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人士放棄彌撒的祭獻性,摧毀論或改變論之產生是為了反對這一新教看法。摧毀論或改變論的出發點如下:祭獻的本質是犧牲的真正的毀壞或改變,因此這兩種理論將彌撒的本質置於祭品的真正的毀壞或改變。素阿勒茲認為,祭品的真正毀壞或改變是在於:酒與餅的本質藉體變而毀壞以及基督體血的產生;按照戴•路哥(J. De Lugo)與法蘭士林(Franzelin)的意見,則是基督的體與血轉而處於食糧與飲料的境界,因此它們具有死亡的某種外形。申福哥(Cienfuegos, A.)則認為:自祝聖至酒餅二形之混合,基督的聖事性身體的知覺官能的自願取消就是祭品的毀滅或改變;裴拉明(S. R. Bellarmin)、索篤(D. Soto)與其他人士卻認為領聖體就是祭品的毀滅或改變。
謝本(M. J. Scheeben)贊同索阿勒茲的意見,認為真正的改變是一種改善(immutatio perfectiora),因為由於餅與酒改變而產生了基督的體與血。然而這些意見——姑且不論那很成問題的出發點與其他各種困難——在下列事實前敗退:基督榮耀的身體不能再受苦,因此狹義的祭品——基督的體與血也就不能真正改變。因此,真正改變的是餅與酒或其形相。
奉獻論的出發點是:雖然大多數祭獻都包含了祭品的毀壞,祭品的毀壞不是祭獻的本質。既然如此,那麼只有將犧牲奉獻於天主,才是祭獻的本質。這樣看來,彌撒祭獻的本質是基督自己在祭臺上實現的奉獻(實際地或效力地)。雙重的祝聖所造成的神秘的體血之分開,僅被視為一種奉獻的條件。許多法國近代神學家如勒班(M. Lepin)、拉•答葉(M. de la Taille)、達爾荷佛(V. Thalhofer)、拜爾(G. Pell)、與翁柏爾(M. ten Hompel)等,均主張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