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德國投降之後,美國陸軍航空軍組成科學委員會對德國的航空實驗室做了近兩個月的調查,以了解有哪些科技將可為美方所用。其中一位波音公司的工程師,George S. Schairer在翻閱德國人對後掠翼接近音速時所做的研究時,頓時了解到該項研究對波音新型轟炸機設計所存在的潛在巨大意義。於此之故,他立刻通知在美國本土的波音公司,建議立刻停止發展平直翼型的轟炸機,轉而發展後掠翼型的機種。 在波音工程師 Vic Ganzer 的分析之後,他認為最佳的後掠角應該是35度左右。因此波音的航空工程部門立刻修改了原本的 Model 432 設計,在1945年9月向美國陸軍航空軍遞交採用大角度後掠主翼與尾翼的 Model 448設計。然而,Model 448型的發動機配置方式並不為美國陸軍航空軍所青睞,因此,波音再度修改了機身的設計,將原本半埋在機身前後段的發動機改以吊艙的方式懸掛於主翼之下。此設計終為美國陸航所接受,因此波音便基於此型設計繼續發展此型轟炸機。由於轟炸機的機翼過薄,沒有空間收納機輪,因此最後波音採用了腳踏車式的起降機輪配置。同時由於這種機輪的配置使飛機在地面時無法前後傾仰,因此機輪特別經過設計,以讓B-47起飛時不必經過傾仰即可位於適當的起飛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