄、齋醮、科儀、修煉方法的經典主要有《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萬曆續道藏》等,這些典籍有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等產生影響。現僅存明代《正統道藏》流傳,其它版本已失傳,現存歷代道教經典多收錄於此。道教的經書數量非常龐大,各派的主要經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參同契》是最早的丹經,稱為丹經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經典。
《太平經》和《老子想爾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黃庭經》和《上清大洞真經》則是上清經籙派的主要經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
《度人經》和《三皇文》則是靈寶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經典。《陰符經》和《常清靜經》也是道教兩部非常重要的經書,是道士必須誦習的經書。
此外,《玉皇經》和《心印妙經》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課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以符籙、齋醮、科儀為主,但北宋以後也主張三教一理,修鍊內丹。出現了《悟真經》、《金丹四百字》等經典。
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張三教合一,鍊氣全神,明心見性,兼融釋儒,以《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為主,提倡「孝謹純一。
道教太一宗主要也以符籙、齋醮、科儀、該宗以《道德經》為主要傳宗經典、另談及丹道但其歷代宗師皆長壽,傳宗至今傳至47代,其47代宗師黃元吉,寫出許多知名道教修道與丹道經典。
教派
道士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準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祖師張道陵)、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全真北宗(祖師王重陽)、真大宗(祖師張清志)、太一宗(祖師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與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近現代道教就純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為五個派別——積善、經典、丹鼎、符籙、占驗。而最有影響的則是符籙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張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後者主張煉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丹二脈。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於宋、元。道教歷史上較有影響的有7個大派:
正一道:
下面又分有靈寶派、天師道、閣皂宗、閭山派、六壬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葷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子孫廟」。
全真道:
源於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淨明派、南無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真大道教:
金朝時創立,元朝以後逐漸衰微。
太一道:
金朝時由衛州〔即今河南淇縣〕人蕭抱珍創立,元末以後逐漸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淨明道:
南宋時創建,明朝以後該教逐漸歸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唐、宋時成為當時道教的主要派別,傳道範圍也從南方延伸到了北方。以「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武當派:
明代張三丰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
明朝以後,道教主要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與「太一道」三大派別,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三個宗派之下。
現在北京的白雲觀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所列道派系譜共有八十七派,實際上有些只是系譜的續字,不是獨立一派。
另外據教內所傳典籍,應為36天教及72地教,總共應108教派。
道教在中國現今宗派為全真宗為主流,發源地為北京白雲觀。而正一宗在中國大陸只是支脈,其發源地為江西龍虎山。
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
在台灣,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為道教太一宗,門派奉太上老君為祖師。
而正一宗奉祀祖師為張道陵天師,以上為台灣兩大道教宗派。
道教宮觀與活動
在台北市的指南宮道教的活動主要在宮觀內進行。
道教的宗教建築泛稱為宮觀,是比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過唐。考其形成和演變的歷史,可以看到它們是適應道教組織產生和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現在一般都認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築主要是靖(靜、靜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廬,治中亦可稱為館。
所謂靖或靜,係奉道之家所設立的靜室,意在與家中其他之處隔離。「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餘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灑握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可見,它最初出現就是為區分聖與凡,道士與一般居民,奉道與俗事的界限而立。
總之,宮觀是道教理念的體現,是道教特質的象徵。具有很強的標誌性,使人一望便可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場所,與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別[25]。
可以分為兩種:廟宇指供民間信仰的信眾祭祀、供奉和求庇佑的地方;道觀則指道教徒們修鍊、傳道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以及生活的場所,多位於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裡。
道教節慶三元節是道教的大慶日子。三元節,就是「三官大帝」的誕辰,並以天官生日為上元節,為天官賜福之日,要舉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為中元節,為地官赦罪之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為下元節,為水官解厄之日,請神明為運勢不好的人消災解難。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以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
道教在世界的影響[編輯] 在漢字文化圈的影響[編輯] 大中華地區道教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師徒相傳一些武術和氣功,例如武術中很出名的武當派,據說就是武當山上的許多道士傳承的武術。道教的武術也和許多武術不同,講究圓柔、後發制人,充分體現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極拳這樣的簡單武術套路,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健身活動。道教氣功也是中國氣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鍊方法基本上就是氣功,對氣功的探索和發展,其貢獻很大。
道教的養生術還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黃帝內經》中經絡學等方面內容。此外,許多道教徒研習醫術,對於中醫學發展頗有貢獻,如葛洪、陶弘景等人,於中醫藥皆有所建樹。
道教的煉丹術對火藥的發明有著重要的影響。
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受道教影響很深,他曾經遊歷各地,求仙訪道,甚至煉過丹、受過道籙,可以說是位虔誠的道教徒。這段經歷給他的個性、詩歌創作乃至一生的際遇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李白受召入長安,受到唐玄宗等許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薦。
尋仙過程中,他游遍五嶽,給他帶來大量的素材。他的詩歌中也常常出現「仙人」、「羽化」等意念。
唐太宗在老子的家鄉建了「太上老君廟」;唐高宗則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認為老子是李唐宗世的祖先。
唐朝君主有自稱是老子的後代子孫,還遵奉老子為始祖,並且立祠祭祀,又對老子追封帝號,同時明定朝廷官員都要修習《道德經》,並且列《道德經》為當時科舉考試的範圍。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雖然講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但全書中使用了大量道教專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馬、奼女、元神等,還構築了一個以玉皇大帝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統。書中也出現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過多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為核心的最著名小說則要數《封神演義》了。書中講述的商周戰爭,其實質就是道教的兩個派別闡教和截教的鬥爭。書中出現的各色仙神和寶物等,也全屬於道教系統。
「天皇」在中國道教中,是表示北極星的神祇。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高宗下旨令各地廣建修道觀,並且把自己的女兒送進道觀當女道士。也就是說道教在唐太宗與唐高宗的強力推行,可說是已成為唐朝的國教[26]。
在台灣的影響
台灣道教基本上隨著早期的漢人移民而來到台灣 ,從清領時期就一直享有高度宗教自由的民間社會,經過日治時期統治仍蓬勃發展。
日治前期,日本政府施行「舊慣溫存」政策,即尊重台灣舊慣,不干涉傳統宗教。
日治後期,由於採皇民化政策,企圖改變台灣人民思想,日治時代的台灣,道廟非常之多,且有民間教團在守護與維護人民安全,但道廟中的民團會抵制日本政府,所以採皇民化政策大力強制道教改採佛教信仰,此舉導致台灣現今佛道不分,但是道教仍呈熱烈的蓬勃發展風貌遍佈全台。
以道教法師來說台灣早期山線都是紅頭海線才是道士,台灣清代已有福建道教閭山派,與南部靈寶派與正一派等,民國60年代成立道教會與道教太一宗掘起,台灣道教產生變化,不過百姓雖不知道教體系,百姓的心中一直都是主要道士、法師及造醮等觀念與習俗更是深植民心。這裡面,雖然科儀與中國其他地方不盡相同,道教的傳承一直在台灣發展著。
道教現為台灣第一大宗教。
中華民國內政部於2000年1月28日宣佈訂農曆1月1日為道教節,屬國定假日,是台灣諸多宗教中以宗教為名稱節並訂於法律中之之唯一宗教,也是現代道教史上的大事 。
日本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其古代文明起步較晚,但由於受到以中國為代表的大陸文化的影響,發展速度很快。在古代中日交往和文化交流中,道教亦曾起過重要作用。
中國道教是否傳入日本,日本學術界亦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是認為日本古代政府拒絕道教的傳人,淡海三船的《唐大和尚東征傳》及《古事類苑》和《群書類聚》中都有明記。
另一種意見認為,「道教作為宗教,其教典、道士、道觀等成體系的組織形態,並沒有傳來日本,關於這一點,目前確實無史料可證。但是道教作為思想給日本以影響,可以說已是難以否定的事實」。
道教在日本的傳播,根本沒有帶有建立道觀和道士佈教等形式的教團道教傳到日本來。但是,早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道家思想藉由漢字由漢字文化圈的朝鮮半島傳播到了日本。
到公元5世紀前後的應神天皇、仁德年間,又有大量渡來人來自以半島為中心的那些地區和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他們帶來大陸文化。
在奈良、平安朝時代,日本用類似民間習俗的『托盤』,從來自朝鮮半島或中國大陸的歸化人以及隨遣唐使、遣隋使去中國的留學生和留學僧帶回來的道德經典中,接受了漢字成語或知識,部分地接受了唐宋時期盛行的道教信仰,形成了一種道教形態,而江戶時代的道教形態與此不同,到了江戶時代,日本接受的是禪宗僧侶們帶來的、明代盛行的『善書』等民眾道教。這些『善書』類是從日本人群眾性的國民道德意識之『托盤』較多的地方開始接受的,其中也有幕府和大名的支持。由於印刷術的發達,這些『善書』不斷出版發行,一般民眾也容易看到。因此,對日本一般社會的影響也與以往不同。
而早在大約在七世紀,道教神仙長生思想和方術即已傳往日本。日本留學生曾在中國學習道教方技,並把道教經典帶回日本。
從平安時代起,道教守庚申的信仰在日本頗為流行。卑彌呼信仰的鬼道與日本神道一部分來源是道教。而《古事記》、《日本書紀》亦有記載的古代道教思想,日本最早史書中主要闡述這兩種所提到的「常世」、「觀」和「天皇」幾個術語。「常世」的解釋是「神仙的秘區」,產生於日本,為神仙鄉的意思。
飛鳥時代的天武天皇因喜歡道教而使用天皇作為君主的尊號。日本的修驗道入山修行前念的真言(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與抱朴子中內篇第四登涉篇的(臨兵斗者皆陳列前行)幾乎一樣。
琉球人受中國和日本本土的影響較大。從宗教上看,琉球人中既有信奉佛教和琉球神道的,也有不少道教的信徒[35]。不少道教神祇如媽祖、關公等在琉球都有不少信眾,並被琉球神道吸收。
朝鮮朝鮮道教於7世紀在朝鮮半島出現。在624年(唐朝武德七年)高句麗榮留王曾請奏唐高祖希望傳授道教教義。
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遺前刑部尚書沈叔安往冊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仍將天尊像及道士往彼,為之講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觀聽者數千人。翌年,高句麗榮留王又遣人人唐學佛老之法。
但是此時期道教在朝鮮半島尚未形成教團,王室為中心的人們主要把它視為保護國家的宗教,在民間老百姓把道教視同民間信仰結合起來,被融進民間信仰或其他宗教中而逐漸沒落無所知,且人們並不認為民間信仰的道教是一種外來宗教。
道教從中國傳入朝鮮以前,朝鮮就存在神仙思想、山嶽信仰、靈星信仰、地方習俗性民間信仰、咒術、天文、占星術、讖緯預言術等,認為這些宗教文化形態與中國的道教具有同一性或類似性;朝鮮不存在像中國道教那樣的完整的道教形態;不可把朝鮮文化中道教文化要素當作一種外來文化看待,強調要從主體性的立場上研究朝鮮文化中的道教性質。但不管如何,已有史料可證明道教在古代朝鮮的傳播及其影響。
90年代以後,韓國開始出現了道教教團組織,並與中國道教協會建立了聯繫。
越南最早期道教傳入越南最早是在東晉末年,五斗米道孫恩在江南發動起義失敗後,其妹夫盧循率部逃至交州。而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赴水自盡。吳朝以後,越南在五百年中,又先後建立過丁朝、前黎、李朝、陳朝、胡朝和後陳等朝代。在此期間,中國和越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此時道教隨著移民而傳入。
丁朝先皇太平二年(中國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曾經給佛道二教的領袖頒授官階品級,「道士鄧玄光授崇真威儀」。傳稱丁先皇在一次起兵時,還到今寧平省的「天尊洞」道觀,禮拜神明。後平定天下,遂改「天尊洞」為「安國祠」。黎朝大行皇帝在興統四年(中國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曾經「宣華山道士陳先生詣闕」。陳先生當指陳摶。但是根據中國的史書,陳摶似乎並未到過越南。
越南史書的記載至少說明,陳摶盛名遍傳天下,黎朝大行皇帝欲召而不得。李朝崇信三教,李太祖在位時,就興建道教宮觀太清宮,詔度道士。太祖之子李太宗登基時,道士陳慧龍還為其造「天命」,得寵信,獲賜御衣。李神宗天彰寶嗣三年(中國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神宗曾經赴五嶽觀,「慶成金銀三尊像」,據稱這是越南史書上有關越南道觀造三清神像的首次記載。
越南廣泛流傳對真武帝君的信仰。真武帝君,即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受到宋、元、明等歷代王朝的封誥。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有許多奉祀真武大帝的宮觀和神祠。河內市區北部的西湖風景區就有真武觀。真武觀,又稱鎮武觀,也稱龜聖祠。
16世紀以後,越南的南方逐漸北開發。後黎阮氏政權充分利用了許多為逃避滿清統治而到達的前明朝官員以及民眾,獎勵開墾養殖。
以後,不斷有來自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華僑移居越南南方。
在胡志明市等西南部的華人聚居區與華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一些華人的會館和道教宮觀仍然在繼續活動。
由廣東廣州來的華人修建的穗城會館,創建於道光八年(1828年)以前。會館有正殿供奉天後聖母、龍母娘娘、金花娘娘,偏殿供奉關帝等。由於穗城會館供奉的主要是女神,所以被越南民眾稱為「女廟」。
由廣東潮州來的華人修建的義安會館,創建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以前。
會館有正殿供奉關聖帝君,同時奉祀福德老爺、文昌帝君、財帛星君以及天后聖母等。
由於義安會館供奉的主要是男神,所以被越南民眾稱為「男廟」。
道教亦影響當地原生宗教-母道教與高台教。
在西方的影響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西方人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
據說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並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當然,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有效證實。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排第二。
道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於佛教的極樂世界,也不同於亞伯拉罕諸教。
道教的理想世界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一種是宗教的。道教的理想世界是希望世界成為一個公平、和平的世界,沒有災禍、沒有戰爭。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則是「仙境」,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這樣就能超脫生死,在仙境中過仙人的生活。
不同於其它宗教的是,道教並不認為人死後才能到達仙境,而是認為人的形體通過一些形式的鍛煉可以長生不死,成仙以後也可以一樣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裡,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
但是由於達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後來才出現了「屍解」等方式。部分風景秀麗的地方由於適合修煉而被譽為人間仙境,例如所謂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許多宗教都認為人的壽命是不能改變的,然而道教不這樣認為,有一句話「我命在我不在天」,另外,道教作為一個多神教,相信萬物有靈,甚至人體的各種器官都有神靈。亞伯拉罕諸教教義認為人生充滿了不幸或者罪孽,認為死後靈魂才有可能得救。
然而道教卻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久視」、長生不死。也因此有許多養生的方法,例如氣功等在道教得到了發揚。
道教對人生大體上總是保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
這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
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道教則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脫離對死亡的恐懼。而道教和佛教和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
道教傳遞信眾,人應該要怎麼走在現在人生之路上;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
只有追求實現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著重在「覺悟」,並探究過去之所生與未來之所往的輪迴,這是佛教與道教不同之處。
道教與佛教的關係道教和佛教作為中國的主要宗教,兩者在相互競爭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適用中國本土文化的需要。佛教傳入中國的業報說、地獄說、輪迴說,甚至各式各樣的佛經、戒律、儀式與神祇,大都影響了道教的思想與修煉方法。
老子化胡傳說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漢代《太平經》提到「老子往西越八十年」。《三國志·魏書》提到「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歷史上最為知名是堅信老子化胡並大力推廣之代表教派以唐朝國師為首之樓觀道。
與一貫道的異同一貫道雖然名稱有包含了「道」並以宣揚儒、釋、道、耶、回五教合一的教義結合。中心思想以「理天法」取代道教的「氣天法」,且不再煉丹,完全趨向儒教化。
一貫道的中心主神是明明上帝,宣教場地稱為「佛堂」,因此本質上與正統道教有很大不同。
資料來源:搜尋網路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