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淨土宗祖師及高僧的故事 [列印本頁]

作者: boy650623    時間: 2013-6-8 23:25:22     標題: 淨土宗祖師及高僧的故事






知玄(慈悲三眛水懺的事主 )

  唐朝知玄法師,字後覺,俗姓陳,是眉州洪雅人。7歲時,他在寧夷寺聽講《涅槃經》,感覺像是早就學過。那一夜,他夢見佛陀手摩自己的頭頂。11歲時,法師出家,讀誦經疏,理解深奧。13歲時,就升堂講法,出家在家的佛子都來傾聽。唐宣宗時,皇帝召請他入朝,賜紫袈裟,法師奏請恢復天下毀廢的寺院後,便申請回山。

唐僖宗時,賜號悟達國師,又賜沉香寶座。得到這樣殊勝的榮耀後,法師膝下忽然生出人面瘡。法師急忙前往四川彭州九龍山,尋訪以前在京師所遇到的一個患迦摩羅病的僧人,求他救療。那個僧人讓童子領他到一處山泉,以水洗瘡。人面瘡忽然開口說話:「你知道漢朝袁盎殺晁錯的事嗎?你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錯。

我輩輩都尋找機會報仇,而你十世為高僧,戒律精嚴,我一直沒有機會。現在因為你受朝廷恩賜沉香寶座過於奢侈,所以我才能害你。今天蒙迦諾迦尊者用三昧水洗我,我去了,咱們再不為仇了。」洗完之後,瘡便好了。法師為人少欲,每日過午不食,晝夜六時行道,多次得到瑞應。

一天,忽聞空中有聲說:「必生淨土。」法師問:「是誰在說話?」空中回答說「佛。」又見一位菩薩,降于院中,對法師叮嚀贊諭後,忽然不見。臨終時,法師囑咐棄屍飼魚鳥,說:「我早已與西方淨土有約定,今天時間到了。」說完,右脅面西而沒,享年73歲。



梵琦

  明朝梵琦大師,字楚石,就是人們尊稱的楚石大師。美妙絕倫的《西齋淨土詩》就出自大師手筆。蓮宗第九祖蕅益大師,在《淨土十要》第七要《西齋淨土詩贊》中說:「稽首楚石大導師,即是阿彌陀正覺。」大師俗姓朱,是寧波象山人,母親因夢日落懷中而生下大師。9歲時,在永祚寺出家。16歲受戒得度,依隨晉翁詢師,閱讀《楞嚴經》而有所省悟。後來到徑山參訪元叟端公,未能契入徹悟,便應朝廷詔請書寫佛經。剛到燕京,聞西樓鼓聲,豁然大徹大悟。隨即回歸徑山,再拜元叟,得到法師的印可。

元朝泰定年中,法師住持海鹽福臻寺,又還主持永祚寺,後又主持嘉興本覺寺。皇帝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再遷主報恩,光孝二寺之後,大師退居永祚,築小室,命名西齋,從此一意淨業。在定中,大師見大蓮華充滿世界,阿彌陀佛在中,周圍聖眾圍繞,由此便傳下了不朽名篇《西齋淨土詩》。


  行人欲讀原詩,請參閱《淨土十要》一書中的第七要《西齋淨土詩》和附本《蓮華世界詩》,這裏只抄錄幾句以饗(xiang音響)讀者:「食時並是天肴膳,行處無非聖道場。」「四色藕華香氣遠,諸天童子性情真。」「天人皆是大乘器,草木亦稱三寶名。」「野人自選歸來日,何待諸賢折簡招。」「凡夫到此皆成聖,不曆僧祗道果圓。」《淨土聖賢錄》初編中所列《百韻詩》,因篇幅較長,恕不轉錄。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詔請大師入京,在蔣山說法。後來又有兩次應召入京。洪武3年秋,皇帝詔請問鬼神情況相狀。大師住在天界寺,會集經論成書。正要入宮奏報,忽然示現微疾。4天后,沐浴更衣,書偈如下:

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寫完,便對同時應召的僧人夢堂噩法師說:「我要走了。」問去何方?答是西方。法師說:「西方有佛,東方無佛嗎?」大師曆聲一喝而化,享年75歲。荼毗時,牙齒、舌根、數珠不壞。



明本

  元朝明本禪師,俗姓孫,錢塘人。15歲時,他便決志出家,禮佛燃臂,誓持五戒。每日課誦《法華》、《圓覺》、《金剛》諸經典,夜裏常行不臥。不久參拜天目高峰妙公,隨即依從妙公剃發出家。經過再三咨請決問,大徹大悟。高峰禪師入滅後,他,遊行於江湖間,每到一處,求學的人從四方雲集。後來回到天目山,結廬在高峰禪師塔下。元朝大德10年,他出山住持師子院,修學者尊稱他為中峰和尚。謝任後,許多達官貴人,都想請禪師住持浙江中部的幾處名山,他都推辭了。元仁宗皇帝想召請入朝,未能如願,於是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賜金襤袈裟,改師子院為師子正宗禪寺。禪師既單提向上直指的禪宗,又時時弘揚淨土。

曾說:「禪是淨土之禪,淨土是禪之淨土。」有法師的《懷淨土詩》108首,大行於世。又曾作《報恩院記》如下:「秉(bing音丙)一心為禪,照萬法為觀。其為心也,圓湛虛寂,涉入無礙。不可以相求,不可以言詣。舒之則萬法即之而彰,卷之則萬法依之而泯。凡夫迷昧,引起輪回,苦樂升沉,莫之能釋。是故非禪那不足以契諸佛心,非妙觀不足以破眾生惑。圓覺以三觀互推為二十五輪,無量壽以一佛分觀,於十六處。始則端坐靜室,注想一方。

存注不休,與想俱泯。所以一輪見諦,妙觀澄明。一處功成,諸佛圓具。如當台鏡,如帝網珠。萬象顯而無所照之功,千光聚而絕能收之跡。如是觀:者,即見清淨願王,白毫亙(geng音更,延續不斷)天,紺目澄海,巍巍光明,殊特相好。遍界光明,化為香台寶樹,樓殿池沼,諸莊嚴具。是時三昧行人,即聞即見,即覺即知,一語一默,一動一靜,皆與無作清淨妙觀,吻然混合者矣。然後即斯妙觀,于一切時,散作無邊莊嚴佛事。以之報國恩,則聖祚保無疆之永。以之報親恩,則劬(qu音渠)勞超有漏之纏。乃至過現未來,一切怨親,同時解脫。其為報也,豈有量哉。」


  禪師常常率領諸位同修,在每個佛誕節及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別稱為上元日、中元日、下元日),于觀世音菩薩像前,發四十八願。其中一願如下:「從我今生,盡未來際,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生極樂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更往兜率內院,瞻拜慈氏。然後退位,出生娑婆,廣度群迷,同登彼岸。」至治3年,禪師止住于天目山東岡。8月13日,親筆寫信,與各位居士護法告別。第二天早起,又書偈語如下:「我有一句,分付大眾。更問如何,無本可據。」放下筆,安坐而逝,享年61歲。這一天有白虹貫於山頂。禪師去世後,屍體露天坐龕3日,面貌如生。








附件: 200822210431638362.jpg (2013-6-8 23:11:33, 165.05 KB) / 下載次數 7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TY1MDAwN3w2NDY3MzU5NHwxNzU2MjA5ODQ0fDB8MA%3D%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