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中國四大茶道之世俗茶道 [列印本頁]

作者: 49太歲    時間: 2011-9-3 18:14:33     標題: 中國四大茶道之世俗茶道



中國四大茶道之世俗茶道

作為一項固邊的經濟措施。

茶是個靈物,隨國家政治的舉措而升沈起伏,輝煌過,也晦氣過。

史書記載。"1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詐七年八家與夏議和,宋封元是為夏國王,並每年給以銀七萬兩,綱十五萬匹,茶葉三萬斤。"

宋朝國人將茶貢給朝廷,朝廷又將它貢給西夏,以取悅強敵。茶負載的不是友誼,而是對強權的屈服。

在我國清代,官場欽榮有特殊的程序和含義,有別于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場合。如拜谒上司或長者,仆人獻上的蓋碗茶照例不能取飲,主客同然。若貿然取飲,便視為無禮。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馬上告辭,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換茶",表示留客,這叫"留茶"。

茶作為有特色的禮品,人情往來*它,"挖門子搭橋鋪路也*它。機構重疊,人浮于事,為官為燎的,"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參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場合,成事也壞事,溫情又勢利,茶雖潔物亦難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場,又是別樣面目。在廣州,"請吃早茶!"是商業談判的同義語。一盅兩件,雙方邊欽邊談。隔著兩縷袅袅升騰的水氣打開了"商戰",看貨叫板,討價還價,暗中算計,價格厮殺,終于拍板成交,將茶一飲而盡,雙方大快朵頤。沒茶,這場商戰便無色彩,便無詩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縱商戰敗北,但那茶香仍難讓人忘懷。

茶入江湖,便添幾分江湖氣。江湖各幫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訴諸公堂,不急著"擺場子"打個高低,而多少講點江湖義氣,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物出面調停仲裁,地點多在茶館,名叫"吃講茶"。這不為錯,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導和"一說。

茶道進入社區,趨向大衆化、平民化,構成社區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館就很世俗,《清稗類鈔》記載:

京師茶館,列長案,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注者,可自備茶葉,出錢買水而已。漢人少涉足,八旗人士,雖官至三四品,亦廁身其間,並提鳥籠,曳長裙、就廣坐,作茗憩,與困人走卒雜坐談話,不以為忏也。然亦絕無權要中人之蹤迹。

民國年間的北京茶館溶飲食、娛樂為一體,賣茶水兼供茶點,還有評書茶館,說的多是《包公案人《雍正劍俠圖人《三俠劍》等,顧客過茶病又過書痛;有京劇條社,唱戲者有專業演員也有下海票友,過茶瘾又過戲瘾;有藝茶社,看雜耍,聽相聲、單弦,品品茶,樂一樂,笑一笑。

文人筆下的茶館雖不甚雅,卻頗有人間煙火氣,在老殘先生的"明湖居茶館",可颀賞鼓書藝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魯迅先生的"華老栓茶館"裏可聽到殺革命黨的傳聞並目睹華小栓吃人血饅頭的鏡頭;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館"可見到已成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長、鄉紳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館"裏你更可見到 1889 年清末社會各色人等,什麽聞鼻煙的、玩鳥的、鬥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務、打手……等等,最後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櫃解下腰帶了其一生。……總之,一個小茶館就是人間社會的縮影。

茶葉進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中有一首詩:

書畫琴棋詩酒花,

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

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來煎茶,聯絡感情;家人共飲,同享天倫之樂。茶中有溫馨。茶道進入家庭貴在隨意隨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貴,以法為上;器不必妙,宜茶為佳。富貴之家,茶事務求精妙,可誇示富貴、誇示高雅,不足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縱粗茶陶缶,只要烹飲得法,亦可得條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綜上所述,茶作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發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場茶道、行幫茶道、情場茶道、社區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氣、有霸氣、有匪氣、有江湖氣、有市儈氣、有脂粉氣、有豪氣、有小家子氣,這一切都發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樂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學的內蘊。為了學問完整些、系統些,我們可概稱為"世俗茶道"。

進入80年代,生活節奏加快,市面出現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裏最便民的還是小茶館,飲大碗茶,花錢少,省事,是最經濟實惠的飲料。小茶館和賣大碗茶的增多使飲茶的富貴風雅黯然失色。中國老百姓最歡迎的還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衆化茶道)。中國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會再是明清時代的格局。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