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梵文字意來說,「Ava」是「普遍」,「Lokita」是「觀看」,「Iśvara」過去漢譯為「自在者」——即祂不是由凡間事物所生、而是「自我本身即能存在者」,通常直接將它看作「神格」中的一種。當「Lokita」和「Iśvara」兩字結合時,按照文法,前一詞的最後元音「a」、和後一詞的起始長元音「i」,將合併而成為「e」。因此最後的讀法則是「Avalokit- e -śvara」。
在中國隋唐之前對佛經的翻譯,對這位神祇名的翻譯,則是來自於另一個字「Avalokit- a -śvara」,中間作「a」而不是「e」。這麼一來,這個名字的拆解法,就該是「Ava(世間一切)」–「Lokita(觀看)」–「Svara(聲音)」,即「觀看世間一切聲音」的神,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觀世音」。「觀世音」這種譯法,可以回溯到四世紀末「鳩摩羅什」的翻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