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林語堂與茶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1-7-12 10:23:49     標題: 林語堂與茶


    林語堂的閑適和學問一樣出名。文化名人既愛閑情逸致,總脫不了談食論風月,說事作為他關注的重要內容也是很自然的了。

    林語堂對品說的喜愛和他身為福建人是有關系的。他是閩省龍溪人,所以特別喜好鐵觀音,且對茶史及品說之道都比較熟悉。

    林語堂以為茶和煙、酒應該是同屬于一個文化氛圍的,它們都有3個共同點:一是有助於人類社會;二是都不至於一吃就飽,可以隨時吸飲,在吸飲同時聊天談心;三是都是可憑嗅覺來享受的東西。對于文化的影響都很大。而茶更是至少在中國和英國已成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將飲茶評為“制度”,形象地概括了中英社交生活中茶事盛行的特點。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高揚茶的地位,認為它在國民生活中的作用超過了任何一項同類型的人類發明。因為茶成了國人生活的必需品,以至於“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此處的描述語帶雙關,在林語堂看來,茶性清靜,使人心平氣和,和中國的國民性格十分協調。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林語堂是將烹茶與品味當作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來看的,他這樣寫道:“實在說起來,烹茶之樂和飲茶之樂各居其半,正如吃西瓜子,用牙齒咬開瓜子殼之樂和吃瓜子肉之樂實各居其半。”而從貯藏到烹煮品飲的一幹事項,林語堂則是羅列出了他自己親身實踐的十條“茶經”:“第一,茶葉嬌嫩,茶易敗壞,所以整治時須十分清潔,須遠離酒燈香類等一切有強味的事物,和身帶這類氣息的人;第二,茶葉須貯藏于冷燥之處,在潮濕的季節中,備用的茶葉須貯於小錫罐中,其餘則另貯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時不可開啟;第三,烹茶的藝術一半在於擇水,山泉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來自堤堰,因為本屬山泉,所以很可用得;第四,客不可多,且須文雅之人,方能鑒賞杯壺之美;第五,茶的正色是清中帶微黃,過濃的紅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檸檬、薄荷或他物以調和其苦味;第六,奶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飲茶半分鐘後,當其化學成分和津液發生作用時,即能覺出;第七,茶須現泡現飲,泡在壺中稍稍過候,即會失味;第八,泡茶必須用剛沸之水;第九,一切可以混雜真味的香料,須一概摒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玳玳花,以合有些愛好者的口味而已;第十,茶味最上者,應如嬰孩身上一般帶著‘奶花香’ 。”十條之中,大部分是沿襲前人觀點,有些則因其在英國多年的背景,難免有些“洋法喝國茶”的味道。

    與前人不同的是,林語堂好用很淺近甚至市井的比喻來評議茶道,比如說到飲茶的氛圍時,他說“飲茶之時而有兒童在旁哭鬧,或粗蠢婦人在旁大聲說話,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談國事,即十分敗興,正如在雨天或陰天去採茶一般的糟糕。”常為人評為“妙論”的林語堂“三泡”之說是這樣寫的:“嚴格的說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此“三泡”論的審美趣味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了,是承著蘇東坡“從來佳說似佳人”一句的思路,前有許次紓《茶疏》中所言:“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餘嘗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婷婷裊裊十三餘,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陰矣,開之大以為然。”都不是什麼很高雅的趣味,這恐怕與中國文人傳統上總要將佳人作為身邊一物或一景的心態有關,品說而如睹秀色,怡然神往,可是,在茶人的格調上不免打了些折扣吧。

來源:品茶文化網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