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道教文化的作用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4-8-11 05:07:51     標題: 道教文化的作用

道教文化的作用

  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義之一。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挖掘和弘揚道教文化中諸如“無為而無不為”“見素抱樸”“上善若水”“無量度人”“性命雙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積極因素,有益於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進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和諧理念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要義之一。即構建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的民主法治型和諧社會。而道教經典《道德經》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這就是說,“道”是無為的,無為即是一種有為。倘若君王能夠持守這“無為而無不為”之道,萬物就會歸向於他。依古推今,在當前全面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中,我們完全有必要時刻銘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所在。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對社會上一些人因私慾膨脹而做出為非作歹、貪贓枉法等不和諧行為時,更好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律法規,進而真正實現民主法治,從而“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黨始終與人民群眾共命運”。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同時,也還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而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將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因此,我們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同時,也要注意方法,做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即治理大國,要像烹煎小魚一樣,不要常去翻動它,否則就會將小魚煎得支離破碎) ,保持大政方針的相對穩定性,避免人民因政策的變來變去而難以適應,感到煩悶,對執政者失去信心。縱觀和諧社會理念的演進過程,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未來社會將是一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前提的聯合體,到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了要妥善處理社會各方面、各階層之間矛盾的原則和方法,再到鄧小平同志在撥亂反正後提出的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的統籌兼顧和安定團結的思想,顯然,“中共中央明確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新展”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黨會帶領全國人民不斷開拓民主法治建設新局面,進而達到“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的和諧社會新景象。

價值取向

  胡錦濤在中央黨校講話時指出,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這就是說,和諧社會的構建應給全體社會成員以平等的發展平臺,應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誠信至上、道德為善、法制在心、秩序井然的和諧社會氛圍。在“和諧之風”遍神州的今天,老子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思想顯然仍有其強烈的現實意義。“見素抱樸”中的“素”“樸”指人之善良、純樸的自然本性。“少私寡慾”中的“寡慾”指以平常心對待萬事萬物,並有較強的自我控“欲”能力。因此,一個“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人,就是一個能“持守外表單純、內心質樸、減少私心、抑制慾望” , 回歸到最初純真本性的人。一個人人都能“見素抱樸”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公平正義、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事實上,水有源,樹有根,我們今天之所以追求和諧,是因為現實社會中還存在些許不和諧現象。譬如,教育方面,教育資源的地區間分佈不均衡,進一步導致受教育者享有的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經濟方面,一些人為了個人或小集體的眼前利益而在市場競爭中採取擯棄信用、弄虛作假等不公平的惡性競爭行為;收入方面,社會財富的分配機制還存在地區間、行業間等非合理性的差異因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勞動者的合法勞動收入非正義性不平等。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意著秉承純潔樸實的本質,誠實無欺,公平交往,不弄虛作假;意味着減少私慾雜念,堅守正義,不口是心非。這對於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 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具有其獨特的積極作用。

價值理念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換言之,就是要在全社會範圍內營造出誠信至上、互幫互助、平等博愛、融洽相處的和諧生活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正是道教經典《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所要達到的景象。“上善若水”,即最上等的善是水。為什麼這麼說呢? 老子告訴我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即水滋潤着萬物,扶持着萬物的生長而不去爭名奪利,因而,水不與萬物相爭,萬物也不會與水相爭,此乃水“和”之表現也。試想,我們在全力開拓和諧社會構建新局面時,如果人人都能學學“水”的涵養與和氣,淨化自己的心靈,那麼“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必將處處是春天。放眼現實生活,我們會發現,隨着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生活上選擇的努力方向呈現多元化的同時,許多人的思想覺悟、個人涵養並沒有同步跟進,從而導致與“誠信友愛”相左的行為屢見不鮮。單以相對單純的求知聖殿———大學中的生活而言,不少同學常常將如同手足的同窗友情於不經易間斷送在彼此日常交往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糾紛上,更有誤走極端步馬加爵後塵者。其實,只要雙方當事人能夠坦誠布公,用心溝通,用愛交流,所謂的誤解或隔閡都是不難消除的。毛澤東同志曾寄厚望於青年大學生,把他們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認為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樑。因此,在大力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今天,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校園和諧建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它不但影響着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更影響着明天和諧社會的構建高度。“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唯有淡薄名利之欲,“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陶冶自己的情操,冶養博愛的胸懷“, 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才會更好地惠澤人民,造福後代。

思想觀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之一是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因此,建設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充滿活力,就是要開創一種優秀的工作局面,讓“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新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援,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績得到肯定” 。而道教經典《度人經》中“仙道貴生”“仙道貴度”所體現的利人利己、利世利國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對於建設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道教本身就是“以重視個體生命(貴己重生) 的價值觀為本,探討如何使個人精神快樂和生命永恆的問題” 。它不但高揚“出世”的精神,要求道教徒們“度己”,而且也以“入世”的情懷要求道教徒們“度人”。體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就是要養我德行、揚我薄力、濟世利人,促進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和任勞任怨等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搭建激發全社會創造精神的和諧平臺。無須諱言,當前社會中還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人們創造活力的充分發揮。諸多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比如,農民工權益保障、煤礦工作業安全、弱勢群體救助、城鎮改建與居民安置以及反腐倡廉等,如果處理不當,就不能儘快盡好地形成全社會成員認可的共同價值觀,從而迸發出人們主動的創新熱忱,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而道教主張“既入大道, 身為得道, 雖為得道, 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即不論自己的修行有多高,如果不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不能服務於人民大眾,那麼也不能算得“道”。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盡自己全力去“為化眾生”,那麼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定會生機勃勃地映入我們的眼簾。

行為理念

  中共把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即要建設一個“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的安定有序型和諧社會。這不僅適應了我國當前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更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隨着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更健康的身體狀態和更豐盈的精神生活就會很自然地成為更多人的共同追求。而道教“性命雙修”思想無疑對於和諧社會構建大有裨益。在道教內丹學中“, 性”指心性、理性,又謂之“真性”“真心”“真神”等;“命”指生命、形體, 又謂之“元精”“元氣”等。主張“性命雙修”的道教內丹學,是迥異於中國儒學、佛教及西方傳統的養生學而為道教養生學所獨有的。中國儒學、佛教的養生學只重視心性的修養而忽略煉精氣的命修,西方傳統的養生學只重視身體的健康長壽而忽略煉心神的修持;而道教內丹術則踐行“性命雙修”,既主張通過身體鍛煉昇華人的生理功能,又主張通過心性修養淨化人的心靈,並認為兩者不可分離,二合為一。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道教這種“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對於我們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進而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大有借鑒價值。放眼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儘管社會組織機制上還存在諸多亟待健全之處,社會管理上也還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歷史的車輪仍在滾滾向前,這讓許多人產生了緊張焦慮、心浮氣躁等亞健康心態,心理病人亦在不斷增加,這一切無疑是我們構建安定有序型和諧社會的隱性殺手。如果我們能適當借鑒道教“性命雙修”的煉養方法,去主動疏導緊張焦慮的情緒,去積極平順浮躁的心態,那麼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安居樂業的居民生活必將指日可待。

行為原則

  作為一個綜合有序的體系,和諧社會既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構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型和諧社會,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而道教的鮮明特徵之一就是“強調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的合一,其理想的人格是一種自然人格” 。《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即“道”是萬物的本源與規律,研究“道”的目的之一就在於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全面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今天,為了儘快地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必須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的本性,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我們如何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呢? 因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矣;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自然之道不可違, 因而制之”。即我們要充分認識自然界的規律,遵守生態規則,按自然規律辦事。目前,我國的環保形勢不容樂觀,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沙漠化、“雙高”(高消耗,高污染)企業增多以及國民環保意識淡薄等現象無不在昭示我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將是和諧社會的自然物質基礎。當前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有增無減,這就要求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來高瞻遠矚地統籌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社會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那些只顧眼前利益逆“道”而行的短視政策勢必危害人類自身。因此“, 反者道之動” ,我們應該通過民主法制的推進和完善,遵循可持續性的科學發展觀,重視資源的有序開發和高效利用,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來源:萬靈風水堂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