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禪修與八正道 [列印本頁]

作者: mm117777    時間: 2012-7-11 00:07:47     標題: 禪修與八正道

序言
修行最容易─把垃圾丟出去

難在那裡?乃把垃圾當寶貝。故不只丟不出去;且還繼續製造.收集更多的垃圾
  如果已能判定何為垃圾?即使不能將垃圾立刻清除乾淨;但至少已不會再製造.收集垃圾矣

於是乎用什麼原則來判定:何者是垃圾?何者非垃圾?
  便是修行首要的課題!

八正道
正見:關於何為正見?其實眾說紛紜!我們且從世尊何以出家說起!

生死病死
眾所皆知:世尊乃是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眾苦而出家的。
於是乎:認清生老病死的現象,探討生老病死的成因,以及如何去對治消除?便是學佛修行始終一貫的宗旨。

生老病死苦的成因為何?生老病死其實只是為「諸行無常」而有法爾如此的現象而已!
然而人云何以之為苦呢?為「求不得」故苦!

「求什麼而不得」故苦呢?求免於老病死的現象而不得故苦。

既有所求,即已是負擔;更何況求不得,乃苦上加苦爾!

如何對治消除呢?從確認「諸行無常」的原則,而接受包容;即能對治消除。

貪瞋痴慢
人生的苦,除了有「生老病死」之外;其實更切身的是,人有「貪瞋痴慢」纏繞不休的煩惱。

於是乎,更進一步去:認清貪瞋痴慢的現象,探討貪瞋痴慢的成因,以及如何去對治消除?也是學佛修行始終一貫的課題。

貪瞋痴慢的成因,乃為眾生有「我見」;於是從「我見」而衍生我愛.我慢等煩惱。

我愛,不只要繼續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健康.更舒適.更快樂.更體面。
我慢,不只要為社會所接受.認同。更且要得到眾人的愛戴.尊重.羡慕。

於是乎,老病死乃是與大自然的抗爭;而貪瞋痴慢卻多與人抗爭。

故在此人口愈來愈密集的時代裡,這抗爭的煩惱便愈發不可收拾。

云何對治消除?從觀五蘊的無常.無我,而消除貪瞋痴慢。

疑惑矛盾
其實更緊迫盯人的煩惱,乃是人於動心起念中,常不免有疑惑矛盾。
譬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譬如生命的意義為何?有是非的標準嗎?禁忌其來有自嗎?自利為先,還是利他為尚?

尤其在此百家爭鳴的多元化社會中,這疑惑矛盾的結,更是「剪不斷.理還斷」。
於是乎,人不只要跟天爭,要跟人爭,還要跟自己爭。

云何對治消除?從正觀緣起中道,而能消除疑惑矛盾。

小結:為何修行要學佛?因為佛陀是過來人。
    透過佛陀的慈悲教誨,能讓我們觀察得更仔細,探究得更徹底,對治消除得更直接.俐落。

   簡單講,以學佛能幫助建立正見,故有益於修行爾!
   但事實上,歸依的佛教徒雖多,有正見的卻微乎其微!

   從信仰的觀點而歸依,故不肯多聞熏習。
   因偏於行門,而未曾多聞熏習。

  於是乎,很多佛教徒乃名不符實,因為他的觀念.行為和修行方法,卻和外道沒兩樣。

  沒有正見者,便非真正的佛教徒!也不可能成為腳踏實地的禪修者。

正思惟(正志)
依正見的原則而作的思惟
  因諸行無常,而不作常的期待.常的憂慮。
  因諸受是苦,而能堪忍一切逆障。
  因諸法無我,而不作自我中心的主宰或界別。

  我是順「貪生怕死」的習氣,還是依「了生脫死」的正見,而作思惟?
  我是被「貪多.貪名」的業習所左右,還是從「出離.斷滅」的知見而作考量?
  我是真發慈悲?還是只好管閒事.不甘寂莫而已?
  
  這意見是否合乎中道?還是仍為偏執,甚至極端?

於是乎,何為「正志」?
  正確的人生方向,正確的人生規劃!
  順生死流?還是逆生死流?
  增長自我?還是消融自我?
  造業?還是消業?
  
要有正見,才有正思惟。正見如大綱,而正思惟為細目。
正見為重點突破,而正思惟為地氈式的搜索與掃蕩。

正語.正業.正命
即是將正見.正思惟,落實.表現於生活中。
其實這即是「合律」的行為。

生活的行為,簡分為身口意三業。
身者,為正業,簡單說不起殺盗淫。
  其實乃不作妨礙修行.無益修行的事。
  如飲食.衣著之類。
  甚至交何種朋友?到何處旅遊?

口者,為正語,簡單說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其實乃不說妨礙修行.無益修行的話。
  譬如好聊天.說八卦.搬弄人我是非
  譬如好眩耀.愛抬槓,甚至只是說笑話。

生活者,為正命,除作何職業外?還有作何消遣.娛樂?
  不鼓勵作尖端的行業?
  看何電視.報紙.雜誌?

很多人常問:如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
  過著正見的生活。
  你認為的正見,又是什麼呢?
  不只要歸依「正信的佛教」,更且要過著「正見的生活」。

於是乎,從正見到正命的過程中,身心就能一次比一次地安定.和諧。

正方便.正精進:選擇對機有效的禪修方法去練心。
正念:不離方法時為正念。
正定:用到不用而用,用而不用時,即為正定。

相信,各位對如何以正方便.正精進而入禪修之門,會有更大的興趣;但這卻非我這次演講的重點!
除非你已把前方便的基礎打好,否則我愈說你卻愈混亂。

綜合的比喻:以建築作比喻
  正見為藍圖中的總圖
  正思惟為藍圖中的分圖
  正語.正業.正命為完成結構中的粗胚
  而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完成結構後的細部裝潢。

故未能將正見落實於生活中者,則雖很努力禪修,也無從著落。
於是乎,禪修必與生活脫節。

而禪修既與生活脫節;則你愈禪修,生活便愈草率.混亂。
以生活愈混亂,便愈寄望從禪修來改善它。

這不只必輪迴不已,且還惡性循環!

生活禪:如離開現實的生活外,另去修者,即非生活禪。
動中禪:如在生活的活動外,另去修者,也非動中禪。
因為結果還是與生活脫節爾!

說到這,似乎我全然不贊成初學佛者,修習禪定。
然而心裡的安定.專注,乃有助於我們的聽經.聞法,以及思惟.統合。故對正見的建立及正思惟的敷演,有極正面的幫助。

其次,禪修的訓練也能使我們有更靈敏的內省能力。
而靈敏的內省能力,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去作迴向功德。

簡言之,初期禪修的訓練,不以入定,或心專一境為目標。
而是要以建立正見,落實生活為目標。

尤其在這動態的社會中,要從修定的覺受或體驗中,來建立起對修行的信心,乃更不容易也。甚至很容易著魔發狂。

但是要從正見的理則,及正業的生活方式來建立起對修行的信心,應該可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的。

來源果煜法師文集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