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大龍峒保安宮-上《33p》
[列印本頁]
作者:
大丙
時間:
2011-7-30 23:54:47
標題:
大龍峒保安宮-上《33p》
大龍峒保安宮開發源由史
大龍峒,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巴琅泵社」的居住地,「巴琅泵」又名巴浪泵或大浪泵,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大浪泵後來稱為「大隆同」,又因文風鼎盛而又名為「大龍峒」。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
大浪泵的開發,在台北盆地漢人的拓殖史上其地位是僅次於艋舺,而開發的時間是要比大稻埕為早。
在明鄭時期,漢人在台灣的拓墾主要是在台灣的南部。北台灣或是台北盆地內漢人的拓墾則稍晚。從其地理範圍來說台北盆地的開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陳賴章墾號的墾照中,大龍峒已是其北邊開墾的界域之一。
一)關於保安宮興建
保安宮興建的年代,《淡水廳志》記載保安宮是在嘉慶十年(1805)捐建,道光十年(1830)告成。
《台北保安宮專誌》所提到的是乾隆七年(1742)時有泉州同安移民從其原鄉白礁慈濟宮,乞求保生大帝分火來台。而起初是以木造所架設的簡陋廟宇,後來因神威顯赫,居民感念而於乾隆二十年(1755)起擴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竣工。
另外,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嘉慶甲子年,即嘉慶九年(1804),這是比《淡水廳志》所記載的更早;又三邑人與同安人在台北盆地內的對立過程中,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在艋舺建龍山寺,同安人在大龍峒建保安宮以壯聲勢抗之。因此,保安宮創建年代是要比文獻記載的更早數年。
(二)保安宮與四十四坎
保安宮和大龍峒街聚落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去談到保安宮的興建亦多會論及它和四十四坎的關係。傳聞四十四坎是在保安宮落成後,剩下一些建材,由當時的富戶王、鄭、高、陳等合資廉價承購用以建造四十四間店舖。所謂的四十四坎,即是指位於保安宮左側的木造瓦蓋店舖,兩排店舖共計四十四間,一間叫做一坎。這四十四坎每間大小均等,在建構的形式上則被稱為「一進帶過水」。各棟式樣、大小、尺寸均無不同。
而四十四坎亦有「隘門內」的稱號,乃是為了聚落的防禦功能,在兩端各設有一個隘門。
靠保安宮之側,題有「小邑絃歌」,西側則為「大隆同」,這兩個隘門後來因為道路的拓寬而被拆除了。除被稱為「隘門內」,四十四坎那一塊地方也被稱為「頂街」,這是相對「下街」而言的。所謂的下街是泛指隘門西側至土地公廟的地方。四十四坎可說是大龍峒較早發展的商業市街。
保安宮最初是由當時四大姓合力集資而成,而由王姓族人捐出土地蓋廟,並獲陳、張、蔡姓等大姓的支持。而這些大姓與四十四坎的商號也多有關連。在發展上,保安宮的祭祀範圍在一、二、三堡的部份地區:
一堡:大龍峒、滬尾、北投。
二堡:和尚州、三重埔、新庄。
三堡:大稻埕。
保安宮的宗教活動,每年祭祀三回,在大帝的誕生日(舊三月十五日)、昇天日(舊五月二日)、中元(舊七月十日至十二日)其費用三堡居民輪流負擔,多沿此舊慣。而保生大帝的誕辰時由同安各姓醵金演戲是為家姓戲,自三月五日起至二十八日止,以張姓為始,吳姓殿後,次第輪流。而由此可看出張姓是力量最為雄厚的。過去俗傳有「大浪泵張,加蚋仔楊」之說。
而在三堡居民的支持下,保安宮幾經整修愈見風華。在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3)即延請來自泉州的名匠許嚴來本宮雕刻三十六神將,其造型、手法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並曾於咸豐五年(1855)重修後殿。同治七年到十二年(1868-1873)廟方還重修大殿及東西護室。
轉貼於網路&彭城衍派部落格
《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1-7-30 23:58 編輯 》
作者:
台灣熊
時間:
2011-7-31 22:21:49
赫赫有名氣的大龍峒保安宮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