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金剛經與淨土 [列印本頁]

作者: caesar25    時間: 2012-4-10 10:43:14     標題: 金剛經與淨土

本帖最後由 caesar25 於 2012-4-10 10:46 編輯

勤勸諸位同修每日念誦金剛經 功德無量..

略述持誦金剛經功德

1.勝於布施恆河沙七寶的福德

2.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
  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
  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的福德。

3.用身命來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受持《金剛經》,不但可以開智慧,還有不可思議的福德。
  這是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金剛經》,
  如果受他人批評、侮辱、辱罵,或者生病、破財等,
  這些都是先世的惡業,原本應該投生到惡道去的,
  現在因為受持讀誦《金剛經》,惡業取消,重報輕受,
  所以念《金剛經》有這樣的無邊功德。


**********************************
摘錄自江味農居士著(金剛經講義)

修淨土念佛,亦然。經云:心淨則土淨。
妄想執著不除,心何由淨耶。
古德言,愛不重不生娑婆。情執我見,實為愛根。
故求生淨土,必應從此下手。

所謂老實念佛者,老實二字,必當注意。
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云何能老實乎。
由此可知,般若淨土,初非二事。
金剛經,實一切學人出妄之宏綱,淨心之樞要也。

***************************
摘錄自沈家楨居士著(金剛經研究)

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下品下生,或邊地疑城,
這些都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數千萬劫)才能花開見佛,才能聽聞佛法,
還遠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繼續修持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發願往生西方,
願要發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並且以此為目標,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
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彌陀佛的悲心相應,受持《金剛經》,是一個容易做到而收效極宏的法門。

一天早上,在念《金剛經》的時候,念到「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念到這裡忽然靈機大動,唉!『阿彌陀經』中不是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嗎?
倘若我們能夠對佛在《金剛經》中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個教導,能解釋得通,能生起實信,豈不是就是證明:我們過去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了善根
已滿足了「無量福德」嗎?

換句話說,已經具備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基本條件之二──善根與福德,
我們只要再集中心力持名念佛及廣行善事,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悲願,力求相應,
培植與阿彌陀佛的因緣,則三個條件都有可能即生完成,西方極樂世界保證可以往生,
而且品位一定不會低,這豈不是一條很明顯的修行大道嗎?

作者: caesar25    時間: 2012-4-10 15:22:49

askpoiuy 發表於 2012-4-10 14:24  
頂禮 感謝這位菩薩慈悲為懷

感謝仁者隨喜參與回覆 也是無量功德
作者: 阿拉斯加州    時間: 2012-4-11 09:50:47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好難.....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當你耳朵聽的,眼睛看的,未必是真的;未必是假的!



作者: caesar25    時間: 2012-4-11 10:04:20

阿拉斯加州 發表於 2012-4-11 09:50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好難.....

最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能夠隨時作觀想

不隨境界的起伏 像佛那般如如不動 還是要多多練習

生處(佛心)轉熟 熟處(習氣)轉生

念經和念佛也是練習止觀的功夫..

所謂功夫 就是能在任何時間

定心念佛或受持經典上的道理

在外表表現出來 為人表演 無聲說法

那就是真正功德無量了

作者: 不敗之身    時間: 2012-4-13 21:39:06

中土難生.今已生...佛經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凡事只差實踐的行動而已....要去那裡問自己....金剛經出離生死的指標......淨土若是上品上生為帶業修行.....中品亦是...下品下生屬七寶監獄...淨土三經有說明

大家還是努力修行吧
作者: caesar25    時間: 2012-4-16 08:54:15

s69724 發表於 2012-4-14 23:00  
請問"我見"跟"我相"意思差在哪兒呢!? 這裏我不太瞭解佛經上的意思。 
經文上是說若有人說我見即是 ...

仁者吉祥 佛說尚未達到四果阿羅漢前 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 何況是解釋經文

以前翻譯佛經的聖人 都至少是已經開悟的阿羅漢 其中有很多是古佛或菩薩來的

若是有疑問 要找古人的注解

今人翻譯的要很小心..

末學是沒資格說明..

建議仁者找和自己有緣的法師大德或經典上詢問..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aesar25    時間: 2012-4-16 09:00:00

s69724 發表於 2012-4-14 23:00  
請問"我見"跟"我相"意思差在哪兒呢!? 這裏我不太瞭解佛經上的意思。 
經文上是說若有人說我見即是 ...

讀書千遍 其義自見

讀經的目的 主要是讓心定下來

把腦袋的的無明去除 經文是去除我執 讀經時別去想它的意思

因為佛的意思 我們是不懂得 佛只是比喻

我們未達那個境界 再怎麼解釋 我們也不懂

若是達到那個境界 也不用解釋了..

所以讀經的重點是讓我們去我執 不是要去解釋經文

學佛不是用研究心 那是佛學 沒有意義

學佛只是<捨> 捨即佈施 佈施貪嗔癡 這才是第一功德...
作者: caesar25    時間: 2012-4-17 14:06:36

s69724 發表於 2012-4-16 11:58  
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

哦,我的天啊!是教我催眠自己嗎?

佛法在恭敬中求..

態度勝於學問...
作者: caesar25    時間: 2012-4-21 10:02:31

askpoiuy 發表於 2012-4-19 20:15  
哈哈 沒有你也沒有我是實相 不要在想了 入經藏吧 你會知道的


入經藏的態度是正知正見..

不過讀經也需要般若判斷

若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經典 從一而終

一部經就可以足以開悟了..

所以古大德說 讀經要有<眼> 眼即是智慧

猶如六度萬行 般若為目

如無般若 其他萬行 如盲修瞎鍊..

分享夏蓮居居士的箴言:

<持戒 念佛 看經教  察過去習勿自欺..>

祝福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不敗之身    時間: 2012-5-24 22:10:17

所謂淨土每個地方皆是淨土....台灣亦是....
作者: ghjgajg    時間: 2013-7-12 08:05:36

個人體會:佛經是佛陀世尊教化的實語真語真理,凡想探求真理的人,除了誦唸經典之外,更應該努力探討經典的真意.

有個阿婆問法師的問題很一針見血."敢問法師..佛經是佛祖講的..為什麼要我們唸給佛祖聽?"


讀經讀到有問題就該找善知識多問問...真理不怕推敲的!

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整句解讀...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答案不就在裡頭嗎?

2. 請問"我見"跟"我相"意思差在哪兒呢!? 

請誠心誦多次唸這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道理很間單: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個人體會心得是:

佛陀說的每一部經典. 經意都是前後連貫, 是一整體的, 也都可以前後解釋, 反復彼此印證與驗證.

提供個人讀經解惑的小小心得, 給大大一個方向, 來用心讀經. 不完備之處在所難免, 不勝惶恐.

作者: boy650623    時間: 2013-7-12 12:44:22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7-12 12:51 編輯
ghjgajg 發表於 2013-7-12 08:05  
個人體會:佛經是佛陀世尊教化的實語真語真理,凡想探求真理的人,除了誦唸經典之外,更應該努力探討經典的真意 ...


個人體會:佛經是佛陀世尊教化的實語真語真理,凡想探求真理的人,除了誦唸經典之外,更應該努力探討經典的真意.

有個阿婆問法師的問題很一針見血."敢問法師..佛經是佛祖講的..為什麼要我們唸給佛祖聽?"

讀經讀到有問題就該找善知識多問問...真理不怕推敲的!


水清魚自現~
這就是讀經的目的~
拜經亦然~

不然努力到,整個都解釋很熟~還是錯用心~
明擺著給你看,一大堆佛學大師,,一堆佛學院就是了~

還不如阿公,阿婆老實的唸~

問題根結點是,答案不是問出來的,不是研究出來的~
善知識也只是指路給你去走的,重點還是自已~
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一門深入,入一無妄~


我不反對研究,研究只是給你把識心,用盡而已~
就像參禪一樣,要用妄想心,就給他用,用到盡處了,知道沒用,就放下了,
這時在來念佛,讀經,就有味道了~

不然研究一大堆,也是知識而已~
親近善知識,這是正確的~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