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抱樸守真與心靈環保
[列印本頁]
作者:
old2009
時間:
2014-8-29 09:56:04
標題:
抱樸守真與心靈環保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化生活的越來越豐富,各種奇技淫巧之物層出不窮,人們享受著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但在享受的同時,卻忽視了自身精神的需求,使得人們的心靈越來越脆弱,各種心靈疾病不斷侵蝕著人們的健康。人們在物欲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迷失了自己的真性,被物所役而不能役于物,在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同時也破壞了自身心靈的天堂,所謂“反者道之動”,越是離開自然,人們就越嚮往自然。於是如今“環保”成了當今的主題,不但要講自然的環保,還要講心靈的環保。於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古老而常新的道學在現今的社會中越來越體現出其寶貴的價值,《道德經》更是被稱之為全人類人民的寶貴財富,人們都期望道學的神方能解決社會的問題。
作為一個道學的信仰與修持者,我也深深為當今所面臨的問題而深思,期望道學的神方能為現今的病人治病。現今人們所面臨的問題的根源主要是人們迷失在了物欲的追逐之中,貪圖于感官一時的享樂,而不知真樂之所在;得意時趾高氣揚,失意時垂頭喪氣,缺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精神。下面就如何緊守自己的真性——抱樸守真,從而保住自己心靈之凈土,讓自己和社會回歸自然、和諧的天堂談談我自己的一點感受。
一、役物而不為物所役
——人與物的和諧,生態平衡的根源保證
《道德經》中説:“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聲名利祿者,榮身之物也,非養身之物。至人教導我們要少私寡欲。要常常問問自己,到底是名利重要點呢,是貨物重要點呢,還是生命更重要點?
人在社會中生活,就會有物質的需求,而人們生活的幸福與否,也與物質條件的豐富程度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如何處理好物質與自身的需求的關係,使得我們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不會因為物欲的牽引而迷失了自我呢?《道德經》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也就是説色、聲、香味、觸法等太過了就會使得自身出現病變。所以對物欲的追逐要有一個度,要守自己的本分,使自身的身心獲得健康。
《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人因妄心熾盛,貪著萬物,求得、求不得都被煩惱妄想所困,身心備受煎熬,於是迷失于物欲之中,不知有真道的存在。所以人們要正確地處理好人生中的身心的貪著,正確把握情緒中的喜怒哀樂憂悲恐,“種種無名是苦根,苦根除盡善根存”。只有掃除種種無名煩惱的苦根,人們才能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以至人、聖人的法語時時洗滌自身的心靈
——人自身的和諧,身心健康的保證
古語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天地萬物均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人是智慧的生物,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如何去遵循自然的規律辦事,而聖人對自然規律的闡述最接近於大道,所以有智慧的人都遵循聖人的言語去做事,無智慧的人不知也不畏天地自然的規律。世上不管何種宗教還是主義,其根本的宗旨都是為人類謀福利、提升人們的素質(靈格)、達到幸福生活的目的,其中聖者通過各種不同的表述傳達出了人生之真諦,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要靠我們去繼承和發揚。
然而人心多散亂,雜念紛陳,總是為各種貪瞋癡念、為酒色財氣而擾亂自己的身心。如何迷途知返呢?《道德經》曰:“少則得,多則惑。”只有減少自己的貪慾,少私寡欲,才能“一念皆純真”,遵循聖人對我們的教誨,把握自己人生的道路。時時以聖人之言洗滌自己的身心,虛其心,有容人之量,化解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己,個人修為、人格魅力得以改善,包容心、慈悲心都有較大的提升,必然獲得輕鬆、幸福的人生。
道教祖師告訴我們,人有三魂七魄,魂希望人長生久視,魄希望人早死好享受祭祀血食。故魂佔上風時,人就身心健康、積極向上、好生惡死。如魄佔上風時,人就貪慾無窮、嗜好女色、花天酒地、爭強好勝。多看經典、聖人之言,敬天地、禮神明,則魂力增加,人生命力就越強,注意力與意識的集中、轉移、滲透的能力得到加強,性格會轉向謙和、低調、內斂、少語(所謂“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並持續保持愉悅、放鬆的心境。認清自我、觀察事物、洞察人心的能力加強。如貪瞋癡念不絕、貪婪好殺、看淫書等則魄力增加,人生命力就越弱,意志力也越薄弱,情緒容易低落,出現對未來等的恐懼心理,家庭容易出現危機,就會形成成癮行為、強迫症、憂鬱症、妄想症等人格障礙,生活、家庭、事業等就會一團糟。所以我們要以魂的喜好為喜好(順其自然),不要以魄的喜好為喜好(放任自流);只有魂力增強,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與人的和諧,國泰民安,和諧社會的保證
全真龍門百代派説得好:“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大家都是親人,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心,大家相互之間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那麼彼此之間要多一份愛,能為彼此著想。不要“害人終害己”,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人是群居的具有高度紀律性、社會性的高級生物,“多好群情”(《北斗經》)。有著相應的群居利益和群居的生活準則,只有大家都遵循著相關的規律活動,才能保證健康、和諧的社會生活。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人在社會中生活,要守本分,要有所作為,堅持原則而不教條的去傷人,坦率真誠而不放肆,作指路的明燈而不炫耀自我,德高位高而不要不擇手段的去爭權奪利。舍得,有舍才有得。“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你不去爭,天下就沒有什麼人能與你相爭了。大家都是親人,就要以慈愛、孝養的心去對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平和、寬容、自然的方法處世,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就會得到徹底地改善。
總之,歸結起來就是要以德為本,有仁愛之心,多行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最後,以《太上感應篇》所説:“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與大家共勉。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