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二)十二因緣是什麼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0-9-8 00:46:04
標題:
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二)十二因緣是什麼
十二因緣是什麼
這是說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環的原理,共有十二個階段。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愚癡,而引導我們造作種種的善惡行為;由行為的餘勢(業力)而積聚成為生命
之流的主體,叫作識;由識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現象,叫作名色;名色住胎而漸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狀態,叫作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觸到外在的事物;由與外在事物的接觸而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別作用而有瞋愛之心生起,瞋愛之心表現於外,便是取捨求拒的種種善惡行為;由於這種種善惡行為,便又有了必將接受未來果報的業因;既有了今生的業因,當受來生的生命;既有了來生的生,又必有來生的老與死。這是生命之流三世迴環的因果定律:造業因的集,受果報的苦,再由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現在為便於增加印象起見,再將十二因緣配合苦集二諦的三世因果關係,列表如上:
---本文摘自<<學佛知津>>---
作者:
雪巴
時間:
2011-9-15 20:35:09
標題:
十二因緣
佛教認為,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
且依因緣而生之一切,也隨著現象的生起,而損耗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是故世間一切皆無法恆常。
十二因緣具體內容: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無明」是指對「五蘊因緣生而當下敗壞不知」,因對五蘊因緣生而當下敗壞不知而生起貪愛,生起貪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稱為「行」。
由此執為有我進而推動的意志行為,驅使「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此為內在活動。
而我們真正可以觀察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色聲香味觸法」,而升起六種覺知「六識」,上述為「六入」。
六入處所引發的運作稱為「觸」,由觸引發苦受、樂受、中性受,及聯想和意志行為,簡稱為「受」。
由樂受引發貪愛,苦受引發排斥,此為「愛」。由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種執取稱為「取」,同「行」的定義。
由取而引發「有」,有的意義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
這部份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具體展現。
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即稱為「生」,由生則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中種種痛苦,乃至於死亡。
覺悟到十二因緣而得到解脫的修行者被稱為解脫者。不論是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以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的真相,從而覺悟,並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而達到圓滿的解脫。
[編輯]佛教理論的發展
以上所講的四聖諦是喬達摩悉達多在世時對其弟子們宣講的教義,這些教義後來被現代學者稱為原始佛教。有人主張, 喬達摩悉達多滅度之後,佛教經歷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幾個主要階段。但此一觀點並未得到普遍認同。無論如何,四聖諦始終是佛教理論的基礎。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