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在宋詞裡纏綿古意與惆悵
[列印本頁]
作者:
塵弘客
時間:
2012-7-15 02:08:59
標題:
在宋詞裡纏綿古意與惆悵
黃昏,深院,煙柳蘸水。黃昏雨,輕敲窗櫺,淡淡素箋,伴著千古婉約的味道,撲面而來,淡雅的情懷,訴說著幾許滄桑。
(一)
宋詞中有許多篇章是寫“愁”的,有思念的愁,有思鄉的愁,有分離的愁,有愛國的惆悵。
“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北宋。歐陽修《蝶戀花。誰道閒情拋棄久》
這就是其中的一種。
譯文:誰說閒情意致被忘記了太久?每到新春來到,我的惆悵心緒一如故舊。為了消除這種閒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飲,讓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體消瘦,對著鏡子自己容顏已改。河邊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樹成蔭。見到如此美景,我憂傷地暗自思量,為何年年都會新添憂愁?我獨立在小橋的橋頭,清風吹拂著衣袖。只有遠處那一排排樹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綽綽,與我相伴。
愁因春起,春天來了,惆悵依舊,多愁善感的人啊,賞花有愁,對鏡有愁,處處都是愁。
生命,很多時候都是漂泊在一次次無望的惆悵裡,落淚也好,欲罷不能也好,時間總是會過去,這每一瞬間的感受,都會慢慢的變成歷史,有的歷史會被人記住,然而,更多的歷史,都會默默無聞的走過。
這就是歷史,每個人都會成為歷史長河裡的一顆沙粒。
(二)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遊《卜算子詠梅》
譯文驛亭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將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鬥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為泥漿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說不上什麼時候,突然地陸遊這首詞就走進了腦海,扎根一樣,不知別人讀起來怎樣的感覺,我每讀一次都會有感動,被字句裡的堅強,韌性征服著。
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詠梅”,似乎意在言外。
又似濂溪先生(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梅花在古詩詞中本是清幽絕俗之花,出於眾花之間,高於眾花之上,可是在這首詞裡,她卻冷冷清清寂寞的獨自開在郊野的驛站便,襯托她的是一座破敗的斷橋,那淒涼不由得由心底升起,一下一下的敲打著心房,本是讓人欽慕的傲然的梅花,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
這樣的場景自然是人跡罕至,梅花的美,梅花的高貴,梅花的不屈不撓,躍然紙上。
寂寥荒寒、倍受冷落的環境,更讓人敬佩梅花,她無愧于從古到今文人墨客的超贊。
讀著這樣的詞作,惆悵蘊滿心間,而那些愁,那些悵,又慢慢的隨著陸遊的筆開出了幽香的花,彷如一個人一生的寫照。
(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辛棄疾。也是“沙場點秋兵,馬作的盧發快,弓如霹靂弦驚。”的辛棄疾。
大家都知道辛棄疾是一位愛國名將。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衝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儘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系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祖國統一。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
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
一名武將,卻有如此的情懷,如果辛棄疾不做將軍,一定會是一名造詣無可比擬深的詩人,詞人。歷史記載辛大將軍英勇無比,他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極目遊騁。
少年英雄-辛棄疾。他二十一歲那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企圖一舉消滅南宋。辛棄疾就在家鄉組織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隊伍。投奔到耿京領導的有二十多萬人的抗金義軍中。辛棄疾任「掌書記」的官職,管理印信、文書。完顏亮南侵失敗後,辛棄疾勸耿京和南宋聯絡,以便軍事上配合行動,更好地打擊金軍。於是耿京就派辛棄疾到南京見宋高宗。宋高宗聽說北方有這麼一支軍隊,很高興。他給辛棄疾封了官,叫辛棄疾回去告訴耿京,把隊伍帶回南京來。辛棄疾從南京北歸的途中,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劫持義軍投降了金軍。辛棄疾就帶領五十多人,直奔金營。看到張安國正在和金軍主將喝酒,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張安國捆綁上馬,叛徒張安國受到了懲罰,被斬首示眾。當時,辛棄疾才二十三歲。辛棄疾的英勇行動,不僅打擊了敵人的氣燄,而且鼓舞了人民的抗金信心。
而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
辛詞把蘇軾的以詩為詞,發展為以文為詞。進一步衝破了一切詞法和音律的嚴格限制。為了表達作品的內容,他所使用的語言涉及《論語》、《孟子》、《史記》、《漢書》以及李白、杜甫的詩句等。這種例子,在辛詞中有很多。
辛棄疾發揚了蘇軾以詩為詞的革新精神,用散文化的筆調來寫詞,所以,在辛棄疾的筆下,沒有不可用的題材,沒有不可描繪的事物,也沒有不可表達的意境,縱橫馳騁,自由放任,得心應手,筆到詞成。
辛棄疾的詞風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
(四)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一句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句,它出自自于柳之手。
而誰人又能想到柳永當年竟然是給妓女作詞吟唱的詞人。
他,北宋詞人,婉約派創始人,代表作《雨霖鈴》,柳詞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約,細膩獨到。
少年柳永混跡於煙花巷陌中,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
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姪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由於仕途坎坷、柳永便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
且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
作為北宋第一個專業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製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柳永盡情放浪多年,窮困潦倒,仕途失意,靠妓女的救助生活,身心俱傷,死在名妓趙香香家。他既無家室,也無財產,死後無人過問。謝玉英、陳師師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和情癡,湊一筆錢為他安葬。謝玉英曾與他擬為夫妻,為他戴重孝,眾妓都為他戴孝守喪。出殯之時,東京滿城妓女都來了,半城縞素,一片哀聲。
或許是他的詞句裡,流著他的血吧,讀起來刻骨銘心。
(五)
每一位詞人都有過一個讓世人震驚的身世,他們的一生或是顛沛流離,或是終生不得志。
若想讀懂每一位詞人的詞,先要了解一下這個人的生平,知道一些歷史背景,這樣讀起來某些句子的內在含義就會輕易浮現出來。
歷史終歸是歷史,歷史故事再不會重演,某些人遠離了我們,而他們的精神一直都在,某些文字現在讀起來一樣的經典。
讀宋詞,批評家常說,胭脂味太濃厚了。而我卻是習慣在這濃濃的胭脂味道裡,看那些已經逝去的背影,異常喜歡這樣的味道,如同舊年的雨水流經長著青苔的台階,伴著花瓣片片,一起流進歲月裡,氤氳成醉人的芬芳。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