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Dr. Joe Wicentowski 在其專文A History of Coffee in Taiwan中提到咖啡首次移入台灣,是1884年英國德記茶葉公司(Tait Tea Company)自馬尼拉引進100株咖啡苗,種在台北縣的三峽。彼時,頂級台灣咖啡豆在倫敦頗負盛名。(註:關於自馬尼拉引進且種植在北台灣一事,有二個疑點待理清。自馬尼拉引進的品種很有可能是賴比瑞亞品種Liberica coffee,而不是阿拉比卡品種,因為當時菲律賓普遍種植賴比瑞亞咖啡Liberica coffee。最近幾年菲律賓國內再度吹起恢復種植國寶賴比瑞亞咖啡風潮。其次,若是賴比瑞亞品種,種植在北台灣的成功機會很低。)
美國從軍記者大衛遜(James W. Davidson)的著作台灣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裡面有記載咖啡的引進,1880年代由德記洋行自舊金山引進。內容如下:「約12年前,大稻埕之德記洋行(Tait Co.)之買辦,將由舊金山進口之珈琲及種子供應與三角湧附近之種茶人。於是,成為種植珈琲之端,但是工作開始後不久,生番來襲該處,該企業也就被人忘記了。可是,有一些珈琲樹點綴於板橋近邊;而余阿順(Yu ah-sung)及余阿立(Yu ah-ku) 兩兄弟種種子。漢人,可是不習慣於種珈琲。珈琲種在空地,沒有其所需要之隱蔽成蔭場所,因此,其結果不會滿意。一所農園已經放棄種植,而另一個農園還在繼續種珈琲,一、二百株珈琲樹現尚存在。由日人佔台後,對種植珈琲之興趣被刺激,而在板橋地區,於更有利的環境下,種植更多珈琲樹。」
據這段文字敘述,可以說台灣咖啡的引進時間就在1880年代。台灣咖啡的原鄉應該就在台北盆地的三峽(三角湧)和板橋。
嘉義農試所的朱慶國先生在農林廳志關於咖啡的記載,日治時期1901年自印尼爪哇引進三種咖啡品系C. arabica L.(阿拉比卡種), C. liberica L.(賴比瑞卡種), C. robusta L.(羅布斯塔種)在恒春試種,以後又分別自牙買加、巴西和哥倫比亞引進不同品種,1912年移植到台東卑南,1913年擴展至花蓮,1916年發展到玉里。1919年把引進各品系收集到嘉義農試分所,做觀察試驗。1928年台灣咖啡試銷日本,獲得好評,帶起日本多家著名商社企業化投資台灣咖啡種植熱潮,也把台灣咖啡種植推向第一波高峰。當時著名的咖啡種植有花蓮瑞穗農場、台東縣森永農場、嘉義中埔赤星農場、民雄赤司咖啡園、雲林古坑農場等。直到1942年,種植面積將近1000公項。
1945年,由於咖啡不再被重視,多數遭人砍伐,或任其荒蕪,咖啡園面積殘留不到100公項。1950年以雲林斗六農場改組為雲林縣經濟農場,繼續經營咖啡種植。由於1954年國際咖啡價格高漲,種植咖啡的獲利甚高。該年聘請夏威夷大學的咖啡專家Dr. Y. Baron Goto(註:本部落格中"頂級咖啡的採收和處理"作者)來台視察並指導咖啡種植,嘉義農試所派員至國外研究咖啡種植與加工處理,1957年補助雲林經濟農場設立現代化咖啡加工廠,再度擴展咖啡種植面積,並以推廣自夏威夷引進的HAES6550(這品種代號屬於Kents,HAE是夏威夷代號)。
國際咖啡組織 (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ICO)的統計資料,台灣進口咖啡數量1988年6,746噸,2002年增加至28,700噸,2005年達到33,462噸。這資料與目前國內人口平均咖啡消費量相近。如果把台灣咖啡生產佔有進口量之3-5%,年產量即需1,000噸左右,種植面積將達到1500公項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