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學佛修行卻墮冥府 [列印本頁]

作者: wen9077    時間: 2013-7-17 15:05:54     標題: 學佛修行卻墮冥府

本帖最後由 wen9077 於 2013-7-17 15:05 編輯

有一對夫妻,在生時常禮敬
佛菩薩,也常布施,參加法會,聽聞佛法,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有大福報,可以往生淨土。這一對夫妻也認為這一生就算沒開悟,也應該可以往生淨土,而且,他們認為絕對不會下地獄,就算要下地獄,也是那些沒有學佛而造殺業的眾生先下去才對,實在輪不到他們才對(的確他們很少造殺業)。

所以在生時堅信如此,於是心想這樣就很好了,一生蠻平順,也沒有什麼煩惱,也沒有不順,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裡更放心,有這麼好的福報,學佛真的很好。

萬萬沒想到先生晚年生了痛苦不堪的大病,半身不遂,一切行動都要太太幫忙,生活大小事都要太太打理,剛開始夫妻都相信偉大慈悲的佛菩薩,一定會保佑他們,病一定會好轉,先生會康復才對。

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先生的病也沒有起色,有一天太太終於心生懷疑,心想我這樣信佛,尤其自從先生生病以後,拜佛更虔誠,這一輩子也這麼相信佛菩薩,也常做布施,難道佛菩薩不知道我的祈求嗎?怎麼沒讓我的先生好起來?

不久夫妻雙雙過世,但是並沒有如他們預期的,往生淨土,相反的,被抓到戒備森嚴的閰羅殿。

夫妻見到閻羅王,一時轉不過來,心中還納悶他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到這裡來了?

所以見到閻羅王,也不等閻羅王開口,便說:「我們是學佛的人,平時念佛,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到這裡來?是不是抓錯人了?」

閻羅王也相當尊重修行人,世間修行有成的修行人,閻羅王都知道。

平常帶到這裡的人,很少提自己會念佛,所以今天有人一來便開口說自己念佛,為了慎重起見,再查了一次。

等查完之後,閻羅王氣定神閒的回答:「沒有抓錯人,你們的確要帶到這裡。」

先生不解的問:』我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布施,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難道沒有功德嗎?為什麼會被抓到這裡?」

閻羅王回答說:「你雖然學佛,但是心態是求福報,所以功德很少。」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某大師了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皈依,但是因為你不精進修行,所以因果和業障和皈依以前差不多,可能不知不覺中還多造了一些。」

先生再問:「我吃素不殺生!」

閻羅王:「雖然你吃素不殺生,但是因為你不明理而亂批評、罵人,造了許多口業,這些口業比一般的人還多了很多。」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道場了!」

閻羅王:「雖然你常到道場,但是你的行為並沒有改進多少,也不是真正在修行,那個道場其他的修行者,大部分都有成就,有的開悟,有的證果,有的往生淨土,很受我們敬重。我可以告訴你們,這個道場其他修行人的成就。」

閻羅王就把這個道場的修行人的成就,一一說給他們聽。這些人他們都認識,有成就菩薩,有成就阿羅漢,有往生淨土,也有昇天為天人。

唸了老半天,就是沒有他們的名子,倒是有幾個平常看起來修得不怎麼樣,也往生了淨土。有幾個自認為修得很好的人,卻沒聽到。

閻羅王接著說:「雖然你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已從這個道場除名,所以你不算皈依這個道場。你們護持這個道場的福報,就是你們生前生活平順、心想事成、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健康得健康,不過你們在生前就用光了,所以晚年你生了大病,就是你自己該受的因果成熟所致。」

先生再問:「這個道場不是還有一些人修得很好,怎麼也沒有聽到呢?」

閻羅王看了看,想了一下才說:「雖然這個道場有些人修得不錯,但是這些人開始心生驕傲,開始批評其他修行的人,被魔所攝走入魔道而不自知,言行違背佛法之後,名字就被這個道場除名了。將來也是要到我這裡來報到。」

先生再問:「我太太為什麼也被除名?為什麼也被帶到這裡?」

閻羅王說:「各人因果各人了,你太太的問題,雖然生前也布施造福,但不是真心修行。她還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先生代表修行就可以了,只要先生修行有成,她也可以連帶『得道升天』,所以知道修行,但未認真修行。她個人的因果還是要她自己要了才行!因此,她被除名,而且這個錯誤觀念,讓她這一生算是白走一趟了。」

閻羅王接著說:你太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前曾起念懷疑佛菩薩。在你生病的時候,因為求菩薩保佑你健康,但見你生病沒有起色,她便懷疑佛菩薩不知道她的祈求,怎麼沒讓你好起來,後來便懈怠禮佛、信心不堅。你死後也只是偶而禮佛,大部分的時間與精神還是放在家庭。」

先生最後嘆氣道:「我們會有什麼下場?」

閻羅王說:「你下輩子轉為一個窮人,一生皆窮困,但是也容易刺激你精進修行,不要像這輩子不精進。你太太下輩子轉為富人所養的貓,因為她的癡業使然,但是他還有一些福報可享,享完後再入輪迴,但是會去哪裡?還要看她的造化。」

後記:「或許有人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但此篇故事卻可以帶給學佛修行者省思空間。聖輪上師開示說:「謹慎因果、不犯因果、造好因果,必定成佛。」在修行當中,無論我們所持的見地有多高,都要努力的在因果上謹慎行持,才能避免招來惡果,修行落空。」
作者: 老奸巨猾    時間: 2013-7-17 19:28: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wen9077    時間: 2013-7-17 21:16:29

老奸巨猾 發表於 2013-7-17 19:28  
師兄吉祥!

這個聖輪上師,該不會就是那個被判刑的大師吧!

聖輪法師淫僧臥房藏20本性高潮書

阿彌陀佛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7 23:25: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7 23:36: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7 23:43: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8 03:18: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老奸巨猾    時間: 2013-7-18 10:10: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18 10:39:25

本帖最後由 kesselring 於 2013-7-18 10:42 編輯

好快刀!

實在是...懈怠就懈怠,頂多再走個幾生幾世.
不會因為懈怠就把你抓去地獄.
末學也覺得...這樣遮障人不太好~

文章的說法,因果不相值啦.
算是有心但見地頗有討論空間.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8 11:27: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18 11:38:50

本帖最後由 kesselring 於 2013-7-18 11:43 編輯

菩薩渡眾亦是有心,祂無心就撇下不來啦.

唯以正見置於正道令得菩提跟
用顛倒說令人無眼是兩回事.

凡是偏離正見的說法當然要加以提點.
救護眾人不墮邪見坑.
這種有心當然要加以讚嘆.

譬如你會去讚歎在火宅中救人的消防員,不會去讚歎煮沙能夠作飯的說法,
並不會因為這兩者都是有心而作就一蓋論之.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8 12:01: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18 14:18:53

千般思維,不如明白心之所行.
明白心行.見地就會慢慢清靜.譬如刀斷樹頭,枝葉漸萎.

諸修行人都以直心為道場.
要怎樣有這種知心的功夫呢?就要不怕刀子砍,願意被殺死.
末學試過讀心經,大悲,楞嚴,眾中禮觀音,這樣來修慧,又透過種種佈施來陪福.
最後終於覺得這樣讀經,持咒,人中去拜菩薩,然後加上無分別培養福德,的確是可以明白心的方法,
然後稍微能接觸,分別正確知見.

推薦給你看看.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8 18:46: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19 08:40:52

本帖最後由 kesselring 於 2013-7-19 10:14 編輯

你要攀拉達摩我也沒辦法.
達摩已躺平了.你卻活跳跳.活個好幾世沒問題.

作人溫和一點,不要太執著自我.比較的心清淡一點.
溫和的人通常死得快.
死過就不怕了.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19 10:45:03

本帖最後由 kesselring 於 2013-7-19 10:58 編輯

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1055

什麼是四依法?
本源法師部落格  
四依法很重要。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

什麼叫 「依法不依人」 呢?不是說這個人名氣有多大,「因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講的話是不是佛經祖師的傳承,這樣叫「依法」。如果他講的不符合經典,那就不能依從;如果有人即使是個惡人,他說 「念佛往生」,你就要依他,因為他講的是佛法。

當初釋迦牟尼佛求法就是這樣子的,向羅剎鬼求法,求半句偈子,佛都獻身讓他吃掉。這叫 「依法不依人」,不依這個人的名望、學問、資格、地位。但 是,我看現在 「依法不依人」 的人,一萬個裡面難得幾個,講實在的,都是 「依人不依法」,「因為他是我的師父,因為他名望高……」 如何如何,「哎,你講的怎麼跟大法師講的不一樣?」 這就不是 「依法不依人」 了,你講這句話,是在挑撥人際關係,是不是?我在這裡,隆道法師在那裏,「哎,你怎麼講的跟他不一樣?」 如果我們兩個搞得有矛盾,那怪誰?怪你。他講的是禪宗,我講淨土宗,當然不一樣!佛法八萬四千門,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經和那部經就不一樣,那怎麼辦?「師 父,你講的淨土宗,經典依據在哪裡?你這麼講有什麼根據? 」好,那師父就交底出來,哪部經、哪部疏論,釋迦牟尼佛怎麼講,祖師怎麼講……如果聽過之後,「依法不依人」,雖然他沒有名氣、沒有修行、沒有道德,但是講的是佛法,就要依從。

什麼叫 「依義不依語」 呢?佛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一個意思,如果死在語言文字上了,不能懂得佛法的意趣、指向的話,那是不行的。比 如說,經中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 往生,如果你誤解說 「我只念一聲佛號,就能往生,再不用念了」,那就是沒有懂得《無量壽經》的意思;如果 「依義」,如祖師講的,祖師講 「乃至一念」、「乃至十念」 是多到一輩子念佛,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臨終才遇到佛法,一聲、十聲也往生,這個叫 「依義不依語」,你光依表面語言,就可能出問題。

什麼叫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 就是透徹的、真實的;「不了義」 就是方便的、權假的。比 如說,《觀經》講到三福九品回向也可以往生,這個是 「不了義」,是方便;《阿彌陀經》就講了: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念彌陀名號能往生,這個是 「了義」。《阿彌陀經》是《觀經》的延續,《觀經》把定散二善講完後,歸到《阿彌陀經》,歸到最後一句話,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 壽佛名。」 「我講那麼多,你就念這句佛號。」 這是比較法,意思是說三福九品也可以往生回向,要念佛就更好。

來到《阿彌陀經》裡邊,就要把 「持佛名號」 更加詳細地展開,這個時候就不含糊了,因為釋 迦牟尼佛講這部《阿彌陀經》是 「無問自說」,是 「了義」;《觀經》是有問、有請,是韋提希夫人請求才講的,是隨順眾生而講的。《阿彌陀經》是隨佛的本懷而講的,當然《阿彌陀經》是 「了義」了。「了義」 怎麼講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所修的,是雜善、雜行,是 「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想到報土去,不行的!能往生,也是邊地、化土,想到報土去,只有專念彌陀名號。這叫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什麼叫 「依智不依識」 呢?「智」 就是心智、智慧;「識」 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見解。當然我們沒有智,那我們依祖師。比 如講 「一心不亂」,你看到 「一心不亂」 四個字,如果用意識分別,「要這樣子、那樣子……」,那就違背了佛理。《阿彌陀經》也好,不管講怎樣念佛,不能違背彌陀本願,如果和阿彌陀佛所發誓願不相 吻合,那一定是教化的方便,一定要歸到佛的本願,所以,善導大師把 「一心不亂」 解釋為 「專復專」。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他有智,那就依他的。從聖道門來講,他是悟得自性了,能悟得一切佛法真理了,當然 「智」 就開發出來了。

禪宗尤其有這個特點,禪宗的公案講出來,我們都雲裡邊、霧裡邊,為什麼?凡夫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這些公案是破除執著的,沒有智慧就不能了解,那只有聽祖師的。如果你不懂,看了很多公案,就會罵祖師了,「講什麼話?糊裏糊塗、顛三倒四的!」 那你不懂得佛法。

按照 「四依法」 學佛,確實能得利益。在淨土宗裡邊,我們曾介紹過,要門、弘願門,要門就是 「不了義」,弘願門就是 「了義」,弘願是阿彌陀佛真實本願;要門是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請求講的,隨順眾生的根機,是調化的方便。

所以,《觀經疏》講:「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請求,講淨土要門;阿彌陀佛顯彰他的本心,即別意弘願,特別的意思,韋提西夫人想不到的。這才是真實、了義。那麼,了義和不了義之間的關係怎樣呢?從不了義,進入了義,這叫 「由方便進入真實」。

我 們去勸化人家,有時講了義,有時講不了義。「念佛往生」 是了義,「念佛保平安」 是不了義,但是你不能說不對,確實有這個效果,但是,如果你先跟他講了義,他不能接受,所以,一開始先說 「念佛病就能好,就能消災免難」,先要講不了義,隨他的根機;他進來之後,慢慢根機成熟了,就要講了義了,「念佛不能老求這個,求往生!」各位也在作這些 事情。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9 11:51: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boy650623    時間: 2013-7-19 12:29:40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7-19 12:36 編輯
kesselring 發表於 2013-7-19 10:45  
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1055

什麼是四依法?


呵~~
你理解錯了,我講錯了

是的四事問佛
佛臨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啦~


佛將要入涅槃時,阿難尊者以哪四事問佛?-宣化上人开示佛將要入涅槃時,阿難尊者以哪四事問佛?

摘自《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時,告訴大家,說:「我呀,於今天半夜的時候就要入涅槃了。」阿難一聽見佛要入涅槃了,他就著急了。急得什麼樣子呢?急得就哭起來了,就像那個小孩子找媽媽似的,就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叫媽。這個阿難一邊哭一邊就叫佛,說:「佛呀!您不要入涅槃啊!您不要把我們都捨棄囉!」一邊哭一邊就那麼講。阿難的頭腦在這個時候,大約也昏了,不清醒,就以哭為他應該做的事情。

這時候,就有一個瞎子出來了。這個瞎子可和一般瞎子不同,他是沒有這個肉眼,但是有天眼。因為沒有肉眼,他就不東張西望的,看看南,望望北,沒有這麼多的妄想,於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心很清的,他就說:「啊!尊者!你為什麼哭得這個樣子呢?」阿難說:「我為什麼?佛要入涅槃了,你怎麼可以不叫我哭呢!」這個沒有眼睛這一位尊者就說:「哦!你哭能當什麼事情呢?現在還有事情應該辦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們以後有很多事情怎麼樣處理,你應該請問佛啊!」阿難說:「請問什麼?佛都要入涅槃了,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辦的?!有什麼比佛入涅槃這個事情更重要?」

這位沒有眼睛的尊者,是誰呢?就是阿那律尊者,他有天眼,是天眼第一。他說:「這有四種事情,非常要緊的!你要是不把這四件事情說明白了,這怎麼可以呢?」阿難說:「什麼四件事情啊?你說來我聽一聽。」

這阿那律尊者說:「第一,結集經藏,這是重要的事情!在這個經典的一開始應該用什麼字?」阿難說:「哦!是呀,這件事情很重要!幸虧你告訴我;你若不告訴我,我真想不起來了。現在我把什麼也都忘了,就知道佛要入涅槃了。這個經典,在結集經藏時,經的開始應該用什麼文字,這個是重要的!應該問。這是頭一樣。那麼第二件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二件,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了,我們的師父是誰呢?還要找一個師父啊?」阿難說:「對!對!應該找一個師父!佛入涅槃了,我們應該再找一個好師父。這你講得太對了!那麼第三樣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三樣,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而住,隨著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們都住到什麼地方去呢?」阿難說:「這是最要緊的!這個住的地方若沒有,那是怎麼辦呢?怎麼用功修道呢?我們應該找一個住的地方啊!這第三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第四件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四件,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惡性比丘,……」

怎麼叫惡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規矩,專門來搗亂大家修行。你這兒打坐呢,他就要經行,啊!你坐嘛?我就走。他走路的時候,就嘁嘁蹅蹅、嘁嘁蹅蹅……,叫你們大家聽著這個聲音不能入定。譬如人家經行,哦!他又到那個地方去打坐去,「你看!我打坐比你們都坐的樣子都好!」很快就好像入定的樣子,但不是真正入定。又譬如人家拜佛,他就要來念經;人家念經,他又來拜佛。總而言之,作出一個特別的樣子,與眾不同;這種的樣子,這就叫惡性比丘,就是不守規矩。大家這樣子,他就要那麼樣子,一定獨斷獨行,作出來叫大家注意,「你看!喔!他真是了不起!他是一個又有修行,又有……」。

總而言之,他作出一種特別的樣子,就想叫人來讚歎,說他是第一,這就叫惡性比丘。他那個性裏邊,總有一個爭強論勝的,好像修羅的樣子,嗐!往那個地方一站呢,也把腰叉起來那麼樣子,「你看!我多英雄!」這是這樣子。總而言之,就是要與眾不同嘛!還要把旁人都打倒了,有這種的性情,這叫惡性比丘。

阿那律尊者說:「……佛住世的時候,惡性比丘,佛可以調伏的,佛可以說:『你不應該這麼樣子!』他可以聽佛的教化。那麼佛入涅槃,這一些個惡性的比丘,與惡性的居士又怎麼辦呢?」惡性的居士,也就是專門作一個──「你看!我這個居士比你們這些個居士都第一的,你們都不如我。」「你看!我多發心!人人都沒有我那麼發心。」其實怎麼樣呢?就因為你,所以就沒有人發心了;你要是不這一個特別的樣子,那發心的人多得很。他就想,這麼樣作一個特別的樣子。「那麼這怎麼辦呢?佛入涅槃,這個惡性的比丘和惡性的居士,和這些個惡人都怎麼辦呢?」阿難一想,說:「哦!這一件事情真是更重要啊!這四件事情都應該問的。我現在就開始問。」

於是乎,阿難把眼淚擦乾,就去問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現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請問世尊,請世尊慈悲答覆我。」釋迦牟尼佛說:「好啊!你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問了。無論什麼問題,我都可以給你解答。」

阿難就說:「佛呀!您這一生所說的經典很多很多的,那麼將來要結集經藏的時候,這個經的前邊應該用什麼字呢?」釋迦牟尼佛說:「哦,所有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所說的經典,前邊應該用『如是我聞』,這如是可信之法是我自己聽見的,應該用這四個字。」阿難說:「哦!這四個字的,放到經的前邊就可以了。」

阿難說:「第二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以佛作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我們又以誰作我們的師父呢?佛應該指示我們,我們是不是應該以大迦葉作師父呢?」佛說:「不是!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應該以『波羅提木叉』作你們的師父。以戒律作你們的師父。」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律,所以出家人都應該受戒,也就因為佛當初指示過,佛不在世的時候,就以戒為師,以戒律作師父。

阿難說:「第三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所有我們這些個比丘都和佛在一起住;現在佛入涅槃了,我們這一些個比丘應該怎麼樣住法呢?」釋迦牟尼佛說:「哦,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應該依『四念處』而住。」

什麼叫四念處呢?四念,就是念身、念心、念受、念法。身、受、心、法,這叫四念處。第一要「觀身不淨」,看自己這個身體是個不淨的東西;你知道它是不淨的東西了,就不會對它生一種愛心;不會生一種愛心,就沒有執著了,就沒有著住;沒有著住就是自由了。第二要「觀受是苦」,你所接受的,都是一種苦,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樂受也是一種苦的因。第三要「觀心無常」,觀這個心,它是念念遷變,無常的。第四要「觀法無我」。

那麼對於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和惡性的一般的人,應該怎麼樣呢?阿難就請問佛:「這惡性比丘、惡性的居士、惡性的一般的人應該怎麼樣處理呢?」佛說:「哦,這個是很簡單的,一點問題都沒有!怎麼樣子呢?你就用一個『默擯』兩個字。」

默,就是不和他說話;擯,也就是不理他。這個也就是,你遇著這個惡人──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惡人,你應該怎麼樣?你就要用定力來對治他,不要被他轉。他惡,你也惡,那好像狗咬人似的;狗咬人,牠那麼狂吠,你也對牠狂吠一聲,那你也變成狗了。因為惡性的人,他生來就具足這麼一個惡性,你只可以用定力,不管他。這樣子,他就沒有法子了。所以,這叫「默擯」,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他。

阿難說:「哦!這果然是很簡單!第四個問題也都解決了。」

佛為什麼就教阿難用「如是我聞」四字作為經首?因為這個「如是我聞」有幾個意思:

第一,異外道。異,就和外道不一樣,和它不同。怎麼不同法呢?外道所有的經論一開始,就用「有無」兩個字;印度用梵語,就是「阿嚘」兩個字。阿,就是無;嚘,就是有。它說,一切的法,一切萬事萬物、天地間所有什麼都算上,就不出兩個字。所以它用這兩個字來代表,什麼呢?一個就是「無」,一個就是「有」。它說:「不是無,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無。」總而言之,不能出「有」、「無」這兩個字,所以它經典的一開始就「阿嚘」。「無有」,本來無,它說現在有了;但它可沒講真空妙有。不過這個道理有一點相似,但是沒有把它詳細講出來。所以佛所說的經,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這個法你說什麼不是這樣子?世界上什麼不是這樣子?什麼都是這樣子!你若說,什麼都是這樣子,什麼也都不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如是」,非常之妙的!那麼,這個「如是我聞」第一個意思是異外道,就是和外道不一樣,和外道的經典是不同的。

第二,斷眾疑。佛知道大家有這種懷疑,懷疑什麼呢?等佛入涅槃了之後,阿難和老迦葉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也陞座說法,坐到佛的坐位上。在這個時候,你說,怎麼樣啊?阿難往那個座位上一坐,所有的人頓起三疑,就生了三種的疑惑心。三種疑惑心是什麼呢?疑惑:「哦!釋迦牟尼佛沒有圓寂嘛,沒有入涅槃呀,我們這個大師又活了!」以為阿難就是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這是一個疑。

又有的人,生了一種懷疑,懷疑什麼呢?「喔!這是他方佛來了。那麼這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這不知道是東方的佛來了?是西方的佛來了?或者是南方的佛來了?是北方的佛來了呢?哦!這是其他佛到這兒成佛來了!」這又是一個疑惑。

第三個疑惑:「哦!不是!這個大師入涅槃了,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也不會又活了。他方佛是教化其他世界的眾生,也不會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哦!這原來是阿難現在成佛了!」大家又懷疑阿難轉身成佛。

當時法會大眾有這三種的懷疑,等阿難尊者一說「如是我聞」,說出這四個字來──說出這個意思來,不一定是四個字,因為梵語或者是六個字、八個字也不一定。英文呢,也不知道是幾個字。總而言之,意思就是說「如是我聞」這個意思就好了──三疑頓息,大家都:「哦!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也不是他方佛來,也不是阿難成佛。原來這個法,這如是之法,是阿難他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這三疑頓息。這叫斷眾疑。

第三,息爭論。怎麼叫息爭論呢?因為阿難在這諸大比丘裏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佛成佛時,他出世;佛入涅槃,他這時候才四十九歲,其他的比丘都比他大。所以要論資格,老迦葉是最老的。還有目連尊者、舍利弗尊者,這些尊者都比阿難尊者年齡高。論道德,有很多的老比丘比阿難道德高;論學問,有很多的比丘比阿難的學問也高;論智慧,其他的比丘比阿難尊者的智慧也高。

那怎麼就能選到阿難來結集經藏呢?來說這個經典呢?所以這裏邊有老的,有中年的,阿難是個最年輕的。如果他說這個經典,那麼其他人就都不相信了,都要和他爭了。你也想爭第一,他也想爭第一,這個說:「哦!我聽的經比你多,我應該作經。那個就說:「哼!我跟著佛一輩子,佛所說的法都在我肚裏呢!我應該作這個經。」這樣大家就爭起來了。等阿難說:「如是我聞」,把這一個意思一說出來,原來這不是阿難的意思,也不是大眾的意思,像這樣的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所以大家都沒有得講了。這叫息爭論,

這個「如是我聞」是阿難以四事問佛,前邊已經講過兩種,現在講第三種。這第三是依四念處而住。什麼是四念處?就是身處、受處、心處、法處。

第一、要觀身不淨。我們所有的人,對於自己身體看得非常的寶貴,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的。所以,自私也因為這個身體而有,自利也因為這個身體而有;若沒有這個身體,就沒有自私,也沒有自利了。為什麼自私自利?就因為沒有認識這個身體,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造罪也因為這個身體,作惡也是因為這個身體,對這個身體看不破、放不下,啊!為這個身體來找一點好東西吃,為這個身體來找一點好衣服穿,為這個身體找一個好房子住,為這個身體找一點娛樂,這都是一種執著。這個執著不能把它放下,所以一天到晚都是為這個身體來作打算。有一天這個身體直到要死了,那時候還不明白,「唉!我這個身體怎麼死了呢?怎麼不幫忙我呢?」那時候才知道,這個身體不是真實的,可是已經晚了,已經後悔遲了!

究竟這個身體是不是個真的?在這個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看它就是個真實的,不是個虛妄的;在有智慧的人看這個身體,知道它是一個四大假合的──四大,地、水、火、風,和合而成一個身體。這一個身體不是究竟的,那麼究竟的是什麼呢?究竟的,就是我們自性,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光明遍照的,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圓滿無礙的,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在無不在的。我們這個身體是暫時,這個自性寄居到這個身體上,就好像住店似的,住旅館呢!這個身體,就是一個旅館,可是住旅館這個人不是旅館哪!你若拿那個遊客就當了旅館,那個遊客以為這個旅館就是自己了,那豈不是大錯而特錯呢?那麼你能看這個身體是旅館,那麼這個主人呢?你要找著他。你找著這個主人,那你就認識自己了。

現在先說這個身體。這個身體生來就不淨,為什麼不淨呢?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變成一個身體。化出這一個身體,由小的時候,啊!也不知道什麼,它就長大了。等長大了,他就生出種種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貪、瞋、癡、慢、疑都生出來了,就造出來一些個殺、盜、婬、妄、酒。造的殺業,造的盜業,造的婬業,造的妄語業,造的這個飲酒,喝醉了酒這種的業。造種種的業,都是因為這個身體。

那麼這個身體究竟是不是一個寶貝?不是的!寶貝,為什麼叫寶呢?寶,是清淨無垢的,沒有染污,沒有一點不清淨的,這才叫寶呢!可是我們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淨──兩個眼睛就有眼眵生出來,兩個耳朵就有耳屎生出來,兩個鼻孔就有鼻涕生出來。

有那些個外道──你們這些美國人哪,沒有看見那種外道──中國有那種外道,專門怎麼樣子呢?專門吃鼻涕。啊!這鼻涕由這個鼻孔擤出,他把它吃了。他說什麼呢?他說這是煉丹呢!丹,CharlieZhang,你見過這種的人沒有?在臺灣,有沒有這種的?(答:沒有。)沒有啊?(答:沒有!)沒有看見?這個在中國多得很,修這種外道法。他說這是煉丹。你說這個簡直的!如果不是愚癡,怎麼能這樣呢?把鼻涕也吃了!不單吃鼻涕,而且還吃眼眵,又吃耳屎。他說:「這個身上出來的東西,這都是寶貝呀!」這麼骯髒的東西,他說是寶貝!你看!可憐不可憐,這種人?!

這是有六孔了,兩個耳朵、兩個眼睛、兩個鼻孔,這六孔。還有一個嘴巴,這嘴巴常常有這個黏痰吐沫,你說!這個東西清淨不清淨?這是七個孔了。還有大便、小便,加上這兩個,就是九孔。大便、小便,人人都知道它不乾淨。你不信?你作再好的菜,你如果用一點大便擱裏頭調一調,那個味,人若沒有看見,會吃的;人若看見,哪一個人也不會吃這個東西了。為什麼呢?沒有吃,就想作嘔了。為什麼?因為它不乾淨。這個九孔常流不淨。你說這個是寶貝不是寶貝呢?要是寶貝,為什麼有這麼不乾淨的東西常常流出來?

你這個身體要是有一個禮拜不去沐浴,身上又癢又不舒服了,你用手這麼一搓,這身上就有很厚的泥。你說這個泥是在什麼地方來的?時間一久,不沐浴,全身就都放出一股臭味來。這個臭味,不要說自己,連那個狗都不願意聞這股臭味。你說!這是有什麼好處呢?所以這叫「觀身不淨」,觀察這個身體是這麼一個骯髒的東西。那麼你還能愛它?你還能對這個身體有所執著?你愛這麼一個不乾淨的東西,有什麼用呢?

那麼說:「可以把它用刀割開它,不要它,就自殺了。」這也不需要!你還要藉假修真,因為你那個自性要在你這個身體裏邊住,你一走到這個五陰身了,就變成陰陽混合了,也就是在這個清淨和污濁之間。你要是往上修行,就是得到清淨;你要是不修行、造罪業,就往下墜,和污濁就合而為一了,就變成鬼;你往上修,就變成佛。所以,你修行和不修行,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旁人不能幫助你。好像阿難尊者說,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給他三昧,可是始終佛也沒有法子給他三昧。到佛入涅槃之後,他結集經藏的時候,才證四果阿羅漢。那時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你不要那麼愛惜它,不要拿它當寶貝了。不要說,誰說我一句,我也放不下來,「哎!你怎麼說我呢?」誰打我一拳,「哼!你打我!你真是可惡至極!」自己覺得痛一點,這就受委屈了。其實你要放下、看破,就沒有一個痛不痛。誰痛?痛又怎麼樣子?有人打你,你就當撞了門框上;有人罵你,你當他唱歌給你聽呢!我不常常講,你當他講日本話呢!因為你不會罵人,他罵你,你就作為不懂──或者他說英文呢,或者他說的不知道是西班牙?還是葡萄牙?是什麼國家的一種語言?或者法國、德國?因為我沒學過那種話,就不懂,所以他罵你,你也沒有事了。總而言之,你若能把執著我這個身體看破、放下了,這時候你就會得到自在,這叫「觀身不淨」。不要看這個身體看得那麼重要!這是身念處。這個「觀身不淨」,受、心、法也都不淨,也要觀成不淨。

這「觀受是苦」。受,就是你所接受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苦受就是苦苦,樂受裏邊就有個壞苦,不苦不樂受就是行苦,這叫三苦。你所接受的,或是你所享受的,你都應該覺悟,這都是苦。你若知道這是苦了,也就不會執著這個享受了。我常常對你們講:「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受了這苦,這苦就沒有了;你要盡享福,把你的福報享沒有了,你也就消福,福也就消了。所以要「觀受是苦」。你觀受是苦,身、心、法也都是苦。這四念處,雖然是四種,但你把這四種都觀成一種,一種又分開四種。

「觀心無常」,你這個心是無常的,不會常常是這樣子。因為過去心不可得,是無常;現在心不可得,是無常;未來心也不可得,它是無常,所以「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這個心念,念念遷流,念念不停。因為它念念遷流,所以是不常;它念念不停,所以這也是不常。

「觀法無我」,這個法根本就沒有法。那麼法既然沒有了,又什麼地方有個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蘊的色法而成的;那麼既然沒有這五蘊的色法,那我自己也沒有了,所以「觀法無我」,這叫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這要修「四念處觀」,常常觀想這四念處。所以佛滅度之後,教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都要依四念處而住。

第一要觀身不淨,你不要對這個身體有執著。第二要觀受是苦,你不要對享受有所執著。第三要觀心無常,就身、受、法也都是無常。第四、觀法無我,這個心和受、身也都無我。

那麼,這個四念處是很妙的!可以把它詳細研究研究。你明白這「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就沒有執著;沒有所執著,你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了。你有所執著,就沒有自由。你沒有自由,為什麼?就因為你有所執著!所以要修這「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就是無住而住,無所住了,也就是那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

現在講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的第四個問題。第四個問題,就是惡性比丘怎樣來對付?佛答覆說:「惡性比丘,默而擯之。」由這一件事情,我們就知道,當初就是佛住世的時候,也一樣有這種的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惡性的人。遇著這惡性的居士、惡性比丘、惡性的普通老百姓,遇著這種人,就應該不要和他講話。擯,就是軟遷單。遷單,就是叫他搬家。你不理他了,他自己覺得沒有意思,就會走了,這叫擯。那麼在佛入涅槃之後,遇著這種的惡性比丘、惡性居士,就以這種的方法來對待他。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9 13:03: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19 16:20: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19 16:57:28

本帖最後由 kesselring 於 2013-7-19 17:12 編輯

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第21集: 由正源老師主講"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

(節錄)
「我見」就是去認取這三界當中有一個常恒不壞的我這樣的見解。
我執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又可分為我執跟我所執,我執就是執著前面我見當中,所認取的那個常恒不壞的真實我,然後加以執著不捨,這個就是我執;
我所執如果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對我所有事物的那個執著,這個就是我所執。
但是我們如果進一步的去加以細究的話,我見就是執取物質的色身為真實不壞的我,還有執取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的我!
這樣的見解,一般人當然在常識上或者說在經驗上能夠知道:物質色身是不可能常恒不壞的,因為都是會壞的、會壞滅的!但是卻會執著這意識覺知心,是能夠橫貫三世,能夠從過去生轉生到今生來,今生捨報之後又會轉生到未來世去,這樣子錯誤地把意識覺知心,認取為三界輪迴的主體識,這個就是我見。

我執當然就是三界當中,依著(我見)所執取的那個常恒不壞我,在三界境界當中起了貪愛而生起的執著,這樣子執著不捨不肯棄捨,乃至於說有了貪嗔癡慢疑這些的習氣,這都是屬於我執。
我所執呢,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又可以分為外我所的執著,還有內我所的執著。
外我所的執著就是執著我所有的財富,執著我的家庭、我的眷屬,執著我的名聲,乃至於執著在器世間所獲得的享受等等,這個都是屬於外我所的執著。內我所的執著就是指,對於我們六識的見聞覺知性的執著;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對於眼識的能見之性、耳識的能聞之性,乃至於意識的能知之性的那個執著,這個就是內我所的執著。
(略)
------------------------------------------------------
給大大參考,然後再來反推這些都是變異相,心地就會廣闊.謝謝.
作者: 老奸巨猾    時間: 2013-7-19 17:46: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司徒盧    時間: 2013-7-19 19:14:13

怎麼說勒!
這故事在講明一切學佛者,心要清,就像心經裡面講的含意一樣。
其實....人在犯錯,只在一念之間。頓悟,也是一覺被點醒,就大徹大悟了!
如何學,其實大家心中都有自我想法!跟哪位人師學,他也只是點,不是讓你大悟。
要學會而致用,才有學佛法的精神。含意大家都懂,書中道理,大家都了解!
那如何做,如何不犯錯,這就是修行的法門!
何需要去請教人師呢?就是你還沒轉念,心不轉,人在轉。路不正,難皈依。
法門不同,也有不同的修行道路。
我的道,就是指引!隨時歡迎指教。
作者: 老奸巨猾    時間: 2013-7-19 20:3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19 21:09:35

本帖最後由 kesselring 於 2013-7-19 22:50 編輯
老奸巨猾 發表於 2013-7-19 20:30  
師兄吉祥!

末學以為,貼文的內容最好自己可以掌握說明,這樣可以避免貼錯文章,誤導他人。


菩薩,我該恭敬你,你見與我所學不差.如何分別外教?末學給您讚嘆,阿彌陀佛.
唯,我不敢為人師,何故?不敢錯指路.

開悟不用意識心,這你我都知道.無有爭議.正覺亦說意識覺知心非到地,不可為真.我真該恭敬大德!末學無比讚歎!
我見起我執,我所,依我見有,是顛倒見,這也沒爭議.

分別我執破身見時破,俱生我執微細難斷,除取四果.這也是對!末學實在讚嘆菩薩善說法要!阿彌陀佛!
執著跟習氣也是不同,初住斷執著,餘習未盡,太厲害了,實在太厲害了!說得好!這是正法!大家要給他恭敬!這樣說對!

就像瓶子,習氣漸漸淡薄,不能一時俱斷!上面說羅漢斷執不斷習,這也對!太厲害了,末學好高興!
大德真是厲害!慧利如斯!末學給您恭敬!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末學不敢自說:此是末學眼力,實在末學無啥眼力,此是薰習之功.菩薩應有法眼,分別邪正,末學給您恭敬!
阿彌陀佛!
何今日異途見同道!善哉!何今日異途見同道!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19 21:29:55

本帖最後由 kesselring 於 2013-7-19 21:38 編輯

關鍵的初地那裡我補充一下,這也是偷人家知解,我沒那麼會說,

蕭老師維摩詰經講記後面附註的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同時並列菩提及二乘道)有說初地是怎樣呢?
煩惱障現行悉斷,成四果解脫.留惑潤生,分段生死已斷.
煩惱障習氣種子開始斷除,兼斷無始無明上煩惱.

這樣講希望給大家做個參考.謝謝.
哪來的金翅鳥王,一時展翅當空,雀鳥不禁!末學好歡喜!
作者: 老奸巨猾    時間: 2013-7-19 23:15: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boy650623    時間: 2013-7-19 23:39:59

kesselring 發表於 2013-7-19 21:29  
關鍵的初地那裡我補充一下,這也是偷人家知解,我沒那麼會說,

蕭老師維摩詰經講記後面附註的佛菩提二主要道 ...

那個老蕭
說自已已證菩薩三地了~
三關的末後關也破了~(我在上課聽的)

真是大善知識
作者: 台南路西法    時間: 2013-7-21 02:04: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boy650623    時間: 2013-7-21 07:47:32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7-21 08:19 編輯

因為我從閱書得來薰見知道他指什麼,但是大人不置可否,小弟私猜大人跟同修會書籍有所不契  


不是契不契,是他的言行舉止,你認同嗎?
認同的話,我也只能說你有善根吧~

廣欽上人有什麼高深理論嗎?
有在整天說法師是非嗎???以一個居士身,你覺得呢???如法嗎?
這種人的書,說的天花亂墜,有用嗎?

他會中自稱,有400多個,明心見性者,你信嗎?
馬祖大師,應世,也才出八十四大善知識,而已~

宣化上人說的法,以簡單易懂,接引初機為上,這錯了嗎?
所以你看 上人說法,往往很易懂很簡單,但卻是不簡單呀~~


其實一些清海,盧活佛,義雲高等等~
大家還好認出真假~

蕭居士說的法確實難辦~
但這就要看其行,聽其言了~

說誰都會說,像我就是
重點是言行吧~
這也是 廣欽上人會被佛教界所重一樣~

老和尚的口頭禪   喫菜念佛,歹喫肉
呵~~




蕭平實批評以前皈依的聖嚴法師,這樣對嗎? (二)

(網路轉文)

問:
常常見到蕭平實,包括他的門人一直在批評佛教界出家法師,尤其是​他們皈依的師父,例如:蕭平實皈依的聖嚴法師,蕭都加以批評,他​的學生也就跟著批評他們以前的皈依師父。請問:這樣對嗎?


答:
蕭平實對自己恩師聖嚴法師的描述,可見還不及一尊師重道的普通人,自稱破參悟道,令人難以信服。



如下:[我這一生的師父,九百多年前的師兄--法鼓山聖嚴法師:他也是以這覺知心沒有妄想、放下一切、不執著煩惱,叫做開悟,這也是常見外道法。他不敢公開宣示已經證悟,卻用巧妙的言詞,讓人以為他已經證悟:「開悟的人絕不會說他已經開悟。-- 師父我從來不曾說過已經開悟。--」多年以來,他一直以常見未悟之身,而暗中不斷抵制我法,私下誣指我法為「不如法」。聖嚴師父于佛法二主要道仍無所知,竟連佛菩提道之「所知障」亦錯會了。聖嚴師父身為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法鼓山事業集團負責人,而佛法知見膚淺至此,不可思議;然眾生竟迷信崇拜之,真是末法現象也 ]


先不論此評論真假,對自己老師初機接引之恩,不思報答,以弘揚正法為由,破斥貶低自己的恩師,與佛堂弟提婆達多破佛害佛有何不同,提婆達多所獲神通盡失,墜入地獄,那麼蕭平實的徒眾不應震驚嗎。

若此評論為假,蕭平實必有問題,開悟不悟均無意義,若真開悟,眾生亦有難,魔之所以勝於人,因為魔亦能開悟,只是所悟非同於佛。



若此評論為真,蕭平實亦不可信,史上亦有禪師的弟子開悟,而輾轉助其師開悟。
(附一則公案,供養大家)

釋迦牟尼佛開悟後,找回以前的跟隨者及親眷,教導令其開悟。 因此開悟者無法使自己恩師開悟,而且翻臉無情,著書立作加以宣揚,貶低自己的恩師以達到抬高自己的目的,令有識之士,如何相信蕭平實弘揚正法的目的,是否為<楞嚴經>所指的末世魔法。


再者,於中有識之士亦可暗知,聖嚴法師抵制蕭平實所謂的正法,最瞭解蕭平實的應是聖嚴法師,知子莫如父,大眾只能從表相上瞭解,若蕭平實所作不違佛教根本,身為導師的聖嚴法師,見弟子蕭平實大有作為,應加自豪,何來抵制。 蕭平實的徒眾請三思此處。



至少像這位禪師一樣,飲水思源吧~~
古代禪師的風範~~ 真大善知識~

伏龍山古靈神贊禪師是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開悟的,他悟道以後,感念剃度恩師的接引,想回去說法,讓師父也能早一點開悟,於是就動身回到自己出家的寺院。

師父問他:「你在外面都做些什麼事業?」

古靈很客氣地回說:「並無事業。」

有一次老師父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意思是說,人的身體就像一座佛堂,佛堂裡有一個真如佛性在裡面,可惜這尊佛還沒有開悟。

老師父聽了,就回頭朝徒弟看了一看,古靈禪師又趁機說:「有佛雖然不聖,還會放光。」可惜老師父未能領會,只覺得徒弟的言行異於常人。

又有一次,師父在窗下讀經,古靈禪師在一旁隨侍。這時有一隻蒼蠅在紙窗上撞來撞去,怎麼飛也飛不出去。古靈禪師的禪話又來了,他說:「世間如許廣闊,你卻不肯出去,只鑽他驢年故紙。」

於是做詩一首:「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意思是,蒼蠅不知身後有那麼寬闊的地方可以出去,卻硬要往前投窗子,縱然鑽故紙百年,何時才能出頭呢?暗示師父參禪應該從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鑽故紙」的知解啊!

師父看到這個參學回來的弟子,言語怪異,行徑奇特,於是問他在外行腳遇見何人?古靈禪師便把他在百丈座下悟道的事告訴了師父,師父很感動,就請他登台說法,古靈禪師開示說:「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作者: kesselring    時間: 2013-7-21 11:30:27

本帖最後由 kesselring 於 2013-7-21 11:36 編輯

四依法是這樣的: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義不依語。
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四、依智不依識。

一般人的看法也許依法不依人是最難做到的,其實這是分別我未破.若依末學淺見,其實依智不依識是更加困難.這裡面有提到心的涵養.今天如果聖嚴比丘到我前來,我一樣很恭敬用聖號供養他.有兩義:一者眾生平等,實無供者與受者.二者僧寶釋子,世所恭敬.
但是如果有所不如理說法,末學一樣說:比丘師,你誤了.然後說你哪裡誤,該當如何,才能回到正道.是依法不依人.
你若果依人不依法,一來鄉愿,二來無悲.你不叫菩薩子,叫做凡夫,起世俗見.難道第一諦是一個世間情就可以讓的嗎?如果因此讓世人相率引途,那怎麼辦?佛法出過世間.四不壞信就是這樣堅固.那你說了,他可能很生氣.但是你不說法眼就滅了,你給他有情下種,畢竟因地果生嘛.
世事如夢身如幻,見如焰身如芭蕉心.有些事情出世法跟世間法要酌量一下.你們以後讀熟金剛經後,必然會生起類似的見解.

依義不依語,那依這個義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當然就是有點要知道說的背景,不要死在句下,那依其義要依到究竟的義思,不要只依一半.其實這個我就覺得還好啦.所謂的化城,大家聽過化城吧.方便休息.將妄止妄.望梅止渴.就算依的義不太了,你依上了,後來慧生起,你有力氣了又往前走.
譬如說有些師父說法,他就說五戒十善,佈施持戒,那我也覺得不錯啊.你接引初機嘛.那我很恭敬你.只要不要亂解第一義,都恭敬你,你亂解我還是恭敬你,但是我一定不讓,這是沒得說的事,一來救你,二來救眾.三來報佛恩.但是我個人不會對他生氣.儘量啦.我也不是聖者.大家心都要勤拂拭.

依智不依識,就是智慧,心內的智慧.本源法師說不依識是不要依六識分別見解,當然他講的是不如理分別見解,不是無漏有為.
其實這四依個人感覺是就是一說而已,但是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所以分別隨說.阿實際上就是一說,智慧當前就善能分別.但是依智實在不太好說,除了有經典上讀來的智慧,還有個人因為讀經,禮佛,佈施,修心得來的內心涵養.這就是為啥有的人世間慧很利,但是居然被外道邪轉,除了習氣因緣,也有可能就是他的內心慧沒發起來.這部分就是要踏實心地,無所求則能明見,子曰:無欲則剛.經說:如人有目,日光明照.這要調柔自己心性,下過工夫.末學也只能企想這種分別慧利.

以此供養大家.謝謝.
願同道們能安心辦道,一起走過風浪見平地. 末學給大家恭敬.

作者: vick4588    時間: 2013-7-31 19:06:31

年少福報用盡----是幸也!非在順境自學謙卑,仍可繼續培福增慧.
年老得病終生---是幸也!!將此生之賤業消磨怠盡.仍可是一片光明.
此是人天福報福德,非實相耳.永在輪迴打轉.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