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十七世紀教友的生活情形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4-8-4 00:21:33     標題: 十七世紀教友的生活情形

十七世紀教友的生活情形

西方的社會在十七世紀時,相當具有宗教精神,比起中古世紀來,一點也不遜色,沒有信仰的人,少之又少。宗教方面,到處表現出活力,維繫著家庭的生活和工作,一般主日和重要的教會節日一律停止工作。從十七世紀中葉起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為止,遵守教規的情形,從來沒有像這段時期那樣普遍,每個月領聖體的習慣也很普遍。當然,犯罪和惡名昭彰的人代代都有,並沒有絕跡,連朝廷內也在所不免。但是,違反了天主的誡命和教規的人,卻都會自認是罪人,痛改前非的動人榜樣也經常可以聽到。他們一旦回頭以後,終身做著嚴厲的補贖,像前面我所介紹的郎賽院長,只不過是千萬人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十七世紀教友生活嚴肅,最顯明的證據就是宗教性的書籍大量出版問世,法國從來沒有出版過那麼多的書,不只是教人如何祈禱、如何熱心的書,就連教義和聖人的傳記,也都種類繁多,即使連講論高級神修和神恩的書,也編撰了不少,不但是大量出版,而且是普遍被人研究和閱覽。此外,講道人員所收穫的成績,也是當代教友生活嚴謹熱誠的最好證明。宣講、佈道,成了這個時代顯明的特色,每一個天主教國家,都有他們特別吸引民眾的演講家,像是葡萄牙耶穌會的未葉拉神父,他年輕時去巴西傳教,成績斐然,回到葡萄牙後,在本國佈道,影響力也很大。而法國在這時期的許多講道人員,還都是著名的文學家,像鮑須愛就很使教友驚羨,而耶穌會士布林達魯,按照當時人所下的評論,認為布林達魯更駕乎鮑須愛之上呢。他甚至一直連講四個小時,聽的人絲毫沒有倦容,他能毅然大膽毫不客氣地指斥時代的弊病,以及王公大臣貴族的錯誤,而不會田此得罪他們,惹禍上身。王公大臣貴族以及整個社會,都愛聽他大聲疾呼,提醒、喚起他們勿忘福音真理,這是今天社會所無法辦到的。

西元1630年,在巴黎產生了一個名叫聖體會的協會型式的組織,漸漸地發展到法國各地,參加的人數愈來愈多,這個名為聖體會的組織,可以說是開今天“公教進行會”的先河,參加的人大多數是普通教友,不過也有少數的神父、修會會士,甚至主教,但是負責領導的,卻是在俗的教友。這個協會的特點就是保持秘密,這未免使我們驚訝,為什麼他們要保持秘密呢?原因是對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擔心政府會利用協會的力量來達成他們政治的目的。協會的會員致力於各種慈善事業,像是照顧病人、籌建醫院、救濟墮落的女子棄娼從良、勸化新教徒歸正、協助神父傳教等,他們以各種方式與邪惡的勢力搏鬥,可惜他們對救靈的工作,有時候缺乏應有的認識,因此在態度上失於檢點,尤其是對誓反教徒缺乏應有的容忍,操之過急。至少他們沒能完全公正無私,否則他們的收穫會更豐富。

司鐸及會士的活動,所以能那麼有效果,就是因為受到這些教友的大量協助,假如沒有聖體會幫忙,只靠著聖味增爵自己的力量,決不可能完成那麼多、又那麼有成效的慈善事業。他們對佈道的經濟協助很大,對巴黎外方傳教會建立修道院出力也最多,可惜法王路易十四嫉妒聖體會的成就和它的影響力,竟然勒令解散聖體會,但是聖體會對救人靈魂和資助傳教的精神,一直繼續存在。

來源:天主教在線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