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客家人耕讀傳家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1-12-22 02:16:46     標題: 客家人耕讀傳家

客家人具有比較重視教育的族群特質,傳統的理想生活境界是“晴耕雨讀”、“詩書傳家”;客家人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識的讀書人,敬重文明,成了歷代相傳的古風。

客家人敬重文明,重要的表徵就是“敬惜字紙”的舊習;在傳統客家人心目中,造字不易,文字是聖神的化身,因此寫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便丟棄,必須集中收到專門燒字紙的“聖蹟亭”或“惜字亭”中焚燒,所以每逢初一、十五,都會有些老人自動到村中收集字紙。直到20世紀中葉以來,印刷術已相當發達,字紙處處氾濫,但在屏東萬巒,仍有一位老人堅持著這項溫厚的古風,傳襲到20世紀末葉。由於敬惜字紙,在民間信仰上也特別敬拜造字的倉頡。

客家人表現在讀書上的民間信仰,還有拜文昌帝君和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在台灣的客家街庄中,幾乎大多數的鄉鎮都有文昌廟,沒有文昌廟的地方,供奉其他主神的大廟,往往也都配祀有文昌帝君。而這位主管文明的神,不僅讀書人崇祀,一般的農人甚至是販夫走卒,也都虔誠敬祀,每逢二月初三帝君誕辰,家家戶戶莫不準備豐盛的祭品到廟中祭祀。此外,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因曾放逐嶺南任官,對開啟客家文風有非常重要的功勞,因而也成了客家人敬祀的文明之神。屏東縣的內埔鄉,便有一座專祀韓文公的昌黎祠;台南市的三山國王廟,也配祀有韓文公,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當地的善男信女都會準備豐盛的祭品祭拜昌黎伯。

客家人是個遷徙的族群,由於長期生活在困苦的環境中,深知要改變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求取功名以出人頭地。客家人視文化知識為生存競爭的主要手段,所以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有許多客家諺語就表達了這種意義,如“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不讀書有眼無珠”等。台灣客家人在戰後60年來,能夠憑其對教育的重視,以較高的教育成就來改善其社經地位,即是最好的寫照。

來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作者: mine360708    時間: 2012-3-5 20:00:15

在桃園龍潭有一座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惜字亭。
龍潭聖蹟亭建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超過一百三十年的歷史。在日據時代、光復後都曾經加以整建修復。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附件: thumbnailCA0D2XP0.jpg (2012-3-5 19:59:27, 6.71 KB) / 下載次數 3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Y0OTI1N3w0MDVmOTFiMHwxNzUzNzc2NzI3fDB8MA%3D%3D

附件: thumbnailCA1CI4W0.jpg (2012-3-5 19:59:44, 11.37 KB) / 下載次數 3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Y0OTI1OHwwOTRiNzk4MXwxNzUzNzc2NzI3fDB8MA%3D%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