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道家文化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 [列印本頁]

作者: old2009    時間: 2014-8-26 10:04:16     標題: 道家文化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

道家文化並非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直接思想來源,但道家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思想和現代可持續發展觀的內涵,從思想精髓上是基本一致的,對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有重要啟迪意義。

一、現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內涵及思想淵源

探討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深刻涵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GHBrundtland)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含義是:“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從提出到現在,經過不斷發展,理論內涵不斷完善,最初的含義主要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人類與社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繫,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歐陽鋒、周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思想淵源》,《廈門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在認知層面上雖然得到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一致認同,但是人們也發現布倫特蘭定義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它沒有突出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基礎性地位,僅僅從人與人的關係定義持續發展。而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協調。二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它又把重點放在了上下兩代人之間的關係,而掩蓋了當代人之間的矛盾。

我國學者指出,阻礙可持續發展的成因恰恰在於當代人之間的關係不協調,説得具體些,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地區、民族等之間的矛盾。由於以上兩大缺陷,使得布倫特蘭定義並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傳統的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目標的發展觀,並沒有為解決現實的不平等的國際關係提供有效的理論。布倫特蘭定義是一種代表發達國家利益和立場的發展觀。中國學者提出:應注意同代人的不平等所導致的發展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完整內涵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利共生、協同進化和發展。在人與人和人與自然兩對矛盾中,人與人的矛盾佔據主導方面。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分為當代人之間的關係和當代人與後代人的關係兩個方面,其中主導方面是當代人之間的關係,是當代人之間的關係影響決定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關係,代內協調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大問題,代內協調是代際協調的關鍵。

之所以把自我與他人的矛盾、自己的現在與未來的矛盾也列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是因為阻礙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正是從個人眼前利益出發的利己主義,而不是通常説的人類中心主義。利己主義的思維方式,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最大限度謀取和佔有眼前物質利益為關注和思考對象的一種思維方式。在利己型思維方式的支配下,人們普遍採取了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和佔有物質利益或物質財富、金錢等基本價值取向。在這種思維方式看來,人的利益主要是物質利益具有唯一性和絕對性。因而,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思維活動及其在這種思維活動指導下的人的實踐活動,都是圍繞著如何最大限度地攫取和佔有物質利益或物質財富、金錢等進行的。

這種思維方式的行為後果就是利益由個體獲得,損失由他人和群體承擔。在這種思維中,集團、國家都是個人的放大。用利己主義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就像牧民與公有草場的關係一樣:從個人利益考慮,增加牛的數量對個人有利;從草場保護角度來看,最好不要增加牛的數量。到底增加還是不增加?牧民面臨兩難選擇的境地。由於牧民是從利己的有限理性出發,總是選擇增加牛的數量,於是草場必然面臨被毀滅的危險。

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才要求任何地區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和國家的發展為代價,特別是要注意維護弱勢發展地區和國家的需求。“布倫特蘭定義”忽視了現實的代內問題,而目前在代內關係中,解決富國與窮國矛盾的關鍵是克服富國利己主義的環境觀和短期行為。

可持續發展要解決的第二大問題是:促進人與自然雙方的協同進化,互利共生。人類在與自然的交往中,不應隨心所欲,必須關注生物圈整體對人類行為的選擇和制約,必須尊重生態系統內各層次的協同性質。人類必須把自身置於生物圈的相互依存的關聯網路中,在自身的生存發展活動中促進生物圈的生存與發展中,達到人與自然的互利共生,協同進化。自然是向著活的生命有機體進化的,整個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這絕不是詩化的文學的筆法,而是必須承認的科學事實。因此,可以説沒有自然的生存,就沒有人類的生存;沒有自然的發展,便沒有人類的發展。人類無權剝奪大自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人類必須與大自然一起生存、一起發展,因此必須保護自然進化的持續性。總之,自然進化的持續性是指維護健康的自然過程,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生産潛力及功能,維持自然秩序。

總之,從全球普遍認可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梳理出現代可持續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豐富內涵。

1.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內涵之一,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思想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可以視其為一個複雜的巨系統,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是這個巨系統不可分割的子系統。系統的最根本特徵是其整體性,每個子系統都和其他子系統相互聯繫併發生作用,只要一個系統發生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他系統的紊亂,甚至會誘發系統的整體突變,這在地球生態系統中表現最為突出。因此,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整體發展和協調發展,即共同發展。

2.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內涵之二,體現了協調發展的思想

經濟、社會、環境是人類必須面對的三大系統,這三大系統之間是否協調發展直接關係到人類的安危與幸福,三大系統的整體協調,也包括世界、國家和地區三個空間層面的協調,還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社會以及內部各個層面的協調,持續發展源於協調發展,任何一個子系統的失調和不平衡,都會打破巨系統的失衡,造成無序和紊亂,造成不可持續發展的惡果。

3.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內涵之三,體現了公平發展的思想

當今世界,不同地區、國家、民族、代際間經濟的發展水準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落後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公平問題。這種發展水準的層次性若不進行適當的調整,不公平、不平等的問題就會進一步加劇,有的甚至會因為局部而上升到整體,並最終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公平發展包含兩個維度:一是時間維度上的公平,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後代人的發展能力為代價;二是空間維度上的公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能力為代價。

人類社會的發展表現出全球化的趨勢,但是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發展水準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國家與地區又有著異質性的文化、體制、地理環境、國際環境等發展背景。此外,因為可持續發展又是一個綜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慮到不同地域實體的可接受性,因此,可持續發展本身包含了多樣性、多模式的多維度選擇的內涵。因此,在可持續發展這個全球性目標的約束和制導下,各國與各地區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時,應該從國情或區情出發,走符合本國或本區域實際的、多樣性、多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4.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內涵之四,體現了兼顧公平和高效發展的思想

公平和效率是人類面臨發展難題所必須要處理好的一個永恒命題,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兩個輪子。可持續發展的效率不同於經濟學的效率,可持續發展的效率既包括經濟意義上的效率,也包含著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損益成分,低消耗高效益,低成本高效率是可持續發展提倡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目標。因此,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高效發展是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人口等協調下的高效率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現代社會工業化給人類帶來許多負效應的情況下出現的新理論,作為傳統發展理論和發展戰略的理論創新,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戰略不僅已經在全球範圍進入實踐領域,而且多年來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持續關注,是世界性的前沿課題之一。這一理論的直接思想淵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未來學;二是發展理論研究;三是生態倫理學。未來學為持續發展理論提供了從未來看現實的視野,改變了人們以往“近視地”看待人類社會問題的方法,未來學研究表明,持續發展是現實與未來的協調發展;發展學研究為持續發展理論提供了國際社會必須整體協調發展的思想,即在世界範圍內富國與窮國必須協調發展,持續發展是世界整體的協調發展;生態倫理學為持續發展理論提供的思想則是人類的發展必須以保護自然、發展自然為前提,人必須用倫理道德的規範善待自然界,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