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藥王孫思邈在洪洞的傳說
[列印本頁]
作者:
old2009
時間:
2014-8-23 10:10:36
標題:
藥王孫思邈在洪洞的傳說
我國隋唐兩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被歷代皇帝封為藥王。在他102年的生涯中,單在洪洞就度過了63個春秋。在槐鄉大地,不但保存有藥王廟、藥王墓碑等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而且還流傳著很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
孫思邈,京兆府華原縣人(今陝西省耀縣東南孟家源村),出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西元581年)農曆四月二十日①。他自幼聰明伶俐、智慧超人。7歲開始讀書,有“日誦千言,過目成誦”的天才。少年時代,他大病一場。由於家鄉缺醫少藥,使他病魔纏身,久不能愈。這次患病,他痛苦萬分,感受頗深,從此決心改學醫道,立志治病救人。當時,正是隋朝的鼎盛時期,隋文帝統一了全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為孫思邈專心致志地研究醫學、經史和百家學術,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到了隋文帝仁壽元年,孫思邈20歲,風華正茂,醫道學成。
孫思邈醫術高明,譽滿天下。隋文帝召他出任“國子監博士”。孫思邈不慕高官厚祿,假稱有病謝絕,拒辭不赴。此後,他繼續隱姓埋名,鑽研醫學,遍遊天下,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西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高祖武德二年(西元619年),孫思邈由京兆府北渡黃河,來到洪洞,隱居于洪洞城南的南阪裡村,繼續用自己的精湛醫術為百姓治病②。凡是來看病沒有錢的病人,他不但不收診費、藥錢,還騰出住房,給遠道而來的病人住,並親自熬藥給病人喝。不論是三更半夜,還是天氣惡劣,只要有人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一定趕去救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西元620年),隋軍失利,退至介休。隋將宋金剛帳下有一員名叫尉遲恭的大將,作戰英勇異常,在一次戰役中,尉遲恭追趕李世民一天一夜,馬不停蹄的跑了300多裡。李世民途中遇到接應,才將尉遲恭殺退。李世民率軍在洪洞南阪一帶休整。李世民由於連日勞累,突然吐血不止。眾多將士也身負重傷。唐軍上下,惶恐不安。孫思邈聞知,入帳求見,自稱能治好李世民的病。一劑藥下,過了兩個時辰,李世民頓覺痊癒。好多將士的傷勢,在孫思邈的精心治療下也很快康復。李世民重振雄風率軍北上,一舉殲滅隋軍的殘餘部隊。
李世民對孫思邈感激萬分,並欲封孫為“諫議大夫”③。孫思邈婉言謝絕,說道:“公乃天生聖人,以拯民於水火之中。我的醫術,也只是從民之命,濟百姓之望,並非自己的功勞。”李世民無奈,在率軍北上前,封孫為“安樂真人”。自此,南阪村即改名為南阪安樂村。
孫思邈在洪洞南阪安樂村一帶,繼續為百姓治病。他的醫術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創新,並研究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世界上第一個眼科疾病——夜盲症的發現者就是孫思邈,找到治療方法的還是孫思邈。那時,洪洞東西兩山的老百性,有的人白天視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麼也看不見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孫思邈診治。孫思邈潛心研究發現,患這種病的人都是貧窮家。窮苦百姓,不得溫飽,更缺乏營養食品。他想到醫書中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又想到洪洞東西兩山的飛禽走獸很多,便讓夜盲症病人吃捕獲動物的肝臟。病人吃上一段時間,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轉了。同時,在當地也有幾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發腫,肌肉疼痛,渾身沒勁,孫思邈診斷為腳氣病。他想,為啥窮人得的是夜盲症,而富人得的是腳氣病呢?這很可能也和飲食有關係。他比較了窮人和富人的飲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麵,魚蝦蛋肉,而窮人吃五穀雜糧。他仔細分析,粗糧內夾雜著不少米糠麥麩,精米白麵把這類東西全去掉了。他估計,腳氣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麥麩這些物質引起的。於是,他試著用米糠和麥麩來治療腳氣病,果然很是靈驗。不到半年,周圍幾家富人的腳氣都陸續治好了。
孫思邈不僅鑽研醫術,而且不畏艱險,手執小鎬,身背藥簍,穿山越嶺,攀登陡崖,進山采藥。他走遍附近的名山大川,還北上到五臺山采藥。他每次采藥回來,都要親自將藥進行晾曬、加工,有時還親自試用。孫思邈在山地採集藥材過程中,隨時隨地給老百姓看病治療,為山區的百姓解疾病痛苦。久住山區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長出一個大瘤子來。孫思邈想:人們常說,吃心補心,吃肝補肝,能不能用羊靨治療大脖子病呢?他試治了幾個病人,果然見效。
一次,一個腿疼的病人前來就診,孫思邈便給他針灸。他按照傳統的療法,紮了幾針,都未能止疼。他想,難道除了古人發現的365個穴位之外,再沒有別的穴位了嗎?他認真仔細地尋找新的穴位,一面用大拇指輕輕按掐,一面問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都搖頭。當孫思邈手指按掐住一個新的部位時,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狀減輕了好多。孫思邈就在這一點紮了一針,病人的腿立刻不疼了。這種隨疼點而定的穴位,叫做“阿是穴”,又名“天應穴”或“不定穴”。這是孫思邈對針灸學的一大貢獻。
孫思邈來到洪洞地區後,30年來,在治療疾病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他還總結了唐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分析藥性,收集方藥,在他70歲時(西元652年),寫成《備急千金要方》一書。全書共30卷,232門,方論5300餘首,記載了800多種藥物的藥性及功效。其書倡立髒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系統性,在婦科和兒科方面,也有許多獨創。
孫思邈在行醫道德品質方面,也是一位傑出的典範。他經常教導跟隨他學醫的徒弟們,做一名醫生,一定要有高尚的人格,刻苦鑽研的精神和極其強烈的責任感。他在編著《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綜述做一名醫生,一定要做到“十要”。一要熱愛祖國傳統的醫學;二要對醫術鑽研,精益求精;三在看病時,要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認真診斷,細心治療,千萬不能粗心大意和漠不關心;四要在行醫過程中,不為名,不圖利;五要在看病時,不要考慮個人得失,不要怕擔風險,負責任全力救治病人;六要加強責任感,診治無差錯;七要求醫生不要和病家談與診治病情無關的話語,以免影響病人的治療和身心健康;八要對患者一視同仁;九要切勿驕傲,自高自大,不要因偶然治癒一病,就目中無人;十要為人正直,光明磊落,真誠待人,團結同道。
孫思邈在洪洞編寫的這部《備急千金要方》醫書,突破了長期以來,醫必《黃帝內經》和藥必《神農本草》的舊框框。這部被後世譽為臨床醫學的百科全書,它的內容精闢而豐富,包括了做一名醫生必須具備的各種醫學理論知識、實踐經驗、行為規範和道德品質。
四
孫思邈從71歲(西元652年)到整整100歲(西元681年)時,他在洪洞又把這30年在治病時所積累的驗方,編成第二部醫書《千金翼方》,為《備急千金要方》作了補充。除這兩部醫學專著外,還著有《攝生論》、《福壽論》、《保生銘》、《存神煉氣銘》、《攝養枕中方》等書。孫思邈于唐永淳元年(西元682年),病逝于洪洞縣大阪村(今洪洞縣淹底鄉孫張村)家中。相傳,該村孫姓大部為孫思邈之後裔。據《洪洞縣地名錄》載:“孫張村位於淹底鄉西北部。相傳,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此村人。唐太宗負傷後,由孫思邈醫治痊癒,後封為藥王,建藥王廟於村西,現碑石俱存。該村初名大阪,後因張姓較多,依孫思邈、張姓,故名孫張村④。
藥王孫思邈雖然仙逝,但其功德永存人間。400年後宋徽宗(西元1100年—西元1125年),追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到了元代至正年間(西元1341年—西元1367年),由道士賈奇主持,在當年孫思邈救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原地舊址——洪洞縣南安樂阪村,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藥王廟,名日孫真人廟。《洪洞縣誌》載:“孫真人廟,在縣南安樂阪,內塑神醫孫思邈像,元至正年間,裡人賈奇建。”⑤
孫真人廟,山門座東朝西。山門重樓疊閣,萬椽相接。山門兩旁有2層的鐘鼓樓各一座。廟內有獻殿、正殿、寢殿3座大殿。正殿塑有孫思邈的坐像。廟內除建有道人住宿房舍外,還有關帝廟、將軍殿、會仙閣、李公祠、馬王廟、菩薩廟、子孫娘娘廟、城隍廟、土地廟、財神廟、汗暑廟等,共占地30餘畝,建築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雄偉,歷史之悠久,影響之深遠,在全國成千上萬的藥王廟中可謂首屈一指了。”⑥
注:
①任繼愈:《宗教詞典)47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12月1版)。
②京兆府,府址設在長安萬年(今西安市)。轄境相當今陝西省秦嶺以北,乾縣以東,銅川以南,渭南以西的遼闊地帶。
③諫議大夫,在唐代隸屬門下省,掌管議論,掌侍從規諫。
④《洪洞地名錄)227頁(洪洞縣人民政府1987年11月內部出版)。
⑤《洪洞縣誌•卷八》 129頁。
⑥扈石祥:《藥王孫思邈的故事》 (《中國道教》1990年第3期)。
轉載自 江西文明網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