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節錄自~~論開悟 [列印本頁]

作者: boy650623    時間: 2013-10-24 22:34:48     標題: 節錄自~~論開悟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10-24 22:38 編輯

論開悟 (片段)

賈題韜居士主講



道諦中所說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也是小乘修法的精要所在。

現在,我向大家提一個問題。

請大家看:在小乘的修法中,從四念住開始到八正道為止,
這三十七道品的中心指導思想是四聖諦,而四聖諦中最重要的法門就是四念住。

四念住的四種觀法,主要是對治常、樂、我、淨四倒,
通過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直到八正道,
整個的精神唯在於解脫個人的煩惱,以自利為本位。

對自己以外的眾生應採取什麼態度呢?

四念住裏沒有提到。

再看四諦:「苦」──世間的種種苦報;「集──苦的原因;
「滅」──證的果位,「道」──證滅的方重點同樣在於自我解放。

一句話,對眾生應採取什麼態度,我們在小乘的修法和觀點裏怎麼也找不到明確的答案。

我們不妨又退一步講,如果一個人只為了個人解脫,而解脫的途徑是在於斷煩惱。
也就是說,只有斷了煩惱才能解脫。

那麼,再請問:採取三十七道品的這種只顧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否能斷除煩惱呢?

我們舉個例子:有兩個人,一個人說他不愛財,其實他手中沒有一文,空空如也!

另一個也說他不愛財,口袋裏卻有數億萬之鉅款,但他全部拿出來支援國家建設,
自己卻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你說這兩個都自稱不愛財的人相比之下哪一個更可靠一些?


又如:一個人很講究各種修養,因此逃避到深山窮谷整日面壁而坐,
吃飯穿衣全賴別人供養,自然表現得心平氣和的,怎麼也不會跟他人吵嘴打架,更談不上無事生非了。


而另一個人卻天天從早到晚積極參加社會建設,也總是心平氣和的。
請問:在修養上,這兩個人哪一個更可靠一點呢?
哪一種行為比較可取呢?誰斷煩惱的力量要大一些呢?



因為,阿羅漢由資糧位、加行位、修道位一步步地修行,只斷了煩惱而沒有斷盡習氣,以致還要退,甚至於以自殺來保持所證之果,其癥結就在於他們採取自利的斷煩惱的修行方法本身有點不妙。


所以,他們的神通功用必然是有限的;因為他們脫離了眾生、
脫離了社會,失去了徹底解除煩惱的好環境和功德之源。


小乘果位沒有什麼可羡慕的。

理論上,小乘必然要趨向大乘。

而事實上,原始佛教並沒有停住腳,緊接著就是部派的爭鳴,把原始的教義推向較有系統的組織而深化了。

隨著印度的社會發展,又促使部派佛教內在的矛盾的暴露,產生了要求新的統一的學說適應新的。

大乘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