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醫療糾紛,強制調解?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4-4-10 01:13:15
標題:
醫療糾紛,強制調解?
醫療糾紛,強制調解?
「沒有先調解,就不能進入訴訟程序!」我國醫療糾紛處理即將出現重大變革,衛生署版「醫療糾紛處理法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出爐,即將送至行政院審議。草案中強調「強制調解」精神,在發生醫糾時,一定要強制前置調解,不能直接進入訴訟。不過,如果民眾堅持要告醫院、告醫師,則可選擇不出席調解會議。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許銘能解釋,所謂的強制調解,就是要求醫療糾紛當事人或家屬在進入偵察訴訟程序之前,必須先至各縣市衛生局調解小組,與醫院、醫師先行溝通,如果調解不成立,才能進入司法程序。據統計,台灣醫療訴訟案件逐年增加,76年至99年間,請求衛生署醫療鑑定的案例就多達7000多件,近年來,平均每年多達五、六百件,其中八成是由檢察官移送過來的刑事案件。醫糾訴訟逐漸增加,嚴重影響醫病關係。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表示,為了增加醫病溝通管道,將要求各醫院成立關懷小組,如果發生醫糾,院方應予以關心。各縣市則成立調解委員會,邀請醫界、法界及其他公正人士擔任委員。林奏延指出,未來民眾遇到醫療糾紛,一定必須先通過調解程序,否則不能提出訴訟。不過,如果民眾堅持要告醫院、告醫師,則可選擇不出席調解會議。在醫療事故補償方面,林奏延指出,未來將設置相關賠償基金,參考北歐無過失醫療補助精神,作為醫療法第82條之1 的配套,來保障人民的就醫權益。賠償基金來源包括政府預算、健保經費及醫院醫師等。至於民眾最關心的最高補償金額,許銘能指出,目前並未制訂最高上限,將邀請相關專家一起開會討論。許銘能表示,生育事故補償制度在10月1日上路後,衛生署將參考實施狀況,作為日後制訂醫療事故補償規定的參考依據。目前生育事故補償最高為200萬元,一般預料,未來醫療事故補償應該也會是200萬元。衛生署版「醫療糾紛處理法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將於這一、兩天送至行政院,由政務委員開會討論細節(聯合晚報101年10月05報導:衛署版草案/醫療糾紛 先調解才能告)。
衛生署修法引進強制調解的機制,希望藉此緩和醫病關係,法界人士認為,若能同時搭配「專家鑑定先行、檢方才能起訴」的制度,在發生醫療糾紛時,更能釐清醫生的過失與否,並減少醫界因此出現的防禦性醫療行為。所謂的防禦性醫療包括很多種形式,如多做很多不必要的檢查、找更多醫師會診,以及不斷轉診等等,一旦被病患控告,如此便可證明醫生是多麼的小心與謹慎,也因此,當醫院建起銅牆鐵壁,遇到病情複雜的病人時,醫生通常會不碰為妙,造成「醫療人球」。法界人士表示,醫療糾紛引進強制調解才能進入訴訟的機制,目的是在訴訟前,給雙方再一次化解糾紛的機會,可以先溝通賠償的金額,若民眾執意要提告,當然調解注定會失敗,並不會影響民眾的訴訟權。法界人士表示,醫療調解雖可減少訟源,但醫病雙方若出現重大歧見,訴訟仍不可避免,因此如能加入專家鑑定先行,檢方才能起訴的制機,更可釐清醫療過失的責任,讓民眾可以信服(聯合晚報101年10月05報導:法務部:調解機制 不影響訴訟權) 。
【
疑義
】
按釋字第569、591號解釋即分別揭示「憲法第十六條明定人民有訴訟之權,旨在確保人民權益遭受不法侵害時,有權訴請司法機關予以救濟。惟訴訟權如何行使,應由法律規定;法律於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意旨之範圍內,對於人民訴訟權之實施自得為合理之限制。」「憲法第十六條所保障之訴訟權,旨在確保人民於其權利受侵害時,有依法定程序提起訴訟,並受法院公平審判之權利。惟訴訟應循之程序及相關要件,立法機關得衡量訴訟案件之種類、性質、訴訟制度之功能及訴訟外解決紛爭之法定途徑等因素,為正當合理之規定;倘其規範內容合乎上開意旨,且有其必要性者,即與憲法保障訴訟權之意旨無違。民事紛爭事件之類型,因社會經濟活動之變遷趨於多樣化,為期定分爭,國家除設立訴訟制度外,尚有仲裁及其他非訴訟之機制。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及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人民既為私法上之權利主體,於程序上亦應居於主體地位,俾其享有程序處分權及程序選擇權,於無礙公益之一定範圍內,得以合意選擇循訴訟或其他法定之非訴訟程序處理爭議。仲裁係人民依法律之規定,本於契約自由原則,以當事人合意選擇依訴訟外之途徑處理爭議之制度,兼有程序法與實體法之雙重效力,具私法紛爭自主解決之特性,為憲法之所許。」。
可ㄐA(一)憲法第十六條所保障之訴訟權,旨在確保人民於其權利受侵害時,有依法定程序提起訴訟,並受法院公平審判之權利。(二)訴訟權如何行使,應由法律規定;法律於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意旨之範圍內,對於人民訴訟權之實施自得為合理之限制。如訴訟應循之程序及相關要件,立法機關得衡量訴訟案件之種類、性質、訴訟制度之功能及訴訟外解決紛爭之法定途徑等因素,為正當合理之規定;倘其規範內容合乎上開意旨,且有其必要性者,即與憲法保障訴訟權之意旨無違。(三)民事紛爭事件之類型,因社會經濟活動之變遷趨於多樣化,為期定分爭,國家除設立訴訟制度外,尚有仲裁及其他非訴訟之機制。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及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人民既為私法上之權利主體,於程序上亦應居於主體地位,俾其享有程序處分權及程序選擇權,於無礙公益之一定範圍內,得以合意選擇循訴訟或其他法定之非訴訟程序處理爭議。
從而,衛生署版「醫療糾紛處理法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強調「強制調解」精神,在發生醫糾時,一定要強制前置調解,不能直接進入訴訟,有限制「訴訟選擇權」之情形;惟此種限制,因民眾堅持要告醫院、告醫師,可選擇不出席調解會議,所以尚屬輕微,而且此種輕微限制,確有助於減少訴源,增進醫病關係之和諧,並辦免「防禦性醫療」的發生,造成「醫療人球」,反而對病人之生命權、身心健康權之尊重及實現有所助益,加上,要達成此等目的,雖有其他手段,難而前揭輕微限制,似乎對當事人之損害已經是最小。
爰本文認為衛生署版「醫療糾紛處理法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參酌民事訴訟法第403條第1項:「下列事件,除有第四百零六條第一項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者外,於起訴前,應經法院調解:一、不動產所有人或地上權人或其他利用不動產之人相互間因相鄰關係發生爭執者。二、因定不動產之界線或設置界標發生爭執者。三、不動產共有人間因共有物之管理、處分或分割發生爭執者。四、建築物區分所有人或利用人相互間因建築物或其共同部分之管理發生爭執者。五、因增加或減免不動產之租金或地租發生爭執者。六、因定地上權之期間、範圍、地租發生爭執者。七、因道路交通事故或醫療糾紛發生爭執者。八、雇用人與受雇人間因僱傭契約發生爭執者。九、合夥人間或隱名合夥人與出名營業人間因合夥發生爭執者。十、配偶、直系親屬、四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姻親、家長或家屬相互間因財產權發生爭執者。十一、其他因財產權發生爭執,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第577條:「離婚之訴及夫妻同居之訴,於起訴前,應經法院調解。前項調解,準用第四百零三條至第四百二十六條之規定。」、第587條:「終止收養關係之訴,於起訴前,應經法院調解。」、家事事件法第23條:「家事事件除第三條所定丁類事件外,於請求法院裁判前,應經法院調解。前項事件當事人逕向法院請求裁判者,視為調解之聲請。但當事人應為公示送達或於外國為送達者,不在此限。除別有規定外,當事人對丁類事件,亦得於請求法院裁判前,聲請法院調解。」之精神,訂定「一定要強制前置調解,不能直接進入訴訟」之規定,尚符「比例原則」。
而且衛生署版「醫療糾紛處理法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即係以法律呈現,而且前開輕微限制亦非人民身體自由之限制,自與釋字第443號解釋:「憲法所定人民之自由及權利範圍甚廣,凡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保障。惟並非一切自由及權利均無分軒輊受憲法毫無差別之保障:關於人民身體之自由,憲法第八條規定即較為詳盡,其中內容屬於憲法保留之事項者,縱令立法機關,亦不得制定法律加以限制(參照本院釋字第三九二號解釋理由書),而憲法第七條、第九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一條及第二十二條之各種自由及權利,則於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條件下,得以法律限制之。至何種事項應以法律直接規範或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與所謂規範密度有關,應視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輕重而容許合理之差異:諸如剝奪人民生命或限制人民身體自由者,必須遵守罪刑法定主義,以制定法律之方式為之;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若僅屬與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則得由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必要之規範,雖因而對人民產生不便或輕微影響,尚非憲法所不許。又關於給付行政措施,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自較限制人民權益者寬鬆,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乃屬當然。」所揭示之層級化法律保留原則(另請參莊國榮著,層級化法律保留原則的適用,台灣法學雜誌208期,第1頁以下)。
來源:台灣法律網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