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為甚麼會恨惡神?從約三:19-21,約七:7可以看出光與暗,善與惡成為一個明顯的對照,良善會把邪惡顯明出來,所以耶穌指出人所行的是惡,人就恨祂。
b) 也如當時法利賽人的問題一樣,在太廿一:33-46耶穌曾經用兇惡園戶的比喻,指出法利賽人心中對待耶穌的詭詐,太廿一:46說:他們想要捉拿他,只是怕眾人。耶穌常指出法利賽人的不義,希望他們回轉,他們卻愈發恨他。
2. 耶穌曾經指出若有人要跟從祂,必須捨己(太十六:24)
a) 這段經文之前,太十六:21也說明耶穌在世所走的路是從死亡到榮耀,從受苦到得勝,既是捨己,那就是付代價的路,絕不是安舒之路
b) 彼前二:20-21,所以基督徒被論斷、被逼迫、不受人歡迎是正常的。
c) 佈道家慕迪曾說:如果世界對你一無指責,你要小心,免得基督對你一無所誇。
二. 聖經對信徒受苦的預言
1. 耶穌鼓勵人怎樣面對苦難
a) 路廿一:14-19 神在受苦中必賜智慧,不必自己思慮該說甚麼。太十:16-22 人要忍耐。
b) 約十六:33
2. 保羅書信中對於信徒受苦的事有何看法
a) 帖後一:3-8 信徒受苦是配得;神是公義,必將患難報應那加患難的人。
b) 提後一:8 不以福音為恥;按神的能力,同受福音之苦。
提後二:9-12 我們雖受捆綁,神的道卻不受捆綁;與基督同死,也必同活,同作王。
3. 我們再特別看彼得書信
a) 彼得書信是使徒彼得在年老時寫的,從他受苦的經驗裡得著主的栽培,信心日趨堅定,生命更加成熟。照當時歷史的環境,在小亞西亞的教會,似乎不受羅馬政權的逼迫。他們遭遇的苦害卻是社會的憎恨與敵對。他們是分散的,也是寄居的(彼前一:1)。又稱是客旅(二章11節),無固定的居所,飄流無定,無家可歸,或有家歸不得。經濟有困難,常在貧乏之中,為社會唾棄的一群。他們受苦的情形似乎是經常的,日復一日,長久在社會的壓力之下。
b) 彼得前書四章12-16節,彼得在此處指出信徒受苦是必有的,無法避免,也不應逃避,尤其是為基督的名受苦,更不可以為羞恥的事。為主受苦是有福的,因為與主一同受苦是有盼望的,應該引以為榮。
c) 信徒在受苦時,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憎惡與輕視,因為他們好似罪犯一樣,被視為刑罰,苦是罪有應得的後果,但是彼得鼓勵信徒在受苦中要喜樂。信靠又愛主的人,必有這樣的經驗:「你們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