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財主和拉撒路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2-2-15 01:12:35
標題:
財主和拉撒路
(經文:路十六19-31)
這結束部份的專題是非常嚴肅的。它講到一個自我放縱的財主和一個有需要的窮人。兩個人都死了,一個去了天堂,一個去了地獄。你知道為甚麼這個比喻不受歡迎嗎?有人認為它根本不是主的比喻,而是我們主所認識的兩個人的故事。或許如此,但是說它是一個比喻、決不會減弱其作為主教導的確定性和嚴肅性。如果它是比喻性的,其寓意仍然傳遞著一些事實;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耶穌作為最憐憫的人,決不會毫無意義地傷害那些聽眾的感情,不論以任何表達方式、用任何言辭,包括隱喻和例證;另外,可以確定的是,祂從來不會任由自己去講一些純屬想象或虛構的事。
所以,這裡我們有了一張死亡之後的圖畫,它的意義在於,這幅神所啟示的圖畫,駁斥了關於死亡和永恆主題七點流行的錯誤:
1. 第一個錯誤:“我們不可能確定知道死後的事。”
事實上我們可以,因為神的話語講到人死後的事。在這段聖經中,神的兒子親自告訴我們關於生命、死亡、天堂和地獄的事。當然,如果我們拒絕聖經的啟示,我們就沒有任何關乎人類未來結局的權威性話語了。我們所愛的人死了,我們也會死亡,都死在懼怕和無常之中!我們要小心一種褻瀆的觀點,即主在這個比喻中只是表達了祂那個時代流行的想法和觀點,換言之,即使那些觀點並不正確,祂作為神的兒子還是遷就了當時大眾通行的看法。請看約八26和28,如果我們不能信賴主講的這個比喻,我們也就不能信賴祂任何其它的宣告。
2. 第二個錯誤:“死亡是最後的終結。”
那些讓我們如此相信的人會說:「死後根本就甚麼也不存在。」但是,撇開神的啟示,單單來看這個觀點,我們就已發現:死亡終結一切,是非常不合情理和難以置信的。人的位格是很奇妙的。人有思想、記憶和天賦——試問,神會故意讓所有這一切藉著死亡而永遠消失嗎?我們可以很確定,在死亡之後還有存在的延續——耶穌正是這樣說的!再來讀一讀路十六19-20。19節中的那個人,或是20節中的那個人,在他們死後仍然還是同一個人;他們的肉身被埋葬了,但他們依然活著——而且活得更加真實!我們去查考來九27,注意「死後」這個字!當你死亡之後,你的靈魂會離開身體,立刻進到天堂或地獄裡。
3. 第三個錯誤:“我們死後就長眠不醒了。”
讀一讀22節,再讀23-26節。這兩個人看來是否是長眠不醒了呢?當你死亡之後的那一刻,你立即就甦醒了。無論是在天堂或地獄裡,無疑你是甦醒的。當然,你的身體將會「睡了」(帖前四13-18)。23-25節中那個財主在死後,仍然可以觀看、感受、呼喊、請求、傾聽和回憶——他當然是醒著的!並且拉撒路受了「安慰」(25節)——他也是醒著的!
4. 第四個錯誤:“地獄根本不存在。”
有多少人喜歡把地獄看成是神話、是想象中所編造的——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有趣的是,很多人寧願相信有天堂、而不信地獄的存在!這實在不合邏輯。這兩種信念要麼同時成立、或是同時不成立。並且,即使人不願或不想相信,按照主耶穌所講論的這兩種結局,都是成立的。祂所講的地獄是一個可以感受到痛苦和煎熬、卻又有記憶的地方。讀一讀24,25和28節,與太十三42、二十三33、二十四51、二十五30及二十五46比較。我們快快因此受警戒吧!
5. 第五個錯誤:“死後還有第二次機會可以得救。”
讀一讀26節:「有深淵限定……人……不能……」。所以死後的結局是永遠確定的。請看約八21。為甚麼那些今生已聽過福音的人、還需要第二次機會呢?(林後六2;來三7)
6. 第六個錯誤:“死後無法辨認出誰是誰。”
我們死後是否可以和我們得救的家人朋友相認相聚呢?請看23節。這個財主認出了亞伯拉罕(雖然他生前從未見過他)和拉撒路。得救的人在天堂裡將會認出彼此來,正如彼得、雅各和約翰在變像山上認出了摩西和以利亞一樣(路九28-36)。查考帖前四13-18——如果我們無法認出我們的親人,我們受的安慰和鼓勵在那裡呢?保羅告訴我們,他盼望在天上看見因他傳福音而得救的人——林後一14;帖前二19。
7. 第七個錯誤:“不信的人看見神跡和異能後就會相信。”
你看這個財主是何等關心他弟兄們的得救(27-28節)!這樣的關切是好的,但在死後卻是毫無價值的。讀一讀29-31節。事實上,神已經藉著賜下祂的兒子、向世人表明了祂的愛(約三16)。祂(譯者著:指神的兒子)已經為我們死(賽五十三6),並已經從死裡復活(路二十四34)。除此之外,祂還能為我們做甚麼呢?你現在可以信服了嗎?參看來十二25。
註解:現在看來,似乎地獄(或稱為陰間,23節,是死去的靈魂聚居之處),在基督升天之前,由兩部份構成,分別住著得救的人和失喪的人。當基督受死、復活和升天之後,有一件事改變了(弗四8-10)。比較林後十二1-4。現在得救的人在死亡時就會「與基督在一起」(林後五8;腓一23);而失喪的人則等待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啟二十11-15)。
來源:生命之道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