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大乘的精義 [列印本頁]

作者: mm117777    時間: 2012-7-11 00:05:32     標題: 大乘的精義

引言:
這幾年來,我於講經或開示中,對大乘佛法作了相當直接而銳利的批評。
又講了《佛法原典》。於是很多人,都說我是小乘行者,或者直接說:我是「自了漢」爾。

記得好幾年前,我到馬來西亞講課時,就有人當眾說我是「自了漢」。
於是我乃莞爾告曰:「我不遠千里而來,讓你有機會當面說我是自了漢者,即已證明我不是自了漢矣!」

所以我是不是小乘行者?是不是自了漢?這還不清楚嗎?那些口口聲聲不離大乘佛法者,對佛法的貢獻,也未必比我大。但消耗的資源,絕對比我多得太多了。

然我也曾說過:真要講大乘佛法,也沒幾個能講得比我高明?為了證明這一點。於是乃說此題。

能容乃大:
這能容乃大,是中國人一向的說法。譬如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也。

於是因於「能容乃大」,便有二種狀況:一是雜多,二是一味。

就我們常聽到的大乘佛法,其實只是雜多,而非一味。

就雜多而言,大乘佛法乃包括:人天法、解脫道和菩薩道。

譬如布施、修福,乃只是人天法。甚至慈悲,也只是梵天法爾。

或說:自度度人為菩薩道。然而若離開解脫道,你如何度人呢?你要將人度到那裡去呢?度到我的「山門」裡去!

或說:自未得度,先度人。然自未得度,云何度人呢?唯共業牽連,相率及溺爾。

於是既以「雜多」為大,便免不了有「魚目混珠」和「龍蛇雜混」之結局。

而眾生之中,利根者其實不多;鈍根者,卻一大片。於是在「魚目混珠」和「龍蛇雜混」後,更有「劣幣驅逐良幣」的下場。

所以從「能容乃大」,到「魚目混珠」,到「劣幣驅逐良幣」。可說是大乘佛法的三部曲─譬如從正法,到像法到末法也。

於是在末法時代,我們所聽到的大乘佛法,乃是「劣幣驅逐良幣」後的「愚民政策」而已!

云何說是「愚民政策」?譬如鼓勵布施修福,要布施給誰呢?布施給講者!

口口聲聲說慈悲,是要我慈悲你,還是要你慈悲我呢?

甚至辦「消災法會」?是消誰的災呢?消辦者缺錢之災也。

在密教有「財神法」,有人問仁波伽:修「財神法」,真有用嗎?仁波伽答曰:至少我因此賺了不少錢。

大乘勸「發心」,本是勸發「菩提心」之意,而菩提是覺悟之意。故原意乃勸發「求覺悟之心」。而後,這發菩提心,乃變成發度眾生之心。

最後,這「發心」,乃是勸發心修福,而不惜作牛作馬也。在那裡作牛作馬呢?當然是到本山門裡去!

所以這種大乘佛法,可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為貼上了「大乘」的標籤,所以沒有人敢懷疑它,更沒有人敢批評它。

因此,大乘佛法、山頭主義和愚民政策,乃鼎足而立。山頭主義是其本質,大乘佛法是其標籤,而用的唯愚民政策而已!

其實大家皆心知肚明,也皆心照不宣。因為不能「破壞行規」啊!

而今天,卻半路來個程咬金,自己不愛錢,還要擋人財路。所以大家便忙著圍剿,忙著抹黑。說他是自了漢。

但若是自了漢,又何必因路見不平,而不惜引起公憤呢?

所以若以「雜多」為大,其實只是淪為下流和卑鄙而已,云何為大呢?

然而能容乃大,我們只要更改一個字,便完全改觀也。

改那個字呢?改能「融」乃大。

以能消融故,則成大海一味。而不至有「魚目混珠」和「龍蛇雜混」之虞,更不可能淪落至「劣幣驅逐良幣」的下場。

於是乎,能否消融?便成關鍵也。

見性為大
諸法如何能融呢?諸法以「無自性」故,能融也。

諸法如果有自性,便只能混合,而不能化合也。

諸法以無自性故,能化合,能融合。以能融合故,成一味也。

何以諸法無自性?為眾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主性、無孤立性、無常住性。簡言之,無我性也。

其次,何以諸法能融?為互為因緣故,能融也。你中有我,我中有我;相涉相入,輾轉不盡也。

所以在《中論》中有兩句話,如真理解,便能見性也。

一、「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第一句話:是在差別相中,見其平等性。

第二句話:是在平等性中,現其差別相也。

歸納說,就這兩句話。演繹開來,則一切世間的學問技術,也不過如此爾。

因此能見性者,自然成其大。而勸發心、修慈悲,便都是枝末而已!

然不必說當今的法師,就從歷史的觀點而言,真從「見無自性」而說大乘法者,又有幾人呢?

以少人見性故,大乘佛法不得不淪為像法和末法。然若從見性,而倡大乘,便絕對是正法也。

所以我常說大乘的不是,是說像法和末法的不是。事實上,我常說大乘法,只是不屑於為它貼上「大乘的標籤」而已!於是便博得了小乘行者和自了漢的封號。

說這話,不是為我覺得委曲或不平。而是眾生,也未免太蠢了!不是口說慈悲,就代表他很慈悲。更不是口口聲聲菩薩道,就代表他有自度度人的能耐也!

這表面上,是被別人騙了。其實是「寧可自己騙自己」,云何騙自己?我在學佛,我在上道。其實你根本沒道心,只愛裝模作樣!

因為根本沒道心,所以便和臭氣相投的法師、道友,串連成山頭主義,而牽扯於大乘佛法也。

所以大乘佛法,講到最後是什麼境界─「彭風水蛙,殺沒肉」。根本無法提昇生命,無法淨化社會。

故修福、慈悲、趕經、拜懺,終究只是愚民政策而已!云何為大呢?

不二方最大
一般人說到大小時,難免用「二分法」,來分大小;於是雖名為大,已非大矣。

故必以「不二」,才能成其大也。

諸法云何為不二?以緣起相關互動、相涉相入故,為不二也。

故廣義地說,一切諸法皆不二也。狹義地說,則悲智、福慧、止觀、自他、性相、理事、生佛等,皆不二也。

單就日常的生活面而言,則煩惱與菩提為不二也,生死與涅槃為不二也,禪定與有為為不二也(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佛法與世法為不二也。

所以必從諸法不二,去理解大乘,才能成其大也。

小結一
以上三點:能融乃大,見性為大,和不二方最大。其核心乃見性為大。

以見無自性故,能融。能融故,不二也。

性,乃普遍性與永恆性,無法不收,無法不現。一以貫之,萬變不離其宗也。

在過去我解釋「功德」時,乃謂:見性為功,圓滿為德。功者,因也,以見性為因。德者,果也,得圓滿之果也。

關於圓滿之果,以下試以「體相用」說明之。

體者,大圓鏡智
既諸法不二,則心智與境界為不二也。

就境界而言,諸法乃相涉相入,而稱為法身,或法界身。

就心智而言,則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而稱為法界心,或毗盧遮那,或大圓鏡智也。

相者,無功用行
智慧,乃善於抉擇也。

而世間人,以管窺天,掛一漏萬,當不可能有智慧。

大乘者,既以大圓鏡智為體,而作抉擇,當然有智慧也。

其次,世間人的抉擇,是從「作意」而抉擇的。

從「作意」而抉擇,乃用第六識的素材而已!其如何圓滿呢?

大乘者,既以大圓鏡智為體,而作抉擇;則非作意也。

這非作意心,乃稱為「無功用心」。以無功用心,而作抉擇,則稱為「無功用行」。

關於「無功用行」,我曾用「全方位、全自動的導航系統」以比喻之。

用者,千百億化身
或問:導航者,欲導歸何處?答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關於「上求佛道」者,我曾說:圓滿本無底限,只是不斷地去趨近祂。

至於「下化眾生」者,乃千百億化身也。

凡夫執色身為我,故輪迴六道。而修行到最後,證得:不受後有。

然不受後有,卻非頑空斷滅。而是隨緣示現,成千百億化身也。

小結二
以上的體相用,如對照原始佛典,乃更能凸顯出大乘的特質。

以「出三界」,對比於「大圓鏡智」。

以「滅受想定」,對比於「無功用行」。

以「不受後有」,對比於「千百億化身」。

故原始佛典乃偏說「證真空」,而大乘者更演繹「出妙有」也;然「證真空」,為「出妙有」之先決條件也。

總結
其實,不管「證真空」,還是「出妙有」,皆不出「見性」的範疇。

以見性故,能融;以能融故,不二也。

以性大故,體大、相大、用大也。故不能見性者,云何為大呢?

來源果煜法師文集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