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二元論:或稱為「絕對二元論」,當中有兩個同等的神祇,摩尼教指祂們分別是光明與黑暗,因黑暗混亂的行動而使得捲入紛爭之中,及後,部份光明的元素被囚在黑暗之中。創造物質的目的就是要設定緩慢的步驟,去將這些光明的元素從黑暗中抽出,使得光明的國度在最後能壓過黑暗。摩尼教的二元神話相信是從瑣羅亞斯德教繼承得來,永恆的神阿胡拉·瑪茲達受到祂的對頭安格拉·曼紐的對抗。兩者牽涉在大鬥爭之中,而最終阿胡拉·瑪茲達會得到勝利。摩尼教創造的神話見證了光明逐漸的流出,每一次流出都逐漸地墮落而使得卜塔的出現。黑暗的神創造及統治物質世界。再者祂沉醉在其惡意中。一般諾斯底主義相信物質世界與黑暗所帶來對惡意的沉醉是要將光明的元素囚禁在物質世界中,或囚禁在黑暗中或因醉酒分心而變得無知。
緩和二元論:是指兩個神祇中的一個較另一個低級。這個古典的諾斯底主義就是塞特派,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由一位較比他們信仰的真神低位的神祇所創造;而靈界則是徹底的與物質世界不同,與真神一同存在,亦是那些醒悟的人類真正的家園。因此,他們會表現出與世界激烈的分割,終極目標是讓靈魂脫離物質世界的阻礙。
一元論:是指爭議較低位神祇的神性或半神性。華倫提努所提倡的諾斯底神話是指他們對宇宙的可能是一元的,而非二元的。在神話中德謬哥的惡念被減輕,祂所創造有缺憾的世界並非因任何道德的缺點,而是祂真實地不認識高位的靈界。所以華倫提努相比塞特派對物質世界帶有較輕的輕視,認為實體是「認知的錯誤」,而非甚麼神聖的實質。華倫提奴的世界觀是一元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神聖方面的,而人類一般的視野因「認知的錯誤」受到物質世界的限制。
道德及禮儀諾斯底主義的道德品行一般都是禁慾主義的,尤以性及飲食方面最為要緊。在其他地方上,諾斯底主義者則會採取較溫和的禁慾,以改正其行為。根據托勒密的《Epistle to Flora》就定下了禁慾主義是個人的道德取向,以使其靈魂能從洛格斯中獲得好處。
另一方面,根據一些基督教教父的記述,一部份的諾斯底主義者不是奉行禁慾主義,相反卻是奉行放蕩主義,或是假裝禁慾。伊皮法紐就曾指執政教派中有些人是克制自己的慾念,但有些卻是假裝禁食以此欺騙他人。愛任紐在其《反異端》中指術士賽門·馬革斯建立了道德自由的學派(即道德無涉主義),說只要相信他及他的妓女同伴特洛依的海倫(Helen of Troy),就不需理會任何《聖經》中的先知和他們有關道德的教訓,他們因賽門的恩典而得救,而非因自己的德行,所以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事。雖然對賽門與放蕩主義的關係所知甚少,但的確有他的跟隨者結婚及生下子女,由此可見他們亦非完全的禁慾。
賽特著作,以亞當及夏娃的第三子命名,傳說是靈知的擁有者及傳播者。著作包括有:
《約翰密傳》
《亞當啟示錄》
《掌權者的本質》
《雷:完美的思想》
《三形的普洛特諾尼亞》
《科普特語埃及人福音|埃及人福音》
《唆斯特利阿努》
《阿羅基耐》
《塞特三柱》
多馬著作是按聖多馬的學派所命名。就此學派的著作包括:
《珍珠之歌》
《珍珠之歌》(Hymn of the Pearl)發現於《多馬行傳》之中,「珍珠之歌」是現代譯者所取的名字,它原來的名字是「使徒猶大·多馬在印度國土之歌。」文中以蛇象徵這個世界的統治者或惡的原則;以海象徵代表物質世界或黑暗世界,是神明沈入其中的所在;而埃及則被象徵為物質的世界,諾斯底主義把埃及當作「這個世界」,也就是物質世界、無知識界、邪惡宗教的象徵。「珍珠」在諾斯底主義的象徵中,是代表著有超自然意義上的「靈魂」的永恆的隱喻。這裡的珍珠,它的本質上是「遺失了」的珍珠,它被包圍在野獸的殼裡或隱藏在深處。當靈魂被稱為珍珠時,表示表示它的來源及它是很珍貴的,但是也是與它現在的無價值來作對比,以它的閃亮與它所陷入的黑暗來對照。若珍珠所代表的就是靈魂,珍珠是「遺失的」,那麼找回珍珠就是天上所關注的,取回珍珠也就成了聖子的使命。在王子出現前,它墮落到黑暗的能量之中,而王子為了它就承擔下降與流放的命運。[4]
《多馬福音》
《爭戰者多馬書》
華倫提奴著作是主教及諾斯底師傅華倫提奴的著作,他在賽特傳統外發展了一部複雜的宇宙觀。他的著作包括(有*者為殘篇):
《The Divine Word Present in the Infant》(Fragment A) *
《On the Three Natures》(Fragment B) *
《Adam's Faculty of Speech》(Fragment C) *
《To Agathopous: Jesus' Digestive System》(Fragment D) *
《Annihilation of the Realm of Death》(Fragment F) *
《On Friends: The Source of Common Wisdom》(Fragment G) *
《Epistle on Attachments》(Fragment H) *
《Summer Harvest》*
《真理的福音》*
《托密勒的諾斯底神話》
《使徒保羅禱文》
《Ptolemy's Epistle to Flora》
《論復活》
《腓力福音》
巴西利得著作是以巴西利得來命名,只有從反對者的聲音中,如愛任紐的《反異端》及亞歷山大的革力免的著作得知其內容:
《The Octet of Subsistent Entities》(Fragment A)
《The Uniqueness of the World》(Fragment B)
《Election Naturally Entails Faith and Virtue》(Fragment C)
《The State of Virtue》(Fragment D)
《The Elect Transcend the World》(Fragment E)
《轉世》(Fragment F)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Goodness of Providence》(Fragment G)
《Forgivable Sins》(Fragment H)
後期的諾斯底主義除了以上的諾斯底主義學派外,亦有不同的教派出現,按時序表列如下:
注釋與參考文獻1.^ 約翰.甘乃迪,《見証的火炬-兩千年教會的屬靈歷史》,劉志雄譯(台北:提比哩亞出版社,1997),74。
2.^ 查目前比較流行的國語和合本聖經、新標點和合本聖經、新譯本聖經、現代中文譯本聖經,還有比較古老的光緒19年福州美華書局活板文理聖經、光緒34年上海大美國聖經會官話串珠聖經、宣統3年聖經公會的文理聖經,Satan均譯作「撒但」,不作「撒旦」
3.^ 陶理,《基督教兩千年史》(香港:海天書樓,2001)96。
4.^ 漢斯·約納斯著,張新樟譯,《諾斯替宗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105-120)
5.^ Pagels, Elaine. The Gnostic Gospel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repr. 1989.
6.^ Jenkins, Philip. How Gnostic Jesus Became the Christ of Scholars.
7.^ Conze, Edward. Buddhism and Gno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