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士林-慈諴宮 [士林媽祖廟] [62P]
[列印本頁]
作者:
ntyang1961
時間:
2011-12-8 00:57:40
標題:
士林-慈諴宮 [士林媽祖廟] [62P]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1-12-8 12:10 編輯
士林-慈諴宮 [士林媽祖廟]
2011-12-8 00:54:17 上傳
下載附件
(171.71 KB)
2011-12-8 00:54:22 上傳
下載附件
(180.49 KB)
2011-12-8 00:54:26 上傳
下載附件
(164.61 KB)
2011-12-8 00:54:27 上傳
下載附件
(73.92 KB)
2011-12-8 00:54:32 上傳
下載附件
(196.88 KB)
2011-12-8 00:54:36 上傳
下載附件
(163.29 KB)
2011-12-8 00:54:40 上傳
下載附件
(113.16 KB)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维基百科
附件:
01.jpg
(2011-12-8 00:54:17, 171.71 KB) / 下載次數 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AzODE1NnxmYzA2ODNlZHwxNzU0NzcxNzQzfDB8MA%3D%3D
附件:
02.jpg
(2011-12-8 00:54:22, 180.49 KB) / 下載次數 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AzODE2MHxjN2RlOGM5M3wxNzU0NzcxNzQzfDB8MA%3D%3D
附件:
03.jpg
(2011-12-8 00:54:26, 164.61 KB) / 下載次數 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AzODE2MnxhZmZjNmFkNHwxNzU0NzcxNzQzfDB8MA%3D%3D
附件:
04.jpg
(2011-12-8 00:54:27, 73.92 KB) / 下載次數 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AzODE2M3w5Y2U5MDAyZHwxNzU0NzcxNzQzfDB8MA%3D%3D
附件:
05.jpg
(2011-12-8 00:54:32, 196.88 KB) / 下載次數 1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AzODE2NHxkZGI4Yzk0NnwxNzU0NzcxNzQzfDB8MA%3D%3D
附件:
06.jpg
(2011-12-8 00:54:36, 163.29 KB) / 下載次數 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AzODE2Nnw3ZDBmMTUxMXwxNzU0NzcxNzQzfDB8MA%3D%3D
附件:
07.JPG
(2011-12-8 00:54:40, 113.16 KB) / 下載次數 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AzODE2N3wxOWRmMjQ2M3wxNzU0NzcxNzQzfDB8MA%3D%3D
作者:
ntyang1961
時間:
2011-12-8 15:49:42
今天的慈諴宮前身就是士林媽祖廟,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業主何錦堂獻地所建的廟,當時稱為天后宮。咸豐九年(1859年),發生漳、泉械鬥,芝蘭街被焚毀,天后宮亦付之一炬。
舊街慘遭焚毀後,縉紳潘永清力主遷地另建新街,得到大多數街民的贊同,於是選擇在下樹林處建設新街,即今日的士林新街。
同時在街區中央規劃為廟址,即現今慈諴宮所在地,也就在著名的士林夜市旁邊。
走訪這些古廟,除了心懷虔誠之心,欣賞其藝術、建築之美外,鑑古知今可更加了解其過往的歷史脈絡。
不過,更令我好奇的是當年發生死傷慘烈的漳泉械鬥,最後雙方是如何和解,如何撫平其傷口的這段動人的歷史。
早期大陸移民來台,通常先來的人都是占領港邊、河邊平坦肥沃的地方,晚到的人只好向內陸丘陵發展。一般來說,閩籍人士比粵籍人士來得多且早,而閩籍中泉州人又比漳州人來得多,所以以地利來說,泉州人坐海口、開店舖;漳州人就占領平原、收佃租。
晚到的客家人為了爭土地和水源,也因為信仰、語言和習俗的差方,只好向內陸丘陵發展。為了爭土地和水源,也因為信仰、語言和習俗的差異,經常有械鬥事件發生。
即使是同樣來自福建漳、泉兩地的移民,也沒有辦法避免。泉州人多的地方,漳州人不去;漳州人多的地方,泉州人不愛,兩方人馬儘量保持距離,避免越界,以免橫生事端。
漳泉兩地移民,也因生存競爭激烈,長久以來為了爭奪土地、水利資源,衝突不斷,彼此之間的心結愈加擴大,時常發生摩擦,大打出手。
當時在民間流行一個傳說,早期台北盆地因無任何高樓大廈,晚上在泉州人所建的艋舺龍山寺,可以遠遠看到現在中和市石壁湖山慈雲巖裡的燈火,泉州人認為這樣會破壞風水,屢次將慈雲巖破壞,漳州人不服輸,也多次重建廟宇,後來為了佛寺安全,才由板橋林家的林國芳將神像迎接到板橋供奉。
另外,當時每到初一、十五,芝山岩惠濟宮一點燈,台北艋舺泉州人的聚落就會失火。由於頻頻失火,泉州人便在艋舺的龍山寺前挖一個大水塘以做為鎮懾之用,但似乎沒有效,因此漳泉兩籍人士結怨日深。
到了清咸豐3年,大台北地區陸續出現大規模的漳泉械鬥事件,雙方常常一言不和,就要拼個你死我活。
清廷官方無心也無力調停,因此漳泉長期械鬥持續了六年之久。清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大台北地區大械鬥再度爆發,咸豐九年七月,以艋舺之泉州人為首滬尾黃龍安(黃阿蘭)率艋舺、新莊、坪頂、和尚洲、港仔墘、溪洲、加蚋仔各街莊泉人豪勇三千餘人攻漳州人大本營枋橋林本源家族。
械鬥之日,枋寮街(中和)發生大火,以致港仔嘴(板橋埔墘)、瓦窯(今中,永和交界處)及加蚋仔(今台北西園,東園)等庄,均付之一炬。其後,枋橋之漳人聚眾反攻泉人,械鬥禍及芝蘭(今士林)二堡,房屋被毀,村里成為廢墟,戰事之慘烈及犧牲人數之最。
清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林維讓、林維源兄弟是板橋漳州人的領袖,看到死去的親友或是傷重的鄉親們,心中十分悲痛,如果漳州人與泉州人的仇恨,一直不能化解,不僅死者無法安息,活著的人也都要無時活在械鬥的恐懼中。因此他們與泉州人的領袖之一-莊正共同設立「大觀義學」,免費提供地方人士或小孩子們讀書,甚至還供給生活費,讓到義學讀書的人無後顧之憂,專心向學。
希望藉由教育的力量,化解雙方對彼此認識上的誤差,又提供互相往來的機會,在書社裡,以詩文會友,促進地方人士的和諧。
林維讓又將其妹妹許配與莊正。
往後數十年,大台北地區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漳泉械鬥,即使偶有誤會,也比較容易化解。不像以前,常常因一言不和,就要拼個你死我活。
在加上清光緒乙未年(1895年)清庭割台給日本後,台灣社會逐漸走向近代化、殖民化與法治化,也進而凝聚出新的「台灣人」意識,過去以原鄉情結為中心的「分類械鬥」問題,乃自然而然地消失殆跡。
今天的漳州人、泉州人早已是一家親了,在台灣河洛人的後裔,幾乎可以說非泉即漳,漳泉一詞已經成為早期閩南來台移民的通稱。
漳泉心結逐漸化解之明顯例子,可由關渡宮媽祖廟和士林慈諴宮的交流看出。
於1859年舊街燬於嚴重的泉漳械鬥的慈諴宮,在仕紳潘永清的提倡下,以慈諴宮為中心重建新街於現址。
此後慈諴宮是士林街人士在大亂後凝結的重心,新街的設計也以其為中心,且特別重視防衛。
相傳早期士林地方流行病疫,因傳說以泉州人佔多數的北投地區的媽祖廟關渡宮,關渡二媽對於農作收成不好,或是蟲害,甚至是驅逐邪煞、治病等,都極為靈驗。在士林雖有慈諴宮媽祖的庇蔭,但地方人士仍迎請關渡媽祖遶境運庄,之後果真疾病泯除,自此士林迎關渡二媽的活動,也就成了地方年例慶典之一。
關渡宮媽祖廟和士林慈諴宮的交流,無疑象徵漳泉心結自此逐漸化解。
逛士林夜市早已是臺北市民的共同經驗,如今也是國外觀光客的必遊景點。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