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大潭寮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1-11-24 02:24:32
標題:
大潭寮
屬台南縣七股鄉大潭村,因位在潭底堀之南,又稱下寮。明鄭時期許姓開基祖許侃德自福建漳州紹安縣攜家眷及五子庭朴、朝玉、朝基、尾及朝實來臺,定居今大潭寮東南邊的港西(舊稱後港西)。目前留在後港西大多為二房及四房的子孫,集中在唐安宮附近;康熙末年,其他三房後代均遷至大潭寮。
大潭寮原本為臺江內海的一部分,最晚約在雍正5年(1727)之前即已形成浮覆海埔,在日大正16年(1927)時的《臺灣地形圖》中還可見到來自番仔厝及後港的兩條逕流。
許氏於日大正15年(1926)在庄廟之北建有祖厝高陽堂。後有來自番仔寮(今佳里鎮境內)楊姓遷至大潭寮西側墾荒。
日明治34年(1901)大潭藔、頂藔與後港東、後港西同屬蕭壠堡後港庄;日大正9年(1920)改隸七股庄後港大字;日昭和12年(1937),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在大潭寮西側開闢南鹽區,殖民政府則在大潭寮設學校、保甲、開道路,並預定興建鐵道,企圖將大潭寮改造為ㄧ鹽產業的新市鎮。但隨著日本的戰敗,這項計畫亦告流產。戰後初期劃為臺潭村,民國67年則改隸大潭村。
初墾時期的大潭寮由於尚在內海海岸線上,為適應自然環境,民居的設計多採取座西向東的方向。另外,為減少風阻避免風害,聚落居民習慣在屋頂常以磚壓瓦,並形成一種特殊的「前簷廊」,即在建物前簷廊出屐起的外側再加一道磚牆,使得原來的外廊道變成了寬約1公尺的內廊道,稱之為「巷路」。此外,還有「後摒仔間」、「七間尾」等建築空間,形成該聚落與自然環境、人文需求相互互動下的建築型式。
大潭寮的居民以許姓為主,約佔6成以上,其次為楊姓,約佔12%左右。該庄的的庄廟龍安宮,主祀五府千歲,由許姓、楊姓及謝仔寮翁、謝、陳等姓合祀。另外,還有楊姓居民的角頭信仰廟宇祐王宮,主祀媽祖及楊府千歲。在聚落東北角則有許姓渡臺女祖吳四娘的墓園,墓園旁有公共水堀。
來源:文建會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