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即心即佛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2-5-9 00:27:28
標題:
即心即佛
念佛無非念自心,
自心是佛莫他尋;
眼前林樹並池沼,
晝夜還能演法音。
──明.呆菴普莊
念佛,是眾多修持法門中最簡便,也最普及於各階層人士的修行方法。有的人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消災延壽藥師佛」,也有人念「觀世音菩薩」或「地藏菩薩」,其中最常為人所稱念的,就屬「阿彌陀佛」了。
念佛的好處很多,念佛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意志,以正念來對治妄念;念佛也等於念自己的心,念到最後,自己的心與佛號融和在一起,我心是佛,佛就是我心。
一個小孩圍繞在媽媽的身邊,一直呼喚:「媽媽!媽媽!」媽媽最後感到不耐煩,忍不住開口喝斥他。孩子抬起頭一臉疑惑的問:「我只叫了幾聲,媽媽就不高興,妳每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個不停,難道阿彌陀佛不會不高興嗎?」
母親雖有愛護子女的心,但過分了難免會生怨瞋。阿彌陀佛和人有所不同,佛沒有瞋心,當我們將佛號念念分明地念到心裡,自然能與佛相應。因此說到念佛,倒不如說是念我們自己的心來得恰當。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真正的念佛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古德也有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說明了我們的自性本心,與諸佛如來的心並無不同,是一不二。
「眼前林樹並池沼」,在西方極樂世界裡,有七寶行樹、七重樓閣、八功德水等種種莊嚴殊妙的景致,在我們的清淨自性裡,當下也具備這些殊勝功德!「晝夜還能演法音」,只要我們時時不忘念佛、念法、念僧,就能保有靈明不滅的一念善心。
那麼,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恆常不忘念佛呢?其實,不一定要拿著念珠才能念佛,看到一根一根的電線桿,順著念下去,電線桿就是念珠;看到田地,依著田地一塊塊的念,田地就是念珠;看到路上人來人往,一個個地念下去,人就是我們的念珠;大地山河、一切眾生無非是我們的念珠,都是我們與佛心結合的橋梁。當一個人真正明白「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的旨趣,就能認識自我了。
這首詩偈主要是啟示我們,要有「自心是佛」的信心。凡事都從自我要求開始做起,必能有所進步、成長。
來源:星雲說偈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6-29 00:26:50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6-29 00:29 編輯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
無心意識
。云何當作眾生事...
佛經說,佛
無心意識
,
這說明「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這句話是
後人
所編造的
邪說
。非
佛說
《中阿含經》比丘行遠離。成就二遠離。
身及心
俱遠離。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眾生幻身滅故
幻心亦滅
。
修行的最終 就是成就:
身心
皆滅 的境界
故「無心才是佛」;而非「即心即佛」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6-30 21:28:25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很多人讀了《佛説觀無量壽佛經》而錯以為
專用此心
,就能
成佛
顯然這與【
無心
才能成佛】是互相衝突的
其實並沒有衝突,而是讀者錯解《佛説觀無量壽佛經》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以觀佛身見佛心。眾生
憶想見化佛
專用此心憶想,只能見
化佛
。而不是見
法性佛
見法性佛,才是真正旳成佛
見化佛,只是往生極樂世界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