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老子橐籥論的偉大貢獻 [列印本頁]

作者: old2009    時間: 2014-8-27 00:20:14     標題: 老子橐籥論的偉大貢獻

老子橐籥論的偉大貢獻——天文學與內丹學的秘示

在老子的年代,中國人追求長生不死的方法是服食金丹。煉丹文化發展出黃白術,把燒煉化學推上高峰。燒煉工具之一是風箱,古名橐籥。老子在説明天地造化之偉大時,以橐籥來比喻。

見《老子》第5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在物理學上,這個橐籥形構能造出強大的能量,增強藉以燒作的火候。老子以此説明天地造化之來源,

老子雖無直接説明橐籥為天地造化之源,但根據其他章節,卻有此義,例如第6章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便是。谷神亦可理解為封閉狀態的橐籥形態。

後世以此引入內氣修煉的理論,成為內丹修煉的主要功法。

譬如內丹功法常用之“束勒陽關”,及明清之際有“內呼吸”或“神入中”,可造就橐籥效應,演化真氣。

然而,這個有關氣的造化形構,卻吻合今天天文科學解釋宇宙膨脹的原因。本文將在內丹修煉及天文科學兩方面作初步論説:老子橐籥論是內丹修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解釋宇宙膨脹的真空能亦與此論巧妙地契合。為方便討論,前者內丹修煉將分“有為功”及“無為功”兩方面,有為功選取“行氣玉佩銘”,而無為功以《五篇靈文》為代表。

一、老子影響內丹修煉的元素

老子

老子指《老子》書的作者。

主要講道,論氣的地方非常少。縱觀《老子》81章,有關氣的闡述不到十處。

《老子》直接言氣者如第42章“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10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等。全書有氣字不到十處。

從道到氣的概念轉換,及氣觀念的成熟,都由後來的莊子及稷下道家完成。

雖然老子有關氣的討論不多,但老子在論道方面仍有許多地方是內丹學理論的基本材料。老子的道論包括天道與人道,建基於天人相應。有關天人同道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老子展示了現代哲學所稱的“宇宙論”及“本體論”。宇宙論即“宇宙生成論”,老子提到宇宙創生的源頭,強名曰道。

見《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這個創生是從道生一開始,以第42章為核心,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無以名之、無物無象的狀態,我們無法以人類的言語及思維完全地表達道之真相。

見《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是這個道朝著現象界呈現、卻仍未有任何現跡,可以説是恍惚的狀態,一般以“太極”名之。“二”是一個架構的表述,可以是天地、乾坤、陰陽等,然而,這個架構將在現象界宰控事物的演化形態,成就二元特色。“三”是沖和之氣,是萬物源起的狀態,是現象界的初始相,稱為“先天氣”

凡無形之氣都應寫作“”。本文“先天”假寫為“先天氣”。“真”、“元”、“沖和”、“神入中”亦同。

。作為三的先天氣,其本質是無形無狀,氤氤氳氳。一與三都是無形無質,恍恍惚惚,不同的是,一近於無而三近於有,一是太極未動而三是太極已動,兩者同出而異名,皆可以説有不是有、説無不是無,立於有無之間。

老子雖然未有對氣作出仔細的陳述,然就這“衝氣以為和”一句,經已肯定現象界初始的原動力是氣的形態,只不過這是無形之氣。隨此“沖和氣”的提出和對文字的選用可以看到,此所謂先天氣,若形之以為相,將是外表和諧而內蘊矛盾。“衝”是兩種相異力量在衝突角力中,也就是陰陽兩種力量在相互制衡且相互吸引的情況。“和”是柔和,代表著表徵和諧柔順,是孕育無窮事物的必要條件。沖和二者並列,説明這股宇宙先天氣的本質,隱藏個中二元結構的潛卻在影響力。當這股先天氣落于現象界,就必須依循二元結構的規律,即陰陽二氣演化的程式。為説明這個演化程式,老子以“負陰而抱陽”的動態做起點。宇宙萬物的初始階段,及每事每物的成毀生滅,都內蘊這二元結構與張力,往後萬事萬物的無限演化也必然如此。人體內在的造化也莫不如此。

宇宙的衍生過程中,三到萬物之間,含藏氣的運作。這個運作有其既定的規律和限制;更正確的説法是,現象界的道,不可能沒有限制和規律。沖和氣在於宇宙、天地,可成人成物;在於人體,亦同樣成就各臟腑和組織。我們的生命,尤其是初始的嬰兒氣象,同樣展示沖和氣那先天氣特質。老子的道論雖然以道開宗明義,然其對萬有的形成,還須以氣來闡述。

在老子的思維中,沖和氣的形成,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和結構,那就是橐籥。他認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有橐籥的形構,才有氣運現象。橐籥是風箱,即是一個封閉空間。這個封閉空間有一個活把。當活把推動,風箱內的氣壓有了轉變,空氣便由此鼓動。老子説,此氣具備一特殊現象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那就是愈動愈有,能量有無限衍生的可能。由此可見,能量是一種氣動的效果,而初始氣之動,是沖和之氣,一種尚未成象而恍惚氤氳的先天狀態,老子稱這種狀態為“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見《老子》第6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及“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見《老子》第21章。

;當然,這種“象”,是指即將成象而未有其象的混沌狀態。

與其説橐籥是一個封閉空間,不如説橐籥是一個封閉虛間。虛與空的不同,在於“虛而不屈”。虛有“不空”的含義,而“不屈”更有無窮力量的可能。這是老子學説中非常重要的觀念。地球有生命,有年壽,有能量,就因為天地有封閉虛間的形構。更重要的是,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必須具備這個封閉虛間的形構。有生命的東西不一定是動物,地球也是有生命的東西。科學家認為,我們所生活的天地,已活了近50億年。

根據科學家研究,宇宙誕生至地球生命進化已有150億年,而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

人體是一個橐籥形構,我們的臭皮囊是橐,口鼻是籥。我們的生命必須以呼吸維繫,而呼吸工具就是口鼻。內丹修煉由有形呼吸之氣,煉就無形的真氣,個中真氣的定義,可以是一種生命能量。我們的基本生命由天賦的元氣所建造,元氣耗盡,我們的生命便告終。經過基本的養生調節,我們可以活出天年。然而,內丹修煉可以為我們的生命擴延,在後天工夫的輔助下,陽神煉就,我們可以與天地同壽,進而修之,更可與宇宙能量同步同體,與萬化冥合。

內丹修煉以陽神出竅為終極體驗,亦即神仙境界,此可超越時間空間,與宇宙同波。

從最基礎的打坐工夫以呼吸之氣作為練功對象開始,我們一早就啟動橐籥效應。當風箱的活把被拉動,內氣鼓動而真氣萌生。這情況將朝著愈出愈有、愈有則能量生成愈大的規律進發。

橐籥效應在內丹修煉上的運用,可以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及“神入氣中”兩種工夫看到。前者是有為功而後者無為功。簡單地説,《行氣玉佩銘》的做法是:吸氣脹腹、提肛定住、持續片刻、呼氣放鬆。這工夫的特色是上封下閉。上封者,口鼻閉息片刻。下閉者,提肛。臭皮囊是橐而口鼻為籥,上封下閉所造就的,便是一個啟動了的風箱。內氣鼓動,真氣萌生,下丹田有股熱流沿脊直上。這是煉出真氣常用的有為功法之一。

當工天純熟,一切有為法只能當作達到無為法的過渡。無為法是煉就陽神的唯一法門。無為功夫以“神入氣中”為指標。此功法的特色是,呼吸是綿綿若存、似有還無的狀態。這狀態經過一段呼吸調節工夫,即由粗大的呼吸調至氣息微細緩長,最後與閉息極其接近。小乘內丹修煉的基本追求是盡終天年,壽命要得到維繫和延續。這觀念的延伸,就發展出對長壽動物的模倣。長壽動物如龜鶴蛇的呼吸形態,常被採用為修煉工夫的一部分。他們有一共同特色是,呼吸細微,甚至不呼不吸、不飲不食。因此,內丹修煉傾向於龜息、胎息,以至閉息等呼吸形態,而較高明的就是閉息或幾近閉息。

無為功到了幾近閉息的狀態,而心性活動亦到了完全不活躍時,在無思無欲、寂寥恍惚之際,內景可會有光華現象出現。呼吸的處理,可參見《五篇靈文》“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往來,歸乎一源。不可著體,不可運用,委志虛無,寂然常照”,及“工夫已久,靜而生定。神入氣中,氣與神合”。

見《五篇靈文玉液章第一》。呂光榮:《中國氣功經典金元朝部分上》,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第130頁。

王重陽注文中指出所謂呼吸“歸乎一源”,是呼吸“上下往來,復歸本源,煉結成丹,為之胎”。

同上。

這個本源,應該是復歸嬰兒、甚至是母體中胎兒狀態的呼吸形態,故稱“為之胎”。由此可以知道,成丹的必需條件是幾近“胎息”。從呼吸往來的氣息,調節至此胎息的具體方法,王重陽提到“神呼氣吸”,很明顯,這是步入“神入氣中”的具體工夫,後世稱之為“內呼吸”

“內呼吸”是一種近乎無形之呼吸,是“神入中”之後的呼吸形態。張三丰《道言淺近説》雲:“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此個呼吸,乃是離父母重立胞胎之地。”見徐兆仁《太極道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第20-21頁。

呼吸是造化的原動力,不同的呼吸形態將有不同的造化面貌。內丹工夫在處理呼吸方面非常講究。主要原因是,只有幾近閉息的神入氣中才有內景光華的顯現。我們試看《五篇靈文》述説此內景發生的情況如下:

始則凝神于坤……次則凝神于乾,漸煉漸凝,漸聚漸結,結成一顆玄珠,大如黍米,恒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虛無真氣,自然歸之。待其鉛光閃爍,如月之象。汞氣飛揚,如日之象。不時日月交合一處,一點靈光,圓陀陀,光爍爍,照耀上下,內真外應。先天之氣,自虛無中而來,是以母氣而伏子氣,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藥從外來,非假存想。

見《五篇靈文采藥章第三》,《中國氣功經典金元朝部分上》第134頁。

值得注意的是一、先天氣的出現,與閃爍光華的景象同步;二、先天氣必在凝神工夫之後;三、先天氣從虛無中來。光的出現在“玄珠”成象之際,稱作“性光”。若把性光煉出來,“元神”便到位。這種無為功的鍛鍊模式,一直是內丹修煉的核心課題。明清之際,更有專題討論性光的著作,較為人熟悉的是《太乙金華宗旨》

《太乙金華宗旨》為呂祖扶乩作品,當中提到“回光”之法,並以回光為煉出元神的工夫。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